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唯物史觀理論演進的研究范式……曹典順
中國社會大眾倫理道德發展的文化共識——基于改革開放40年持續調查的數……樊浩
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歷史之維……郭臺輝
作為國家機構原則的民主集中制……王旭
論縱向并購的反競爭效應……葉光亮 程龍
經濟周期視角下的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研究……陳詩一 陳登科
健康社會學視角下的整體健康觀和健康管理……唐鈞 李軍
文論關鍵詞研究的多重維度……高玉
文明起源視野下的中國早期村落形態……馬新
范式合成與國際關系理論重構——以現實主義為例的分析……劉豐
唯物史觀理論演進的研究范式
內容摘要:《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唯物史觀的經典表述”,停留于這一判斷有可能遮蔽對唯物史觀理論演進中的階段性邏輯結構的探究。馬克思唯物史觀經歷了三個階段,呈現出三種研究范式。第一個階段是哲學批判的研究范式,以唯物史觀應該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什么”作為其理論追求。第二個階段是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范式,以唯物史觀應該展現出自己“為什么”能夠把為社會實踐服務作為其理論生命。第三個階段是人類學研究的研究范式,以唯物史觀應該“怎么是”在世界歷史中得以實現其理論使命。馬克思在唯物史觀視閾中開辟的人類學研究向度所展示的理論圖景進一步豐富了“兩大發現”的理論價值。其指向未來的理論使命應該在社會歷史條件成熟以后,由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續寫,即唯物史觀研究不應該是一個一經發現就被挖掘徹底的研究,它本質上是一個基于哲學性質敞開的動態性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唯物史觀;哲學批判范式;政治經濟學批判范式;人類學研究范式
作者:曹典順,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范式研究院教授(徐州;221116)。
中國社會大眾倫理道德發展的文化共識
——基于改革開放40年持續調查的數據
內容摘要:2007年至2017年持續10年的三輪全國調查、四輪江蘇調查所提供的數據流和信息鏈及其精神哲學分析表明,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會大眾的倫理道德發展的文化共識已經形成。文化共識的要義一言概之:倫理型文化的共識,其核心是關于倫理道德一體、倫理優先的精神哲學傳統的現代中國形態的共識。這一文化共識從三個維度展現。一是倫理道德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對于倫理道德傳統的文化認同與回歸期待;對于倫理道德優先地位的文化守望;對于倫理道德發展的文化信心,它們從傳統、現實、未來三個維度呈現關于倫理型文化的共識。二是“新五倫”—“新五常”的倫理道德現代轉型的文化共識: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新五倫”,愛、誠信、責任、公正、寬容的“新五常”,呈現“倫理上守望傳統,道德上走向現代”的轉型軌跡。三是倫理實體的集體理性與倫理精神共識。家庭倫理守望中問題意識由道德品質向倫理能力的轉化、分配公正與社會倫理實體的文化認同、干部道德與國家倫理實體的認同,形成家庭—社會—國家三大倫理實體的文化共識。這三大共識展現出中國倫理型文化“認同—轉型—發展”的精神譜系。
關鍵詞:改革開放40年;倫理道德;文化共識;“新五倫”—“新五常”;倫理道德一體
作者:樊浩,本名樊和平,東南大學人文學院資深教授、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南京;210004)。
西方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歷史之維
