《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2期
在學術和體系建構中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張文喜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價值顯現 何艷玲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構建闡釋中國開放成就的經濟理論 裴長洪
再分配政策對農村收入分配的影響——基于稅費體制改革的經驗研究 陳斌開
“相成相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費孝通的城鄉關系論 李金錚
以“生態恢復論”重構環境侵權救濟體系 呂忠梅
論晚清易學之轉向 林忠軍
明代:古典文學的文本凝定及其意義 葉曄
聚落考古與龍山文化社會形態 孫波
在學術和體系建構中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
作者:張文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內容摘要:按其最內在的本質,“學術”絕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規定,其本身就是能夠進入思境和內在脈絡的理路。倘若在學術和體系建構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完全合乎它的精神實質、意義和價值,那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切中社會現實的道路就變得明朗和清晰。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性質的規定出發,學術高度是在其發展進程中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形而上學體系批判才達到的。建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首先應該把批判所要求的付諸實踐。學術或學科所要求的,則是專注于體系的積極建構、積極創新,喚醒崇高的人類力量。就衡量馬克思主義哲學學術體系的標準、尺度、指令以及關鍵之處而言,應當清楚地看到對時代精神中占統治地位的知性原則進行全面批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為關鍵的是對唯物主義的社會主義傾向作重新闡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 學術 體系建構 社會主義
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的價值顯現
作者:何艷玲,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內容摘要:中國行政體制改革進程基本與市場化進程吻合,并在不同階段先后呈現出適應市場(高效政府)、穩定社會(服務型政府)與人民滿意(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的基本邏輯和價值取向,而其共同之處則在于回應主要由市場化所塑造的社會差異性。隨著全球化、信息化與市場化進程的高度交織,特別是互聯網社會對社會結構的影響日益深化,塑造了社會多元性并對行政體制改革帶來了新挑戰。新時代的中國行政體制改革,既要繼續回應社會差異性,又要回應社會多元性,即雙向回應。“以人民為中心”的提出,在理論層面是行政體制改革雙向回應的價值表達,在實踐層面是行政體制改革雙向回應的中國方案。未來行政體制改革的要義在于:應對多元性,轉變政策制定方式;利用多元性,確認并重新理解社會分歧;建構多元性,以此拓展解決公共問題的路徑。
關鍵詞:行政體制改革 市場化 互聯網 以人民為中心 開放治理
中國開放型經濟學:構建闡釋中國開放成就的經濟理論
作者:裴長洪,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836);劉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 100029)。
內容摘要:構建中國開放型經濟學理論,必須立足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創造性實踐,突破西方主流國際經濟學的局限性。一是揭示圍繞“三對關系、六條線索”展開的中國漸進式貿易自由化進程的規律。二是總結在互聯網、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中,對外貿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重塑中小企業微觀主體地位,培育和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的經驗。三是分析共建“一帶一路”建立的合作共贏、海陸貫通的新型國際生產分工模式,及其蘊含的貿易盈余與對外投資緊密聯系的新型國際經濟多元平衡觀。四是在習近平重要論述指導下,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經濟治理中國方案的理念學理化。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開放型經濟學 全球治理 人類命運共同體
再分配政策對農村收入分配的影響
——基于稅費體制改革的經驗研究
作者:陳斌開,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 100081);李銀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內容摘要:財稅政策對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收入分配都至關重要,其核心職能在不同發展階段存在差異。基于農業部固定觀察點數據,研究稅費體制改革對農村收入分配的影響,探討財稅政策在調節收入分配中的作用。研究發現,削減稅費顯著改善了農村收入分配,解釋了1997—2000年與2005—2008年收入不平等下降的43%—49%。在經濟發展初期,財稅政策的著力點在于經濟增長,地方政府缺乏改善收入分配的激勵,低收入階層稅費負擔較重,在公共支出中獲益較少,因此財稅政策的再分配功能有限。隨著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時代,通過再分配降低不平等、促進經濟社會平衡充分發展,將成為財稅政策的重要功能。
