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政治正義的中國境界王巖……陳紹輝
政府行為與中國社會發展——社會學的研究發現及范式演變……周飛舟
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張建華……程文
刑鼎、宗族法令與成文法公布——以兩周銘文為基礎的研究……王沛
資本自我否定辯證法的方法論意義——基于羅莎·盧森堡《資本積累論》的問……何萍
境況與美德——亞里士多德道德心理學對境況主義挑戰的回應徐向東……陳瑋
文學批評中的“歷史”概念……南帆
晚清保疆的軍費運籌……劉增合
國際秩序變遷與中國的選項……唐世平
政治正義的中國境界
內容摘要:政治正義是政治價值的最高形態,也是當代中國政治發展重要的理論命題和實踐命題。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中西方政治正義經歷了各自獨立的發展過程,形成了不同的理論品格和實踐品格。馬克思主義政治正義觀,實現了批判邏輯與建構邏輯、政治理性與政治道德、社會進步與人類解放、階級屬性與科學方法、政治理想與政治現實的內在統一,既是我們研究新時代政治正義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也是當代中國政治正義的重要話語構成。當代中國政治正義的科學內涵與價值意蘊,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正義思想的繼承發展,也是對中外政治文明的歷史鏡鑒,更是對新時代我國政治建設的現實把握。準確理解自由與平等、民主與法治、競爭與協商、個人與集體、權利與權力等核心范疇及其辯證關系,是規范政治主體、平衡政治利益、統攝政治價值進而合于政治正義之本真要義。
關鍵詞:政治正義;政治價值;馬克思主義政治正義思想;政治協商
作者:王巖,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上海;200240);陳紹輝,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上海;200240)。
政府行為與中國社會發展
——社會學的研究發現及范式演變
內容摘要:政府行為研究是中國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產生了大量優秀的研究成果,這與政府主導的中國特色發展模式密不可分。社會學在分析政府行為時先后形成了三種范式:利益結構分析、制度分析、邁向有歷史維度的政府行為分析。它們相繼迭起,與改革進程和地方政府行為的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國改革進程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與經濟學、政治學的視角不同,社會學的政府行為研究在分析政府與企業、市場的關系時,更加注重社會關系的作用。社會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既是解釋改革前期鄉鎮企業繁榮和政企關系的關鍵因素,也是解釋;“項目制”下政策失靈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圍繞社會關系在政府行為中的作用問題,社會學視角的研究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努力,并逐步突破了“國家與社會”的二元分析范式。其中,邁向具有歷史維度的社會學研究已經超出政府行為研究的特定領域和范圍,它對社會學的中國化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政府行為;鄉鎮企業;項目制;歷史維度
作者:周飛舟,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100871)。
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內容摘要:已占中國經濟主導地位的服務業,其內部消費性和生產性的結構有待優化。通過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之舉。選取45個非石油出口型經濟體1950—2010年的數據,刻畫世界服務業結構演化的典型事實,并將其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亞洲經濟體與跌入陷阱的拉美經濟體及亞洲;“四小虎”作為典型進行比較,進而構建包含消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和人力資本供給的匹配模型,揭示了服務業結構升級視角下中等收入陷阱的形成機理和跨越條件。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公共服務業對培育積累人力資本數量與質量的供給,實現高層次人力資本與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匹配效應,將推動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消費性服務;中等收入陷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者:張建華,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武漢;430074);程文,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武漢;430074)。
刑鼎、宗族法令與成文法公布
——以兩周銘文為基礎的研究
內容摘要:通過對兩周金文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可發現,西周至春秋時期的禮器銘文具有鮮明的宗族性特征,法令銘文亦具此屬性。鼎的功能和銅器銘文的性質在戰國時期出現變動,這是由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革引發的。;《左傳》所載孔子反對鑄刑鼎的言論,正發生在劇變的前夜。探討春秋時期鑄刑鼎事件,應在此種背景下理解論爭言辭的真實含義。戰國以后,青銅銘文的性質更加走向平民化、生活化。不體現宗族性的法令銘文在戰國后成為常態,以致中古以降的學者為;《左傳》作注時,徑以自身時代之特征加以分析,從而誤解了古代文獻的含義。春秋晚期鑄造刑鼎爭論的真正價值在于,它顯示出宗族治理社會的模式行將崩潰,立法者的身份亟需重新界定,法令適用群體亟需超越宗族范圍,此時宗族禮器及其銘文無法承載更多的社會功能。這是法律治理模式的轉變問題,而不是成文法律首次制定或公布的問題。宗族法令時代將結束,集權律令時代將到來,這才是鑄刑鼎爭議產生的原因,而鑄刑鼎事件本身與法律公開問題并無關聯。