內容摘要:社會科學與歷史研究聯系緊密。西方社會科學在19世紀形成的三種方法論傳統——孔德的實證主義、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與韋伯的闡釋學,都旨在理解與解決現代性問題,對社會科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基于不同的歷史觀念,三種方法論傳統在指導社會科學與歷史研究的結合時呈現三種關系形態:孔德實證主義傳統的“歷史的社會科學化”,把歷史視為社會科學的論證材料之“用”;韋伯闡釋學傳統的“社會科學的歷史化”,以歷史為“體”,把社會科學視為理解歷史個體及其行動的方法;馬克思的“歷史科學”超越體用之爭,從物質生產關系出發,揭示自然與社會的歷史統一。隨著西方學術重心以實證主義為主導,并轉向缺乏歷史感的美國,非歷史性、精確性、實用性的個體行動分析成為西方社會科學的標準,徹底拋棄了歷史研究在社會科學方法論傳統中的重要位置。二戰后,西方社會科學以“轉向歷史”為名,選擇性糅合三種方法論傳統的歷史之維,但僅把歷史作為材料與方法,納入社會科學范疇,沒有走出實證主義的窠臼。21 世紀以來恐怖主義危機、經濟危機的全球性蔓延,“歷史的終結”已成過時論斷,西方社會科學面臨新的挑戰與變革。解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重大問題,重建作為整體的社會科學需要重申馬克思的“歷史科學”傳統,批判實證主義傳統的無歷史意識,抵制闡釋學傳統的知識碎片化趨勢。
關鍵詞:社會科學;方法論;歷史科學;“轉向歷史”;物辯證法
作者:郭臺輝,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昆明;650091)。
作為國家機構原則的民主集中制
內容摘要:作為國家機構原則的民主集中制,對其進行憲法學研究需要遵循憲法文本蘊含的歷史規律和重視國家機構組織運行的實踐環境,追求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與規范邏輯的統一。對民主集中制的法律文本與制度實踐進行梳理, 我們可以發現其包括“民主作為集中的執行基礎”和“民主作為集中的制約基礎”兩重理論內涵,其背后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中的社會平等自由觀,在當代中國則發展為對國家民主正當性與治理有效性雙重追求的實踐邏輯。為實現這兩個目標, 民主集中制在憲法上的規范邏輯展現為設立規范、活動規范和相鄰規范的有機統一,通過對它們進行法教義學分析與建構,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憲法規范體系。
關鍵詞:民主集中制;國家機構;平等主義自由觀;組織活動原則;法教義學
作者:王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100872)。
論縱向并購的反競爭效應
內容摘要:兼并收購不僅影響企業內部生產效率,還會改變企業間的合謀動機。建立理論模型分析上下游企業間的部分并購與行業合謀穩定性的關系,并探討并購控制權、縱向交叉持股以及成本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結果發現,上游企業控股并購下游企業時,上游企業合謀將更穩定,而非控股并購會降低合謀的穩定性。下游企業提高在上游企業的交叉持股比例,同樣會降低合謀穩定性。當下游企業成本不對稱時,上游企業更傾向于非控股并購高成本下游企業,作為其不背叛合謀的承諾,以增加合謀的穩定性。反壟斷執法機構進行經營者兼并集中案的審查時,需加強縱向并購協調效應的分析,審慎分析部分并購影響企業合謀動機造成的反競爭效應。
關鍵詞:反壟斷;縱向部分并購;默示合謀;交叉持股;成本不對稱
作者:葉光亮,海南大學(海口;570228)、中國人民大學漢青經濟與金融高級研究院教授(北京;100872);程龍,山東大學經濟學院助理研究員(濟南;250100)。
經濟周期視角下的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研究
內容摘要:系統考察財政支出乘數及其伴隨經濟發展周期的演化特征,是科學評估政府財政支出效果的基本前提,是合理制定和有效執行“精準”財政政策的重要基礎,有助于新時代經濟金融風險監管體系和現代財政制度的加快建立。克服已有模型局限,將經濟周期特征納入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問題研究框架,系統測算中國財政支出乘數,并著重定量考察財政支出乘數與經濟周期的關系,研究發現:中國財政支出乘數高于欠發達國家和地區,但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財政支出乘數具有比較明顯的逆周期特征,經濟低迷時期財政支出乘數是經濟繁榮期的2.3倍;1998 年亞洲金融危機與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的財政支出乘數顯著高于其他時期。財政刺激政策出臺的時機至關重要,為提升財政支出效果,應在危機沖擊發生后較為及時地推出財政支出政策。
關鍵詞:中國財政支出乘數;經濟周期;財政刺激政策時機
