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特點的考古學闡釋……劉慶柱
公共價值的信念與美好生活的理想——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理論深蘊……袁祖社
自我升級智能體的邏輯與認知問題……任曉明 李熙
平臺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謝富勝 吳越 王生升
韌性小農:歷史延續與現代轉換——中國小農戶的生命力及自主責任機制……陳軍亞
經濟權利保障的憲法邏輯……翟國強
“健康中國”戰略中基本衛生保健的治理創新……顧昕
大數據時代的教育測評模型及其范式構建……范涌峰 宋乃慶
現代中國作家識物意識的轉變……楊姿
西周時期的賜服制度與設官分職……賈海生
中華文明五千年不斷裂特點的考古學闡釋
內容摘要: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獨具特色,其突出特點是“五千年”而“不斷裂”。五千多年前中華大地上已有不同地區形成各自的早期神權、王權模式為主的不同“文明”,但是它們之中在此后代代相傳的“文明”則是始于中原龍山文化及其后繼者的夏商周、秦漢至元明清王朝的“王權”與“皇權”模式國家。這從中華的“國家”、“國民”與“國土”的五千年來基本一脈相承可以說明;從作為“國家文化”(或“大傳統”)的都城、帝王陵墓、禮制建筑與禮器、文字的“五千年”沿襲發展可以佐證;從都城的“求中”、“一門三道”、“大朝正殿居中”與“左祖右社”格局、都城中軸線及都城、宮城四面辟門等是“中”、“中和”的核心理念“物化形式”可以再現。五千年來這些不斷裂文明的物化形式由少變多,反映了“中”與“中和”理念越來越強化、深化。中華五千年不斷裂文明思想根源是“中”、“中和”理念,這是“國家認同”的思想基礎與中華民族歷史的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五千年文明;不斷裂;考古學;“中”;“中和”;國家認同
作者: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鄭州大學特聘教授(鄭州;450001)。
公共價值的信念與美好生活的理想
——馬克思哲學變革的理論深蘊
內容摘要:以“改變世界”、最終解放全人類為根本宗旨和神圣使命的馬克思哲學,在理念創新、主題轉換、范式變革等意義上,堅持以“社會化的人類”實現對于資產階級“市民社會”的超越,確立了以先進制度為載體的“公共價值”與“美好生活”的分析范式。借此哲學范式展開對啟蒙現代性之抽象的“理性自由”觀系統的批判性反思,從根本上實現了以現實個人之自由全面發展為根基的“實踐公共性”邏輯創制的革命性轉變。它為人類文明承諾了一種基于自由、自覺、自主的勞動實踐基礎,依托“自由人聯合體”,不斷實現公共價值現實化的美好生活理想愿景。此一努力所彰顯的,是馬克思哲學從根本上有別于其他一切舊哲學之鮮明的理論特質、實踐品質、歷史性擔當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公共價值;美好生活;馬克思哲學
作者:袁祖社,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西安 200433)。
自我升級智能體的邏輯與認知問題
內容摘要:自我升級智能體的建立使人們對自我意識的研究有了一個程序化的標準,借助這種形式化的方法有可能彌合學界關于機器意識的分歧,破解機器意識研究面臨的困局。但它也有邏輯上的局限。生成主義為自我升級智能體的提出奠定了認知基礎。自我升級智能體的成功為生成主義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例證。盡管自我升級智能體向機器真正具有自我意識前進了一大步,但是人們只能說它具有了“功能意識”。造成機器意識困局的癥結源自分析哲學傳統與現象學傳統的分歧和偏頗。解決的出路在于:從對立到相容,從互斥到互補,進而達到融通的新境界。
關鍵詞:自我升級智能體;自我意識;生成主義;哥德爾機
作者:任曉明,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天津 300071);李熙,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講師(長沙 410083)。
平臺經濟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內容摘要:作為適應數字技術體系的資本積累和社會生產與再生產的新組織形式,平臺經濟依靠高效的數據采集和傳輸系統、發達的算力以及功能強大的數據處理算法所支持的數字平臺,跨時空跨國界跨部門地集成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活動,大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在平臺經濟中,數字平臺的技術特性及資本對平臺的壟斷,塑造了動態不完全競爭格局,基于數字平臺的勞動組織新形式導致不穩定的就業和工資,使資本積累的邏輯滲入勞動力再生產過程。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平臺經濟仍然無法克服資本積累規律揭示的內在矛盾。
關鍵詞:平臺經濟;壟斷資本積累;不完全競爭;勞動;不穩定就業
作者:謝富勝,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教授(北京 100872);吳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王生升,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天津 300350)。
韌性小農:歷史延續與現代轉換
——中國小農戶的生命力及自主責任機制
內容摘要:中國是一個以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的小農生產歷史特別漫長的國家,大國小農是基本國情。在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過程中,如何認識和對待小農,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以往觀點強調小農的“脆弱性”,主張其最終要被其他經營主體所取代。這種主張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卻無法解釋,正是傳統小農創造了世界歷史上最為燦爛的農業文明;正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的小農戶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體,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重新審視小農的歷史地位與生命活力可以發現,中國小農雖然脆弱,但能夠在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中,特別是在各種壓力下表現出“脆而不折、弱而不怠”的特性,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歷史上,這種韌性內生于長期以來中國小農的自主責任機制,表現為小農作為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對等機制、作為生活共同體的責任分擔機制、作為生產共同體的責任內化機制、作為政治共同體的責任連帶機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農村改革為韌性小農的現代轉換與新生創造了條件。通過組織化、社會化與國家化等形式,現代小農的韌性和發展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為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推動農業的現代化進程注入了活力。