關鍵詞:收入不平等 再分配 農村稅費改革
“相成相克”: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費孝通的城鄉關系論
作者:李金錚,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天津 300350)。
內容摘要: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城鄉關系成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從鄉村立場出發,對城鄉關系給予了一定程度的關注和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相成相克”的概念,認為相成與相克之間的張力影響和決定著中國城鄉關系的歷史演變。傳統中國的城鄉關系,雖然存在著城鎮對鄉村的統治和剝削,但更多的是一種“交流平衡”和“有機調整”的“相成”。“相成”的關鍵,是“農工一體”的農家經營模式下手工業生產的作用。近代以來,城鄉關系由“相成”轉變為分裂和對立的“相克”,即都市對鄉村的索取加大,吸附了大量鄉村知識精英,對鄉村手工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農民生活貧困化。解決城鄉“相克”和實現城鄉“相成”之道,重在鄉村社會經濟建設,尤其是要恢復和發展鄉村工業。但鄉村工業不完全是傳統的手工業、副業,而是逐漸趨向機器化,并建立鄉村工業合作社組織。時至今日,費孝通“相成相克”和建設鄉村工業的理念依然閃爍著光芒。
關鍵詞:城鄉關系 相成相克 鄉村工業
以“生態恢復論”重構環境侵權救濟體系
作者:呂忠梅,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 100084);竇海陽,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 100720)。
內容摘要:從我國環境侵權制度的實踐出發,可以考察和梳理司法、立法的現實做法并梳理其背后蘊含的理論邏輯。經過四十年的實踐發展,環境侵權制度在行為認定上從單一的環境污染轉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雙重認定,在救濟對象上從單一的私益轉向私益與公益的雙重保護,在救濟方式上從傳統的民事救濟到以生態修復為主的綜合救濟。豐富的實踐背后蘊含著損害理論的重大轉變,即從傳統侵權損害論逐漸分化,形成環境侵權的專業救濟理論——生態恢復論。該理論以整體主義環境哲學為基礎,將生態環境整體作為調整對象,以修復為主要救濟方式。以問題為導向的理論創新為法律制度建構提供了基礎,在民法典及環境法規范中應進行基于理論分離的重構,實現協調基礎上的制度分離。
關鍵詞:環境侵權 損害論 生態恢復論 民法典 環境法典
論晚清易學之轉向
作者:林忠軍,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濟南 250100)。
內容摘要:隨著晚清的社會劇變和西學的持續傳入,中國學術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其中,晚清時期的易學家,本著救亡圖存的宗旨,以其宏大的學術視野和淵博的文化知識,建立了飽含現實關切的易學體系。他們在檢討漢宋易學尤其是歷代象數學和吸納西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世界之眼光觀其象”的易象論;從象數、義理和道器關系的角度論證了象數在易學和科技發展中的地位,力圖從《周易》象數中開顯出物質文明;又用西方進化論學說比附《周易》,以此宣揚變法革命等先進思想。這些新方法、新內容,深刻改變了易學研究的舊有形態,實現了易學范式轉換,開啟了新語境下易學系統的重建。尤其是晚清以杭辛齋為代表的易學實為古代易學向現代易學過渡的標志性成果。既宣告了晚清易學的終結,也標志著現代新易學的開端。然而,他們為了達到救亡圖存目標而急于求成,缺乏嚴密論證,用《周易》簡單地比附西學,故其研究成果仍然存有不嚴謹或牽強之嫌,這不得不令人深省之。反思晚清易學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應當指出,當時仍有相當一部分易學家,漠不關心現實,仍然堅持傳統的研究理路治《易》。
關鍵詞:晚清 易學 西學 轉向
明代:古典文學的文本凝定及其意義
作者:葉曄,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杭州 310028)。
內容摘要:作為復古時代、辨體時代、印本時代的三重疊加,明代文學有其庶民文學特征之外的另一重要面相,那就是中國古典文學文本的整體凝定。明人的古典宗尚與閱讀需求,推動了“全錄式”總集編纂事業的蓬勃開展;“分體全錄”的編纂思維及事實,既得益于前人的“文學代勝”觀,也激發了明人“文學代勝”觀的新變;嘉靖印刷業再興下的宋本翻刻風氣,在較短期內完成了對宋前文學遺產的整體“打撈”。漢唐以來的經典文學在明代的文本凝定,與先秦學術在漢代的文本凝定,它們同為“以復古為創新”的思想活動,是中華文明發展在文獻史、觀念史上的兩個重要節點。
關鍵詞:文學復古 全錄式總集 文本凝定 文學代勝 嘉靖刻本
聚落考古與龍山文化社會形態
作者:孫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濟南 250012)。
內容摘要:史前聚落考古的豐富研究成果表明,龍山社會在家戶形態、經濟生活、社會分層、政體形態等層面展現出豐富內涵與重要變化。在此時期,核心家庭上升為社會基本單位的主體,并與社會和生活的諸多變化息息相關。活躍的經濟活動建立在集約化之上的專業化生產和社會化傾向開始的基礎之上,得到了依托于各級聚落的貿易網絡(尤其是區域中心所在城市)的支持。當時社會已出現政治權力意義上的分化,社會分層在層級化的區域社會聚落層面也有著清晰反映,并且可能已經出現了相當集中的政治權力。圍繞一個城市形成的區域社會在當時已普遍出現,這種社會具有比較清晰的邊界,相互獨立,其政體形態當為城邦。
關鍵詞:龍山文化 聚落 區域社會 家戶 城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