作者:陳詩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泛海國際金融學院教授;陳登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講師。(上海;200433)
健康社會學視角下的整體健康觀和健康管理
內容摘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但在日常生活中,關于健康的價值理念、話語體系和行為方式已歷時性地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邏輯鏈。認為“健康等于不生病”、要保持健康就必須“以治病為中心”的傳統健康觀,禁錮了健康領域的社會政策思路。世界衛生組織從身體、精神和社會三方面的“完好狀態”來定義健康,健康社會學則以此重塑了現代健康觀的系統性和整體性。在實踐層面,健康社會學視野下的健康管理應該面向大多數處于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形成健康管理的國家行動,爭取實現全人口、全方位、全周期地保障人民健康的美好愿景。
關鍵詞:健康社會學;整體健康觀;健康管理國家行動;人體功能健康測評
作者:唐鈞,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732);李軍,北京立方社會經濟研究院高級統計師(北京;101111)。
文論關鍵詞研究的多重維度
內容摘要:作為一種新的學術范式,文論關鍵詞是進行文論概念研究和理論建構的重要著力點。文論關鍵詞必須是關鍵性概念,非文論、非概念的詞不是文論關鍵詞。文論關鍵詞研究就是要對這些概念的豐富性、復雜性展開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相關文論思想,這和詞典學通過“語料”歸納“詞義”具有本質區別。文論關鍵詞研究重視對文論概念的歷時性考察,重視概念意義的生成、演變和發展過程,而不是把詞義進行去時間化的意義平列。西方文論的術語、概念和范疇在進入漢語體系時,必然會在意義和內涵上發生變化。當代中國文論關鍵詞研究應強調西方概念在中國語境中的“異化”和“歸化”,以及中國古代文論概念的激活與發展。文論關鍵詞研究具有跨學科性,需要借助其他相關學科協同創新、共同發展。
關鍵詞:文論關鍵詞;思想性;歷時性;跨文化;跨學科
作者:高玉,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金華;321004)。
文明起源視野下的中國早期村落形態
內容摘要:以往的文明起源與發展研究,對早期村落的地位與價值關注不夠,使之幾乎成為最為薄弱的一環。其實,中國早期村落與城邑同時脫胎于原始聚落,兩者共生共存,是早期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作為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早期村落以集村為主,自產生之日起,便處在城邑統治下。早期村落與城邑往往處于同一共同體中,實質是宗法關系與政治關系。早期村落組織主要是宗法血緣組織,至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地緣行政組織覆蓋,成為以編戶齊民為主體的基本鄉村組織。對早期村落的研究,有助于深化關于中國文明起源與發展道路一般性及獨特性的探討。
關鍵詞:文明起源;早期村落;城邑;聚落
作者:馬新,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濟南250100)。
范式合成與國際關系理論重構
——以現實主義為例的分析
內容摘要:長期以來,國際關系學術史的書寫以“范式間辯論”為主線,制約了理論創新和知識增長的空間。為超越范式中心的視角,近年來研究者們分別嘗試發掘非西方經驗,借鑒跨學科知識,探索多種理論綜合,從而推動國際關系理論朝著多元包容的方向發展。與上述路徑不同,“ 范式內合成” 聚焦于彌合主要范式內部不同分支之間存在的矛盾和脫節,通過核心概念重新分類和厘清因果機制構建合成式理論,從而消解原型理論之間的邏輯和經驗沖突,提升范式內部的一致性和內聚力。以現實主義范式內部的防御—進攻二分法為例,防御和進攻只是國家在無政府體系下采取的兩種最為極端的安全戰略,二者之間還存在著其他過渡和中間類型,而主要大國在特定時期所采取的戰略類型是體系環境塑造和個體能動選擇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關鍵詞:國際關系理論;范式內合成;現實主義;國家安全戰略
作者:劉豐,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天津;30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