關鍵詞:韌性小農;責任機制;農業社會;現代農業
作者:陳軍亞,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武漢 430079)。
經濟權利保障的憲法邏輯
內容摘要:現行憲法實施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經濟權利在憲法上逐漸獲得確認和保障。通過憲法的進一步實施,經濟權利的保障模式和制度體系也趨于完善。從憲法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看,中國經濟權利保障的歷史課題和價值取向和域外法治國家有所不同,構建中國經濟權利法治保障模式選擇也有其自身的理論邏輯,因此應立足中國的法治國情構建符合中國實際的制度模式。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構建經濟權利保障模式的價值立場選擇應當放在世界憲法發展的大歷史、大格局中來認識把握。從比較憲法史的角度看,需要在近代憲法和現代憲法之間尋求其價值取向,在形式平等和實質平等之間進行平衡和抉擇,逐步實現從政策保障到法律保障的過渡,最終在憲法層面統合各種保障機制,構建完整的經濟權利法治保障體系。
關鍵詞:經濟權利;比較憲法;憲法實施;保障模式
作者:翟國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720)。
“健康中國”戰略中基本衛生保健的治理創新
內容摘要: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之一。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基本衛生保健體系,但在高度行政化的醫療衛生健康供給側,面向城鄉社區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提供者(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處于龐大等級體系的最底端,始終處于積弱不振的境況。在健康中國建設進入新時代之際,基本衛生保健的治理亟待創新,其要旨是降低行政機制的主導性并調整行政機制運行的方式,同時引入市場機制和社群機制,并促使行政、市場和社群治理形成互補嵌入性的新制度格局。這一新制度格局的落地、生根,不僅與全球性基本衛生保健的改革大趨勢相吻合,而且將有可能成為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在醫療衛生健康領域的重要體現。
關鍵詞:基本衛生保健;治理嵌入性;社群機制;去行政化
作者:顧昕,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杭州 310058)。
大數據時代的教育測評模型及其范式構建
內容摘要:在教育大數據時代,如何充分挖掘大數據對于教育實踐、決策、評估與研究的價值及規避大數據風險,是當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議題。教育測評模型通過對教育現象的關鍵要素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定量刻畫和價值判斷,使人們從海量數據中獲取關鍵有效的信息,將“大數據”變成“小數據”。它是大數據時代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工具,是教育決策科學化的有力支撐,也是教育研究科學化的重要突破口。教育測評模型的構建范式是教育測評模型構建的一整套規范,是教育測評模型構建的方法論依據,其主要內容是:確定教育測評模型構建的價值取向,明確教育測評對象的操作性定義,構建教育測評指標體系,確定教育測評指標權重與生成教育測評模型,驗證和修正教育測評模型。應用這一范式,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構建了系列教育測評模型,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決策、實踐和評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教育測評;模型;范式;大數據
作者:范涌峰,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西南大學分中心、西南大學基礎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宋乃慶,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西南大學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重慶 400715)
現代中國作家識物意識的轉變
內容摘要:現代中國作家對器物的收藏是一種自覺的文化行為,其中包含著個體對萬物齊一觀念的沿襲與轉化,以及作家群體對域外文明輸入的辯證思考。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科學精神和唯物思潮影響下,現代作家通過翻新歷史舊物重建識物譜系,借鏡舶來異物重構文化格局,賦值現實之物確立新的收藏邏輯,逐步實現中國傳統識物意識的現代轉變。現代作家對物性與藏性的認識、表述與傳播,為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現代作家以物為師的意義解讀,能夠打破以人為軸心的文學局限,發掘器物承載的道法規律,深化文學史和文化史中的物性論。
關鍵詞:物性;識物意識;主體意識;物的文學
作者:楊姿,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重慶 401331)。
西周時期的賜服制度與設官分職
內容摘要:冊命與賜服相將是西周時期踐行過的禮制。傳世文獻與銅器銘文所載命服,名異實同。服有等差,系于爵位,芾色多變,關乎命數。王朝為保證命與服相攜相宜,須設置專司衣裳芾舄之政的職官。《周禮》中涉及賜服制度之職官、職掌的記載,或失于關照而使一政隸于不同職官,或失于察變而使晚置職官間側于初創職官系統中,或失于審核而亂宮內侍御官與朝廷治政官的界限,或失于概括而使一官之職不夠具體。此類現象,皆是《周禮》將歷史上創建、沿襲、增設、合并、改造、廢棄的職官同時呈現的結果。
關鍵詞:文獻;銘文;賜服;設官
作者:賈海生,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杭州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