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謝伏瞻
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國家邏輯……陳進華
開放經濟體系中勞動者的工資議價能力……謝申祥;陸毅;蔡熙乾
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及其與新古典經濟學關系的演變……那藝;賀京同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劉少杰
中國合憲性審查的憲法文本實現……劉連泰
論結果導向的信息披露……應飛虎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干春松
晚清文學論述中的口傳性與書寫性問題……陸胤
中共東京支部考論……徐志民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內容摘要:從“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到“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僅是一個重大提法的變化,而且是黨中央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使命職責、戰略要求的重大發展。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時代的呼喚,是黨和國家的要求,是中華民族的期盼,也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所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擔負的崇高使命。學科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礎,我們要突出優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完善體系,堅持問題意識和需求導向,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聚焦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聚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科學謀劃學科布局。學術體系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核心,是學科體系、話語體系的內核和支撐。新時代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學術資源,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提升原創能力和水平。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的反映、表達和傳播方式,是構成學科體系之網的紐結。哲學社會科學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
作者:謝伏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北京 100732)。
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國家邏輯
內容摘要:治理體系是國家運行的制度載體和機制保障。西方的治理困境及中國的治理實踐表明,國家主導是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內在邏輯。作為一個世界性議題,治理體系現代化國家邏輯的核心問題是,構建有效應對和化解國家與社會關系問題的治理規則、程序及其秩序。換言之,國家邏輯不是國家權力的主觀意志,而是根植于國家與社會關系共同體建設的動態演化的歷史過程,是面向實踐解決國家的均衡建構問題。中國倡導以國家邏輯為主導的現代化治理體系,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而是堅持問題導向,聚焦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形成面向人民之治的國家善治,以系統性地回應信息化、全球化帶來的國家治理變量的重大調整。在資本原則主導的治理方案難以應對全球發展問題的時代背景下,堅守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國家邏輯,不僅有助于走出“多中心治理”的迷思,正確發揮國家在治理體系中的權威引領作用,更是實現社會公正、提高市場效率、培育社會自治的制度架構與機制保障,為全球范圍的國家治理和全球治理開辟了新的文明類型。
關鍵詞: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國家邏輯
作者:陳進華,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蘇州 215123)、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特色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蘇州 215123)。
開放經濟體系中勞動者的工資議價能力
內容摘要:在不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勞動者工資取決于勞動者的工資議價能力。因而,有效測度勞動者的工資議價能力有助于識別影響勞動者工資的決定因素和理解勞動者的工資決定機制。借助討價還價模型,從理論上構建一個可以有效刻畫單個勞動者與企業進行工資議價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可以有效測度勞動者工資議價能力的方法;更進一步,以中國微觀企業數據為樣本,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貿易政策穩定性對勞動者工資議價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更穩定的貿易政策提升了勞動者的工資議價能力,這意味著貿易政策穩定性是影響勞動者工資的重要因素。這一結論有助于深化認識開放經濟體系中勞動者的工資決定機制。
關鍵詞:工資議價能力;工資決定機制;貿易政策穩定性
作者:謝申祥,山東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授(濟南 250014);陸毅,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北京 100084);蔡熙乾,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廈門 361005)。
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及其與新古典經濟學關系的演變
