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1期目錄
結構、權力與方法:論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若干命題廣思
詮釋學的中國化:一種普遍性的經典詮釋學構想洪漢鼎
走向合作制組織:組織模式的重構張康之
經濟結構轉型期的內需擴展:基于服務業供給抑制的視角徐朝陽
論數字貨幣的法律屬性楊延超
直系組家庭:當代家庭形態和代際關系分析的視角王躍生
新世紀以來中國生態小說的價值 王光東
唯物史觀視閾下的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
戰國秦漢土地國有制形成與演變的幾點思考 臧知非
魏晉南北朝時期土地制度演變的軌跡 周國林
隋唐土地制度變遷與時代分期 耿元驪
宋代的土地政策與抑制“兼并” 李華瑞
在戶籍賦稅制度與地權市場運作中認識明清土地制度 趙思淵 劉志偉
結構、權力與方法:論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
——兼論歷史唯物主義的若干命題
作者:廣思,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北京1000871)。
內容摘要:馬克思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概念具有兩重重要的規定:在抽象形式上它由特定的生產要素以結構的方式組合而成(要素結構);在歷史內容上它蘊含著用以支配直接勞動者的經濟支配權力和超經濟支配權力,它們在不同所有制中的作用和相互關系不同(權力結構)。所有制的雙重結構蘊含著一種重要的方法論,在解釋所有制的過渡問題時,它避免了對馬克思的結構性分析法的抽象運用,能夠借助經濟支配權力和超經濟支配權力的多重辯證組合來解釋所有制的歷史轉換;揭示歷史唯物主義若干基本命題在解釋不同歷史過程時的具體性和在適用條件上的特殊性,發揮歷史唯物主義固有的理論優勢。這些內容所具有的批判性和啟示性有助于我們更深入理解和運用馬克思的所有制思想。
關鍵詞:所有制 結構 經濟支配權力 方法論 歷史唯物主義
詮釋學的中國化:一種普遍性的經典詮釋學構想
作者:洪漢鼎,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101)。
內容摘要:從具有漫長歷史和經驗的中國經學這一經典注釋路徑出發,吸收當代西方詮釋學的優秀資源,以構建一種普遍性的經典詮釋學為題,闡明詮釋學作為溝通中外古今思想之橋梁,是開拓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創建普遍性的經典詮釋學是一項重要的學術理論工程,既要深入理解西方詮釋學的發展歷史以及當代哲學詮釋學理論,特別是全面掌握伽達默爾詮釋學思想和理論及當代的發展,又要全面整理中國經學的漫長經驗與歷史及其訓詁學、考證學、文字學、文獻學、注釋學等學問。我們提倡以經學的現代化作為出發點,建立一門既不同于中國傳統經學又高于西方詮釋學的普遍性的經典詮釋學。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從而在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上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關鍵詞:經學 詮釋學 經典注釋學 經典詮釋學 普遍性的經典詮釋學
走向合作制組織:組織模式的重構
作者:張康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100872)、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蘇州215123)。
內容摘要: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從低度復雜性和低度不確定性狀態向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狀態轉變的過程中,致使社會生活和活動的各個方面都受到沖擊。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已經實現了組織化的社會,一切社會生活和活動都是通過組織展開的。然而,我們正在使用和已經習慣了的官僚制組織卻是在社會的低度復雜性和低度不確定性條件下建構起來的,顯然不再能夠適應于我們在社會的高度復雜性和高度不確定性條件下開展社會生活和活動的需要,以至于我們必須去構想新型的組織,以求實現對官僚制組織的替代。這種新型的組織即合作制組織。合作制組織是具有充分開放性的組織,在合作普遍化的意義上,它既不允許任何封閉自我的傾向出現,也不排斥任何可以被納入合作行動之中的因素。合作制組織將走在人類社會專業化發展的軌道上,但將改寫以個體的人為標識的或能夠還原為個體的人所承載的專業化歷史,從而實現由組織行動體系承載的專業化。
關鍵詞:合作制組織 官僚制組織 復雜性 不確定性 開放性 專業化
經濟結構轉型期的內需擴展:基于服務業供給抑制的視角
作者:徐朝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北京100029);張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732)。
內容摘要:中國正處在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但服務業仍存在各種因素造成的供給抑制現象。構建包含這兩個特征的結構轉型模型,可以證明這兩個特征的結合將造成供求錯配、產能過剩和內需不足等問題,使得經濟增速低于潛在水平。基于理論模型和數值模擬的分析表明,逐步消除服務業供給抑制現象,擴大服務業有效供給,實施有利于擴大消費的總需求管理政策,推動積極財政政策從支持生產為主向支持消費為主轉變,不僅可以有效擴展內需,提高經濟增速,而且不會危及公共債務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結構轉型 服務業 供給抑制 內需不足 總需求管理政策
論數字貨幣的法律屬性
作者:楊延超,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100720)。
