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概念及其基礎性意義……鄒詩鵬
“事”與人的存在……楊國榮
地方財政治理: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基于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研究……劉勇政 賈俊雪 丁思瑩
社區治理中的社會資本培育……方亞琴 夏建中
當代中國的規范體系:理論與制度結構……劉作翔
社會風險的刑法調控及其模式改……造姜濤
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以非洲英語文學為例……朱振武 袁俊卿
信息史學建構的跨學科探索……王旭東
國際關系中的區域治理:理論建構與比較分析……張云
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概念及其基礎性意義
內容摘要:核心概念是學術理論及其話語體系的基石。馬克思的社會存在概念仍然具有很強的學術理論價值。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的邏輯學的存在論以及費爾巴哈的感性理論均不能形成社會存在的自覺。基于新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通過推動存在論革命,馬克思將傳統的抽象的存在轉變為社會存在。依據實踐批判及其歷史生產理論,馬克思揭示了從人類社會史前時期到世界歷史時代轉變過程中社會存在的歷史生成,提示了何以工業社會從屬于資產階級社會及其市民社會的歷史批判。依照馬克思對有關實踐活動與實踐關系的相對區分,闡釋人的多重實踐形式(生產、交往、勞動、生活、感性、對象性活動)何以構成社會存在的價值論或哲學人類學內涵,并揭示馬克思有關“社會關系總和論”何以是其社會存在概念的題中應有之義,其不僅與利己主義、民粹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等區分開來,也構成了古典社會理論的基本原理。馬克思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作出了深入探討,社會存在不僅決定社會意識,而且社會意識就內生于社會存在,并與意識形態區分開來,在開顯出意識形態批判的同時,也使意識轉化為“真正的知識”,形成“真正的實證科學”即歷史唯物主義,進而開顯出了批判的社會理論傳統。
關鍵詞:社會存在;實踐觀;唯物史觀;新唯物主義;社會理論
作者:鄒詩鵬,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暨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教授(上海;200433)。
“事”與人的存在
內容摘要:作為人的廣義活動,“事”不僅展開于人存在的整個過程,而且內在于人存在的各個方面。人通過“事”創造新的天地,并由此重塑存在。“事”既與行動相聯系,又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并關乎情意的參與,行動的印記和情意的負載在揚棄“物”的本然性而賦予其以現實性的同時,又使“事”獲得了多樣品格。“事”不僅改變對象,也影響人自身,在“能其事”的過程中,人又進一步“成其德”。做事的過程既作用于物,也與人打交道,人與物互動的背后,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事”的展開,則以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為背景,并構成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形成的現實之源。人的存在與價值關切和意義追求無法分離。作為人的活動,“事”也具有價值內涵,并與意義的追求相聯系。
關鍵詞:“事”;存在;價值;交往關系
作者:楊國榮,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學系教授(上海;200241)。
地方財政治理: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
——基于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的研究
內容摘要:構建權責清晰的政府間財政關系、完善地方財政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根本要求。提高地方稅收自主權和增加轉移支付規模作為兩種地方財政治理方式存在各自的優勢與不足。以我國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為契機,在一個相對統一的分析框架內剖析了這兩種地方財政治理方式對地方政府收支行為進而財政自給能力的影響。研究表明:改革提高了地方稅收自主權和轉移支付規模,即同時踐行了這兩種治理方式;作為一種“授人以漁”的財政治理方式,地方稅收自主權的提高可遏制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和成本轉嫁行為,提高地方自有財力水平、遏制地方支出擴張,故顯著增強了地方財政自給能力;作為一種“授人以魚”的財政治理方式,轉移支付規模增加則具有相反影響——這一負向激勵效應起到主導作用,導致省直管縣改革顯著削弱了地方財政自給能力,不利于地方財政治理改善。這對于當前央地財政關系的優化調整具有良好啟示。
關鍵詞:地方財政治理;財政自給能力;稅收自主權;轉移支付;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
作者:劉勇政,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賈俊雪,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丁思瑩,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生。(北京;100872)
社區治理中的社會資本培育
內容摘要: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結構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抓手,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是實現“共治”的關鍵。對于當前城市社區治理所面臨的“弱參與”困境,社區社會資本為其提供了一種整合性、包容性的破解思路。通過深入考察H市M社區和J市S社區的社會資本形成路徑發現,社會資本的培育就是發現居民特定的社區交往需求并為其創造相應的結構性條件,使社區成為一個持續的互動系統。在新的社會結構條件下,居民尋求社區歸屬感的心理需求、滿足相同生活需求的互助需求以及維護共同利益的合作需求為社區社會資本的形成提供了內生性動力,而以人為本的社區空間、發育良好的社區社會組織以及完善的社區治理結構則是社區交往需求轉變為實際交往行動所需的結構性條件。在陌生人社區的社會資本形成過程中,國家和政府的合理介入發揮著“引導程序”作用。
