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馬克思晚年學術轉向的思想史意義
摘要:將馬克思晚年學術轉向指認為從普遍史觀到特殊史觀的轉變,缺乏對其思想變革實質的深刻洞察。馬克思青年時期的社會歷史思想,主要植根于對西歐資本主義的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具有預見性的世界歷史意識,但本質上仍然是以工業時代的西方民族歷史意識為基礎的。魏特夫將馬克思晚年學術轉向認定為從“普遍主義的歷史概念”或“單線的社會發展概念”到“譴責普遍主義歷史概念”的轉變,并責備馬克思“從真理面前退卻”,這一理解經不起科學批判。馬克思晚年通過對古代與東方社會的研究獲得了一種更寬闊的世界歷史視野,從而實現了向世界歷史意識的真正轉變與升華。盡管馬克思沒有來得及充分展開其晚年思想的世界歷史意義,卻為我們當下進一步思考中國道路的未來與世界歷史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馬克思民族歷史意識世界歷史意識普遍史觀特殊史觀
作者諶中和,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上海200433)。
2.大數據中的因果關系及其哲學內涵
摘要:在大數據中,數據化使因果關系量化為變量之間的關系,在獲得關系強度和正負性質的同時,喪失了原有的必然性和方向性。大數據的相關關系,進一步展開了因果概念的重新刻畫:因果關系是對因素相互作用過程與其效應之間關聯的描述;而相關關系所描述的則是因果派生關系。作為因果派生關系,相關關系根植于因果性;作為未進入相互作用過程凝固為因果關系的因素關系,相關關系提供了由因素創構結果的廣闊空間,這正是數據物化的因果性根據;而作為因素分析,相關定量分析的因果派生依據則構成大數據分析的因果基礎。大數據中因果關系的厘清,曉示了其深層哲學內涵。因素關系的未來空間凸顯創構認識論,因果派生關系的全數據定量分析呈現量的整體把握,而因果關系從描述到創構則彰顯哲學以滿足人的需要為最終目的。
關鍵詞:大數據相關關系因果關系數據物化
作者王天思,哲學博士,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教授(上海200444)。
3.人力資本和中國城市住房價格
摘要:中國住房價格上漲具有“非平穩性”和“異質性”兩個核心特征。基于微觀家戶數據,從人力資本增長視角分析中國城市住房價格的動態演變和區域差異發現,1999年高校“擴招”和高等教育資源地區分布不均導致的人力資本規模擴張和空間集聚,是造成房價上漲兩個核心特征的重要原因。高等教育人口占比每增加1個百分點,城市住房價格將上漲4.6%—7.9%,這可解釋2002—2009年間房價增幅的約12%—20%。其作用機制包括“直接效應”、“外溢效應”和“預期效應”。隨著人力資本規模擴張速度趨于下降,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進入“新常態”,以短期政策刺激房價無益于保持房地產市場的平穩健康發展。
關鍵詞:人力資本 高等教育 住房價格 城市化
作者陳斌開,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 100081);張川川,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081)。
4.制度演化經濟學的理論發展與建構
作者黃凱南,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教授(濟南250100)。
5.伙伴、制度與國際貨幣——人民幣崛起的國際政治基礎
摘要:國際貨幣的使用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的市場現象,還有賴于堅實的國際政治基礎。英鎊、美元、歐元和日元這四種主要國際貨幣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表明,強大的貨幣伙伴網絡和有利的國際制度體系,是國際貨幣形成穩固地位的兩大國際政治基礎。作為一種后發貨幣,人民幣欲崛起為全球貨幣舞臺上的主要幣種,除了需要相關經濟條件之外,還需要通過政府外交力量爭取更多的貨幣合作伙伴和創建支持人民幣國際使用的國際制度體系,以夯實人民幣崛起的國際政治基礎。而無論是搭建國際貨幣的伙伴網絡還是創立國際貨幣的制度體系都是對國際貨幣發行國政治領導能力的考驗。這種政治領導能力包括基于信譽塑造的公信力、基于利益供給的向心力和基于制裁實施的強制力三個維度。相比之下,由于當下人民幣還處于貨幣崛起的初步階段,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國際政治基礎建設更加需要通過信譽塑造發揮公信力和利益供給發揮向心力。
關鍵詞:人民幣崛起 貨幣伙伴網絡 國際制度體系 政治領導 貨幣外交
作者李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6.人的尊嚴的法律屬性辨析
摘要:人的尊嚴是由于人作為人類共同體成員所擁有的高貴與尊榮。法律規定人的尊嚴不是對人的外在品性的褒獎,而是對人的平等身份的確認;人的尊嚴并非是由實在法所設定,而是超越于實在法之上,屬于不依據實在法而存在的先在規范,是整合法律體系的基礎規范,是一種不可隨意修正的永久規范,代表現代法律的倫理總綱;人的尊嚴不是權利和基本權利,而是表征人在社會中立足和在法律中存在的與他人平等的法律地位。我國諸多規范性法律文件直接規定人的尊嚴,并將保障尊嚴確定為國家的重要任務。人的尊嚴與生存和民生相關,通過提供物質幫助和完善公共服務,可以為尊嚴的實現奠定物質基礎。
關鍵詞:人的尊嚴 法律身份 法律倫理 法律地位 法律權利
作者胡玉鴻,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蘇州 215006)。
7.國家治理的倫理意蘊