內容摘要:自提出比特幣概念至今,數字貨幣已被廣泛應用。數字貨幣是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支持,具有去中心化、可編程性、以密碼學原理實現安全驗證等特征。關于數字貨幣的法律屬性,總體上有非貨幣財產說和貨幣說,其中非貨幣財產說又有商品說、證券說、數據說等學說。具有代表性的商品說、證券說、數據說等均具有無法逾越的理論困局和現實障礙。回歸貨幣的本質,其作為普遍認可的記賬符號,國家或私人銀行發行僅是構建貨幣信用的手段,而非必要條件。相比較傳統貨幣,數字貨幣正是依賴區塊鏈技術,完成了去中心化的貨幣信用構建。如此,在數字貨幣貨幣說的基礎上產生了新貨幣說,一方面,它為建構數字貨幣的準貨幣屬性提供法理依據;另一方面,也為漸進完善數字貨幣立法提供理論基礎。可以先確定其為準貨幣的法律屬性,在時機成熟時再確認其貨幣的法律地位。有必要在立法中確認數字貨幣作為準貨幣的法律地位,以此作為邏輯起點建構其作為準貨幣的系列法律制度。數字貨幣容易被用于犯罪或者逃避金融管制的工具,必須確定監管主體,構建監管規則。
關鍵詞:數字貨幣 比特幣 法律屬性 監管制度 金融監管
直系組家庭:當代家庭形態和代際關系分析的視角
作者:王躍生,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天津300350)、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732)。
內容摘要:中國當代家庭形態的“現代”趨向顯著,但親子關系中的“傳統”行為仍很濃厚,既有家庭概念難以表達親子“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生活實踐和互動狀態。直系組家庭概念將直系存世成員所組成的家庭、家戶整合為一個新的親屬組織,把形式上分異、獨立的家庭、家戶有機地融入一個既“虛”又“實”的關系家庭中。直系組家庭還是一種將家庭結構和代際關系結合起來分析當代家庭及其關系的新方法,由此可獲得更為豐富的存世直系成員居住方式、代際關系信息。借助2015年5省市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調查數據,以城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為考察本位,從夫系、婦系雙系角度分析當代城市簡約直系組家庭的特征,說明直系組家庭考察是一項可行的分析范式,是全面認識直系成員居住方式、互動水平和問題的有效途徑。直系組家庭概念不僅對家庭理論具有豐富和擴展價值,而且有較強社會實踐意義。
關鍵詞:直系組家庭 代際本位 夫系 婦系 第一代獨生子女家庭
新世紀以來中國生態小說的價值
作者:王光東,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上海200235);丁琪,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天津300191)。
內容摘要:生態文學是一種獨特的審美形態。它通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描寫,深入探尋生態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生態整體利益價值觀”是生態文學的思想之魂,新世紀以來中國生態小說主要有反思批判、生態理想、生命倫理等敘事維度,這與中西生態文化思想資源尤其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密切相關。中國傳統民族文化及審美元素在生態文學建構和生態理想書寫中發揮了結構性功能,它凝聚了多元并融匯了古今。當下我國的生態小說創作和研究應警惕概念化、簡單化、審美性弱化等傾向,深刻理解“生命共同體”的精神文化內涵,以創造性的文學想象,為人類提供生存發展和詩意棲居的美麗藝術世界。
關鍵詞:新世紀生態小說 敘事功能 思想資源 歷史跨越
唯物史觀視閾下的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
編者按: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深入剖析研究歷史上的土地制度,是理解歷史、認識歷史、闡釋歷史的基礎,更是理解、認識、闡釋文化血脈、文明基因、制度體系,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因此,它始終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優秀傳統與鮮明特征。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誕生之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對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問題的探討為核心,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研究成果豐碩,成就巨大,在國際史學界獨樹一幟,廣受關注,允稱中國風格、氣派與氣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新材料的發現和出土資料的增加,加之跨學科方法的運用以及視野的拓展等,史學界對于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認識愈加細膩與深入。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怎樣在傳承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優秀傳統的基礎上作出與新時代相匹配的創新性成就,進而為科學地揭示中國歷史發展道路、中國歷史發展規律奠定堅實的基礎,從“歷史的深處”去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決定了我們”等重要論述,推進歷史學方面的學術體系建設,我們認為,深入探討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與國家治理、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應是一個不可缺席的選項。