關鍵詞:鑄刑鼎;成文法;法律治理模式;出土文獻;金文
作者:王沛,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上海;200042)。
資本自我否定辯證法的方法論意義
——基于羅莎·盧森堡;《資本積累論》的問題
內容摘要:羅莎·盧森堡繼承了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及資本主義危機理論的傳統,通過考察帝國主義時代資本積累的特點及其與全球資本危機之間的關系,創立了資本自我否定的辯證法。資本自我否定的辯證法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解答帝國主義時代的新問題中發展起來的一種歷史辯證法形態。這一辯證法從資本積累的高度揭示了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以及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發生的內在機制,對我們認識和分析2007—2008年以來全球金融危機及之后的世界歷史走向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也要求我們聯系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歷史的新變化,創造21世紀的資本自我否定的辯證法。這一新的歷史辯證法就是,以資本積累為主線,在歷史、理論和現實的結合上考察一個世紀以來的壟斷與反壟斷、霸權與反霸權、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斗爭,建構起洞見世界歷史發展的偶然性、多元性的理論框架。在這個新的歷史辯證法的建構上,中國道路是一個十分典型的經驗原型。
關鍵詞:資本自我否定的辯證法;羅莎·盧森堡;資本積累論;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何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武漢;430072)。
境況與美德
——亞里士多德道德心理學對境況主義挑戰的回應
內容摘要:近20年來,借助于社會心理學和個性心理學中的境況主義實驗以及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一些哲學家論證說,美德倫理學特別是亞里士多德式的美德倫理學不可能是經驗上適當的。盡管這些方面的經驗研究確實為我們理解道德動機和道德判斷的心理機制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它們實際上并不構成對美德倫理學的決定性反駁。實際上,亞里士多德倫理學不僅本身就預示了一些重要的經驗發現,而且也能回應哲學境況主義者對美德倫理學提出的所謂;“挑戰”。
關鍵詞:境況;品格;美德;亞里士多德
作者:徐向東,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杭州;310028);陳瑋,浙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杭州;310028)。
文學批評中的;“歷史”;概念
內容摘要:古往今來,文學批評中的;“歷史”概念顯現出各種不同的涵義。;“歷史”既可表示文學文本所再現的特定時期的社會現實,也可表示人類自我發展的歷時過程,還可指文學賴以產生和傳播的社會文化環境。文學與歷史分離后,“歷史”概念逐漸成為文學批評賴以展開的一個軸心概念,并由此形成陣容龐大的社會歷史批評學派,無論是以道德、審美還是無意識、形式作為軸心概念,;“歷史”始終是不可或缺的維度。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對于;“美學”與;“史學”的強調具有重大啟示意義。“歷史”概念對于精神分析、形式主義等文學批評學派產生了內在影響。文學話語的意義單位是;“人生”,歷史話語的意義單位是;“社會”,;“典型性格”是二者之間重要的轉換機制。文學話語不僅與歷史話語相輔相成,但在某些時刻,文學話語可能偏離歷史話語,甚至對其形成挑戰。
關鍵詞:“歷史”概念;社會歷史批評;精神分析;形式主義;歷史話語;文學話語
作者:南帆,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福州;350007)。
晚清保疆的軍費運籌
內容摘要:清光緒中葉,中國邊疆頻遭外患,面對財政困難,雖然朝臣疆吏在邊疆取舍上認識不一,但是清政府最終確定了保疆大計。收復伊犁交涉引發沙俄對西北和東北邊疆侵略威脅,清政府設立東北邊防經費專項,從財政上增加對東北固疆行動的支持;西北不僅名義上創設新疆行省,閻敬銘等重臣還籌劃了國庫紓困與支持新疆固邊的雙重行動;法國侵臺危機促成清政府新設臺灣行省,臺澎防務需款至多,福建極力維系閩臺一體,財政上積極協濟,部庫雖困難重重,但依然是東南海疆固防的財政后盾。軍費運籌受到國困現實的牽制,進而影響經略邊陲的效果。靖邊與紓困雖有矛盾,但卻關聯緊密,成為檢驗清政府靖邊保疆能力的重要方面。
關鍵詞:邊疆;財政;晚清;戶部;軍費
作者:劉增合,暨南大學歷史系近代中國研究中心教授;(廣州;510632)
國際秩序變遷與中國的選項
內容摘要: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內外對以美國和西方為基石的現有國際秩序及其未來的討論顯著增加,但相關研究成果大都既缺乏關于國際秩序的可操作的評估框架,又缺乏對歷史上的國際秩序變遷案例的實證分析。在構建相對完善的關于國際秩序的定義和評估框架的基礎上,通過考察自1800年以來重大的國際秩序變遷案例,可提供如下可能的中國選項,即中國仍要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只要認定任何國家都無法真正從外部阻擋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國的經濟增長更多的是靠國內的改革和開放的話,中國需要做的就是沉著冷靜,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基礎上,治理好自己,盡可能與其他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共同推進國際秩序的穩步改進,從而造福世界。
關鍵詞:國際秩序;秩序變遷;評估框架;政策選項
作者:唐世平,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