摘要:國家治理的核心倫理問題,是必須保證國家公共權力在人類道德價值觀念允許的范圍內運行,其核心任務是必須保全國家公共權力的內在善性,杜絕政治腐敗,強化國家治理的道德合理性基礎。國家治理的最重要倫理價值目標是維護分配正義。分配正義、國民基本權利和國家公共利益在本質上具有內在一致性。共享發展理念,就是以強調分配正義為核心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理念,是國家治理走向現代化的最重要標志。在倫理手段的選擇上,從以德治為主、法治為輔的國家治理模式轉向德治和法治相結合的國家治理模式,有助于對國家公共權力的運行進行“雙保險”式的管控,從而使德治和法治方略真正成為國家治理的手段善或工具善。在國家治理的國際倫理空間中,克服狹隘民族利己主義的倫理路徑在于,確立尊重國情差異性和世界文明多樣性、積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倫理觀,承擔維護國際正義的道德責任。
關鍵詞:國家治理 公共權力 公民權利 分配正義 德治 法治
作者向玉喬,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同創新中心教授(長沙 410081)。
8.國家治理復雜性視野下的協商民主
摘要:在現代國家治理問題上,存在著兩種極端的片面認識:一是強調社會復雜性而陷入精英治國的模式,這與民主政治是相矛盾的;二是忽略了社會復雜性對國家治理中精英、專家作用的客觀要求,陷入某種民粹主義的思路,犧牲了國家治理的效能。隨著現代國家治理的復雜性日益增強,西方代議制民主日益走向精英政治、官僚政治,排斥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由國家治理的復雜性引發的民主政治困境更加尖銳突出。在現代國家治理復雜性的現實境況下,協商民主理論框架是參與式民主在當代的新發展,為國家治理實踐中精英治國和公民參與相結合的民主政治實踐尋求有效路徑。然而在實踐維度中,西方協商民主的理論和實踐,試圖修正代議制民主排斥公民參與趨向精英政治的缺陷,彌補代議制民主性衰弱的不足,是對代議制民主的補充性制度安排,只是為克服代議制缺陷而嵌入的彌補性治理方式,并非根本性的制度設計。相比較而言,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歷史合法性,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凸顯了國家治理復雜性條件下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優勢與現實生命力。
關鍵詞:國家治理 協商民主 代議制民主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精英治國 公民參與
作者陳炳輝,廈門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廈門 361005)。
9.文本系統與漢魏六朝文學的綜合性研究
摘要: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編寫,除了關注以“人”系“文”的傳統思路,還應該注意到文本細節、文本系統層面蘊含的時代性文學價值與思想價值。漢魏六朝文學文本中正文文本、注文文本等不同文本文字的共生共存,文學文本與其他部類文本(如經部、史部、子部等)之間的交流、互動,造成了文學文本的多層次和多系統。這是文學文本復雜性產生的重要根源,為漢魏六朝文學的綜合性研究提供了條件。多系統文本具有“衍生性”與“開放性”特征,由此可以使我們重新認識漢魏六朝文學文本的生產與再生產、文本形式的變化、文本的書寫與傳播以及當時文學史的真實進程等問題。多系統文本的綜合性研究,可以從更大的文化意義上擴大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學思想史的書寫視野,拓展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為探尋中國古代思想史的形成與衍變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漢魏六朝文學 文本系統 衍生文本
作者孫少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 100732)。
10.《北史》中的宗族與北朝歷史系統——兼論中華文明長存不衰的歷史原因
摘要:《北史》是李大師與李延壽父子接力編撰的史學巨著,由于兩代人的歷史背景不同,各自為該書注入的主題思想必然相異。李大師身處隋末動亂時代,追求安定的政治局面,將統一確定為《北史》的主題思想。李延壽沒有摒棄父親的主題思想,他將淝水之戰至隋末動亂之間出現的各政權視為有機聯系的整體,框定為北朝歷史系統,以便揭示中華社會從分裂走向統一的曲折軌跡,體現唐初結束戰亂的政治目標。不過,李延壽將父親設定的編年體例改變成家傳形式,從而在《北史》中融入頌揚門閥士族的主題思想。這是因為統一實現有年,李延壽更加關注初唐得勢的隴西世家之緣故。北朝歷史系統的內容宏富,并不影響兩代人的主題思想并存于《北史》。不過,《北史》問世之際政治形勢驟變,庶族興起而取代門閥士族,因此李延壽的主題思想也已過時。然而,作為門閥士族基礎的宗族依舊普遍存在。中華傳統文明雖屢經輾轉而終能長存不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普遍存在社會之中的宗族發揮了堅固凝聚的效應和相繼接力的作用。《北史》突顯了在顛沛中頑強生存的宗族及其發展規律,這正是它獨到的價值。
關鍵詞:北朝 《北史》 李延壽 宗族
作者李憑,歷史學博士,華南師范大學二十四史研究中心榮譽主任(廣州 510631),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客座教授(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