基于這種考慮,我們約請蘇州大學社會學院臧知非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周國林教授、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耿元驪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李華瑞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趙思淵副教授、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劉志偉教授以“唯物史觀視閾下的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變遷”為題,撰寫了本組專題文章。他們在繼承、總結、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自戰國至明清與土地制度變遷密切相關的主要問題。各篇文章均基于詳實的史料,從土地所有制的性質、形式,戶籍賦稅、土地政策、土地法規與土地制度的關系,土地市場的運作實踐等方面,闡釋了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演變的實質、特點與規律,反映了新時期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研究的新成果及趨向,代表了新時代相關研究的水平。這是繼史學界“五朵金花”問題討論之后,又一次集中性地討論中國古代土地制度問題。我們期待這組文章能夠起一個示范作用,在守正創新的原則下,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有所助益。當然,雖經外審專家嚴格審稿與編輯部認真編輯,由于視角與見解的不同,各文稿應尚有值得商榷之處。我們期待著學術界同人的批評指正。
戰國秦漢土地國有制形成與演變的幾點思考
作者:臧知非 蘇州大學社會學院
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性質問題的討論,由侯外廬先生發表于《歷史研究》創刊號上的《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問題——中國封建社會發展規律商兌之一》引發,使之成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中國史學“五朵金花”之一。爭論的焦點是國有制還是私有制,抑或是兼而有之。侯外廬先生認為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性質是國家所有(侯外廬先生用的是“皇族所有”,本文統稱為國有),大多數學者則反對國有制說,主張土地私有制。自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在采用土地私有說的同時,逐步意識到國有土地問題。相關經濟史、土地制度史論著大多是私有土地、國有土地并舉,謂之為國有制和私有制并存而以私有制為主,在此基礎上論述其經營方式及在經濟結構中的地位,少有學者繼續討論土地所有制性質問題,特別是土地國有制的歷史地位問題更是鮮有問津,似乎題無剩義。但是,站在時代的高度,無論是對歷史事實的認識,對中國歷史規律的認識,還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和方法的運用,這都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歷史問題和理論問題。因為,土地是傳統社會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土地所有制性質決定著傳統社會結構及其變遷,更是考察國家力量、國家職能與社會發展、社會矛盾關系的核心要素,是揭示農民與國家關系、農民身份演變及其歷史命運的基礎,是揭示中國歷史規律的基本依據,是科學把握當代馬克思主義史學發展的重要方面。
魏晉南北朝時期土地制度演變的軌跡
作者:周國林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在兩漢大一統局面維持四百來年后,歷史進入到南北紛爭割據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各政權所轄區域經濟環境差異大,施行的政策各有不同,加之傳世資料有限,該時期的土地制度很難一一展現。不過,只要我們把該時期的社會“當做以對抗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來考察”,抓住主要勞動者和土地所有權這兩條線索,并兼顧土地與賦稅的關系,該時期土地制度演變的基本軌跡并不難把握。以下依時代順序,討論兩個問題。
隋唐土地制度變遷與時代分期
作者:耿元驪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社會形態演進歷史做出了重大概括判斷,即由人的依賴關系、物的依賴關系、自由個性的個人全面發展三個階段依次遞進。這提示我們,無論是“三大形態”還是“五種形態”,都是經典作家對人類歷史宏觀演變過程思考分析的重要成果。
宋代的土地政策與抑制“兼并”
作者:李華瑞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李華瑞
宋代土地制度問題在20世紀宋代經濟史研究乃至宋史研究中都是重要議題之一。對于土地政策、土地所有制形式、莊園制度、官田問題、租佃關系、地租形態、人身依附關系等都有比較充分的討論。毋庸諱言,近二十年來宋代土地問題研究,隨同經濟史研究在宋史整體研究中的比重下降也有較為明顯的下滑,除了隨著研究范式的變化其討論的主旨也相應發生變化外,土地政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討論卻有較大的爭議,引起學界的關注。
在戶籍賦稅制度與地權市場運作中認識明清土地制度
作者:趙思淵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劉志偉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認識和理解明清時期的土地制度,首先應當強調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在馬克思那里,土地所有權的本質是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而非人如何控制土地或“誰”控制土地的問題。《資本論》指出:“人對他周圍的自然界的所有權,就總是事先通過他作為公社、家庭、氏族等等的成員的存在,通過他與其他人的關系間接地表現出來。”馬克思所討論的人與人的關系內涵十分豐富,他至少在四個層面上討論人與人的關系之中的土地所有權。其一是土地所有權為一個社群或其代表所占有;其二是土地所有權是“某些人對直接生產者人格的所有權的附屬品”;其三是非生產者對自然的單純私有權;其四是“直接生產者對一定土地的產品的占有和生產”,土地所有權的經濟實現形式則是地租的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