關鍵詞:社區社會資本;內生性動力;結構性條件
作者:方亞琴,渤海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錦州;121000);夏建中,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北京;100872)。
當代中國的規范體系:理論與制度結構
內容摘要:現代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首先表現為規范體系的治理。規范體系的提出是因應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求。規范體系為國家機關、政黨、社會組織、公民個人等各類主體的行為創設規則,并遵循之。對當代中國規范體系制度結構和理論問題的梳理和描述、展示各種規范類型的存在現狀,可以發現,法律規范、黨內法規、黨的政策、國家政策、社會規范是當代中國社會中客觀存在的規范類型,在各自的不同場域發揮作用。每種規范類型有其不同的性質,其規范來源也不相同。法律規范來自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黨內法規及其政策來自執政黨組織;國家政策來自國家政權機關;社會規范來自社會自身以及各種各樣的社會組織機構。因規范來源的不同,有不同的法律地位、作用和功能。各種規范類型的有機組合而形成的一個有機體系,構成當代中國規范體系的基本制度結構。在法治中國建設中,應對各種規范體系予以科學、恰當的法律定位,并準確界定各種不同規范類型在社會治理結構和法治結構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關系,構建當代中國的規范體系理論及其制度結構。
關鍵詞:規范體系;法律規范體系;黨內法規及政策體系;國家政策體系;社會規范體系
作者:劉作翔,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上海;200234)。
社會風險的刑法調控及其模式改造
內容摘要:轉型時期社會風險的增加及其復雜性格局,帶來刑法發展中犯罪化擴張的態勢,刑法立法預防與控制社會風險的意圖明顯。我國刑法由回應到預防功能性轉變的根源是風險刑法,這既使罪刑構造呈現“四化”發展態勢,又使法教義學出現“五新”發展特色。面對這種態勢與特色,刑法理論如何摒棄以風險社會證成風險刑法的簡單化邏輯,把集體法益的科學保護代入風險刑法,分析與論證風險刑法帶來的模式轉變及成因,理性看待風險刑法“既回應社會安全之需求,又一并帶來刑法風險”的法治悖論,是刑法理論的重大命題。風險刑法的理論定位和方法選擇的方向是,重視“法益保護+刑法的謙抑性+后果考察”的犯罪化根據,提倡二元化犯罪模式創新,對集體法益進行限縮解釋,以此消解自身帶來的刑法風險,構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新模式。
關鍵詞:風險刑法;刑法調控;社會風險;集體法益;二元化犯罪模式
作者:姜濤,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法治現代化研究院研究員(南京;210023)。
流散文學的時代表征及其世界意義
——以非洲英語文學為例
內容摘要:通常意義上的流散文學,指在國家和文化間有跨界生存經歷的作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但在這種異邦流散之外,還存在本土流散、殖民流散兩大重要流散文學譜系。有些作家盡管未曾實現地域流散或徙移,卻長期生活在異邦文化的浸淫中,其創作同樣具有身份焦慮、種族歧視、家園找尋、文化混雜和邊緣化體驗等各種流散表征。作為“非主流”英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洲英語文學普遍具備上述三大流散表征。這種流散癥候是非洲文化與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沖突與融合后的產物,是經過殖民、反殖民和民族解放運動沖刷與洗禮的結果。認識和把握非洲英語文學的流散表征,并據此對流散文學基本概念進行重新闡釋,對于正確認識世界各地的文學現象、創作發生和文化成因,揭橥其復雜的源流嬗變和深層的世界文學文化意義,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流散文學;非洲英語文學;異邦流散;本土流散;殖民流散
作者:朱振武,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袁俊卿,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4)
信息史學建構的跨學科探索
內容摘要:21世紀的歷史學,處于信息時代、受益于信息社會的進步,又服務于信息社會的咨詢和決策需求。這成為歷史工作者:應予積極應對的新挑戰,信息史學的理論建構探索和實踐應用方面所做的嘗試,正是對此做出的主動回應。信息史學認為,史學的本原是信息歷史研究的文本閱讀和著述表達,是歷史學主客體之間的信息流動;歷史研究全過程,則是流程完整的信息處理過程。信息史學的目的在于將歷史和歷史認知及其闡釋,抽象或解構到信息層面,從而系統地綜合運用信息、信息理論、信息科學,以及信息化應用的相關理念、方法和技術支持及實現手段,來探討并深入研究史學領域的諸種問題(包括歷史是什么,歷史的主客體,歷史的定性、定量、關系和作用,歷史表述的過程和結論的呈現等)。不論信息史學的理論構建還是具體應用,均不失為歷史學思維與表達方式的跨學科突破。
關鍵詞:信息史學;數字化歷史;數字人文;跨學科;數字世界史
作者:王旭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100006)。
國際關系中的區域治理:理論建構與比較分析
內容摘要:區域是一種非國家的社會歷史單元,區域治理是人類基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族群分布和文明傳承而進行的以區域為單元的社會實踐。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家權力的流散和“空心化”帶來不同國際關系變量在區域范圍的重新整合,區域治理日益成為國際關系中穩定區域合作機制、推動區域善治的常態存在。區域治理以區域連結、區域建制和區域大國為基本變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區域協調、區域管理和區域監測等三種基本的區域治理機制。通過對歐洲、北美和東亞區域治理實踐的比較分析可以發現,不同的區域治理在歷史演進和表現形式上各有特點,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它們共同豐富了全球治理的區域層次。
關鍵詞:區域治理;區域連結;區域建制;區域大國
作者:張云,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教授(廣州;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