內容摘要:行為經濟學的興起及其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拓展,成為當今西方經濟學主要流派演變的重要趨勢。以行為經濟學導引的大量學術研究,滲入微觀經濟學、博弈論、宏觀經濟學,乃至金融學、管理學、環境經濟學、法經濟學等廣闊領域。21世紀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中,至少有七位可視為行為經濟學家或與該領域密切相關。然而,西方早期的行為經濟學與占據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呈競爭關系,一度導致行為經濟學邊緣化。但近30年來,二者的關系從競爭走向互適,并以新古典經濟學的拓展形式被廣泛接納與應用。這一前后反轉的內部演進動力在于,“邊際革命”以來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觀主義研究傾向,自20世紀中期以來不斷嘗試重構新古典經濟學的實證基礎。它以個人主義方法論為主要依托,盡管難以觸及人的社會屬性及社會生產關系的本質討論,但卻在決策個體的主觀心理分析層面,提供了更多基于自然科學素材的實證結論或規律性命題。
作者:那藝,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講師(天津 300071);賀京同,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天津 300071)。
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與理論貢獻
內容摘要: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用社會學概念稱謂其關于社會發展變遷的思想理論,但他們確實從基本立場、方法論原則和一系列重大思想觀點等方面系統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馬克思恩格斯在大量經驗研究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名義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在俄國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中得到了繼承與傳播,并在西方社會學特別是當代西方社會學研究中產生了廣泛影響。明確認識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本質特點、學術地位、歷史發展和廣泛影響,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推進和創新中國社會學研究應當認真面對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基礎理論;實踐觀點;辯證思維
作者:劉少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100872)。
中國合憲性審查的憲法文本實現
內容摘要:憲法文本的結構和邏輯決定了合憲性審查的制度邏輯。中國憲法文本包含消極規范和積極規范,具有行動綱領的性質。國家和公民都是憲法關系的主體,消極規范蘊含“遵守”義務,積極規范蘊含“執行”義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消極規范判斷立法是否與憲法抵觸,多元主體根據積極規范判斷立法是否適當。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中國共產黨享有概括的合憲性審查權,該權力應由中共中央行使,可以由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承擔具體工作。中共中央在技術上一般不直接作出合憲性判斷,可以指導、建議相關機構作出判斷。國家不遵守消極規范或者“不適當”執行積極規范,將產生直接的憲法責任,公民不遵守消極規范的責任需要法律規定。
關鍵詞:消極規范;積極規范;遵守;執行;憲法責任
作者:劉連泰,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廈門361005)。
論結果導向的信息披露
內容摘要:我國消費者法中的經營者信息披露制度,以交易前的商品或服務信息為披露內容。這種相對靜態的信息披露對消費者作出正確的消費選擇是必須的,但在免費、低價等交易情形下,消費者必須先作出消費決策,才能在后續時間內接受服務或獲取商品,這一時間差極易使消費者的認知偏差和心理弱點被經營者利用,消費者利益可能被損害于無形之中。針對這種行為的市場失靈,需要在我國的消費者法中建立一種結果導向的信息披露制度。在此制度下, 結果導向的信息由經營者在交易前向消費者披露, 被披露的信息應當跨越一個完整的交易過程, 真實、全面地反映交易的成本或收益,從而使消費者更好地作出知情選擇。在認識交易公平、市場失靈以及探究合適、有效的公權規制方面, 行為經濟學的知識和視野不可或缺。
關鍵詞:結果導向;信息披露;認知偏差;消費者保護;行為經濟學
作者:應飛虎,廣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廣州 510006)。
多重維度中的儒家仁愛思想
內容摘要:對儒家仁愛的不同認識由來已久,先秦儒家和墨家的爭論就集中于仁愛與兼愛的異同,儒家內部的不同派別之間也一直存在著基于血緣的愛和“泛愛眾”之間的爭論。儒家倫理中對于血緣親情的強調,會讓人忽視其仁愛觀的擴展性,即最終發展到對于人類之愛的肯定。從孟子的“一本” 論到程朱的“理一分殊”,再到王陽明等人的“萬物一體”論,都試圖揭示出血緣親情和普遍的愛之間既有分別,又相統一的復雜面向。在人類面對全球性的挑戰的今天,從仁愛觀念的差異與普遍的統一中,去把握人與人、個人與國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可以為我們推動新型的共同體建設提供源自中國文化自身的價值支撐。
關鍵詞:仁愛;萬物一體;親親;共同體
作者:干春松,北京大學哲學系、儒學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871)。
晚清文學論述中的口傳性與書寫性問題
內容摘要:古代文明流播過程中“口傳性”與“書寫性”的升降,是西方古典研究界持久爭議的問題。其實早在晚清時期,章太炎、劉師培等在論爭上古文學緣起時,對此已多有涉及。有必要在中學傳統與外來新知交互的網絡中,追索這一議題形成的脈絡。乾嘉之際,章學誠和阮元先后注意到“聲音”在上古知識傳承過程中的特殊作用,關注傳播媒介從“口耳”向“竹帛”的遷變。晚清今文經學大興,公羊家主張傳經“口說”勝于“明文”。而受西方社會學說濡染,章太炎則針鋒相對地提出了以書寫性為中心的文學緣起論和古文經說。在“口耳”與“竹帛”兩極之間,這些論述雖出自不同的知識背景和發言動機,卻有共通的思維結構,折射出近代學人關于文化模式轉型的各種期許或想象。
關鍵詞:口傳性;書寫性;文學緣起論;今古文之爭
作者:陸胤,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北京 100871)。
中共東京支部考論
內容摘要: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順應國際共運洪流和開展海外活動的需要,在日本秘密設立了黨組織——中共東京支部。由于日本政府的嚴密監控和鎮壓,中共東京支部的革命活動和人員往來雖然極其隱秘,但仍數度被毀、幾經重建。面對重重困境,中共東京支部共產黨人并沒有放棄革命理想與信念,一方面積極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秘密發展黨員和擴大組織;另一方面,通過策劃反日游行、搜集日軍情報來支持祖國的革命與抗日戰爭,為祖國獨立、民族解放和共產主義事業頑強奮斗。更為特殊的是,中共東京支部作為中共與日共聯絡的秘密渠道,在兩黨之間傳遞信息、聯合游行、合作反戰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共東京支部;留日學生;黨組織;日本
作者:徐志民,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1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