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的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
編者按: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大主題之一。自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來,在全球治理的積極參與中,尋求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共同發展,將國家的繁榮與人類的共同福祉聯系在一起,已經成為中國的重要戰略。在此背景下,厘清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互動對當代中國的意義,十分迫切和必要。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策劃了本組稿件,試從國際關系視角,以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互動為出發點,分析和辨明當代中國的歷史使命。我們邀請了六位作者,包括中國政法大學全球化與全球問題研究所教授蔡拓、劉貞曄,復旦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陳志敏,南開大學周恩來管理學院教授吳志成,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劉雪蓮、副教授姚璐。六位學者共從五個命題展開,分別是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當代中國兩大戰略考量,國家治理、全球治理與世界秩序建構、全球治理對國家治理的影響、國家治理的全球治理意義以及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互動的思想淵源與現實反思。通過這組稿件,我們不僅試圖回答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之間的理論關系,而且希望借此為中國如何在承擔大國責任與獲得自身發展之間取得良性互動,探索一條可行的實踐之路。
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當代中國兩大戰略考量 蔡拓
國家治理、全球治理與世界秩序建構 陳志敏
全球治理對國家治理的影響 吳志成
國家治理的全球治理意義 劉雪蓮 姚璐
全球治理與國家治理的互動:思想淵源與現實反思 劉貞曄
2.中國轉型秩序及其制度邏輯
摘要:中國轉型秩序的形成不僅僅是制度供給問題,也是國家在轉型時期的特殊角色和職能界定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尋求實現社會主義經濟高速增長和維持穩定的雙重治理目標,這需要同時承擔作為現代政府和國家資本的雙重角色。為此而進行的治理結構調整的特征表現為:對市場讓權,但保留政府定價權;對地方放權,但保留中心工作權;對社會確權,但保留組織準入權。這一“準分權治理結構”在機制層面引發的外部性表現為:集體福利機制消散、日常生活安全機制缺失和政府市場獲利機制構建。這可能會影響政府職能的工具化和公共權力的資本化,并由此產生社會權利分配失衡、財富分配失衡與風險分配失衡,即社會不穩定。
關鍵詞:轉型秩序 準分權治理結構 制度邏輯
作者何艷玲,中山大學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廣州 510275);汪廣龍,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廣州 510275)。
3.轉基因技術的倫理分析——基于生物完整性的視角
摘要:生物物種的完整性不同于生物個體基因的完整性,它是同一物種中的成員所共有的基因組的完整性,代表物種的本質。人類有責任維護物種的完整性,以保持物種的特異性。異源轉基因技術違背了生物物種的完整性,應倫理地拒斥;而同源轉基因技術一般沒有損害生物物種的完整性,可倫理地接受;基因內修飾技術(尤其是基因編輯技術)有可能損害生物物種的完整性,需具體分析。相對于轉基因技術生物物種完整性損害的倫理拒斥,轉基因技術對生物個體的肉體和精神完整性以及基因完整性損害的倫理拒斥,要弱一些。轉基因技術生物完整性損害的倫理評價,應結合轉基因技術應用的目的。單純出于人類眼前的、狹隘的、非根本的利益而應用轉基因技術,并造成生物完整性的損害,應受到更多的倫理拒斥。
關鍵詞:轉基因技術 基因編輯技術 生物完整性 環境倫理
作者肖顯靜,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教授(北京 100732)。
4.第三次工業革命與工業智能化
摘要:在批判性地考察19世紀美國學派關于“資本的能量生產率”理論,以及深入認識馬克思關于機器大工業和科技革命理論的基礎上,就第三次工業革命性質提出的“資本的信息—智能生產率”和工業智能化的理論認為,與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核心以機器替代工人的體力勞動不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是以人工智能系統替代人類的腦力勞動,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工業智能化是工業化的新類型及高級階段,“資本的智能生產率”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關鍵詞:美國學派 馬克思 第三次工業革命 生產率 工業智能化
作者賈根良,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天津 300071)。
5.資本積累的社會結構理論的創新與發展——與呂守軍先生商榷
作者馬艷,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200433);大衛·科茲(David.M.Kotz),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阿莫斯特分校(UniversityofMassachusettsAmherst)教授;特倫斯·麥克唐納(TerrenceMcDonough),愛爾蘭國立高威大學(NationalUniversityofIreland,Galway)教授。
6.公民參與行政的風險及法律規制
摘要:公民參與行政是現代社會對行政活動本質認識深化與社會復雜變遷的產物,也是人實現自我解放的需要。然而,由于其受到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雙重固有邏輯的影響,在復雜的制度變遷過程中也存在很多風險,給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都帶來一定的損害。有效地防范公民參與行政的風險,需要在理論上建立公共領域的協商民主邏輯作為其前提,并在此基礎上具體建構包括法律保留、正當程序、透明度和問責制為核心的規則體系,避免“劣質的參與”,真正實現合法行政與良好行政的雙重現代性目標。
關鍵詞:參與行政 風險 公共領域 正當程序 問責制
作者王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7.財產權憲法化與近代中國社會本位立法
摘要:財產權保障是私法的核心內容之一,“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也被寫入近代憲法。但隨著20世紀以來法律社會化的潮流,私權不再“絕對”而受到公法的規制,財產權社會屬性也為現代憲法所確認,其標志是1919年德國魏瑪憲法的頒布。傳統的民生思想與現代的社會本位理念相結合,使得近代中國憲法財產權的規定在內容及體系安排上,與其他憲法基本權利條款相較有所不同。在近代中國移植西方法律的過程中,保護財產權的民法典與限制財產權的社會本位立法同時引入中國。當代不少人拘泥于所謂憲法財產權的“形式主義陷阱”,將憲法財產權條款與市場經濟、法治聯系在一起,片面強調沒有憲法的保障就沒有財產安全也就沒有自由、繁榮的市場。這是對財產權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誤解。
關鍵詞:憲法財產權 社會性權利 生存權 社會本位
作者聶鑫,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
8.將家庭視角納入公共政策——基于流動兒童義務教育政策演進的分析
摘要:當代家庭的重要性提升和家庭能力弱化之間矛盾的化解,需要家庭政策的支持。流動兒童義務教育政策這一間接家庭政策為剖析我國家庭政策問題提供了典型案例。這一政策的實施雖取得積極成效但仍不理想的狀況,折射出我國公共政策中家庭視角的缺失。這一問題的產生有深刻的歷史和體制機制原因:政策制定的初始條件限制和路徑依賴、決策的應急性特點以及決策體系的結構性因素。建議重視公共政策的家庭視角,將“支持家庭發展”納入基本國策。
關鍵詞:家庭政策 流動兒童 留守兒童 義務教育政策
作者徐曉新,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講師(北京 100875);張秀蘭,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北京 100875)。
9.創新與跨越:美學研究的三種路徑
摘要:美學不只是研究“美”和“藝術”,而是研究人與對象世界的“情感關系”,這種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美學研究可能存在的三種路徑和形態:生物美學、實踐美學、符號美學。它們分別針對三個領域:自然、社會、藝術。美學在自然領域研究的是基于生理又超越生理的情感問題,在社會領域研究的是基于工具又超越工具的情感問題,在藝術領域研究的則是基于符號又不斷超越既有符號的情感問題。美的判斷在自然領域應與自然的進化方向相一致,在社會領域應與社會進步的方向相吻合,在藝術領域則是與精神的提升相呼應。三條路徑在歷史演進中并非邏輯演繹中的線性關系,而應該是一種首尾相應、薪火相傳的承繼關系,因此它們相互交叉而又各有側重。
關鍵詞:美學 生物美學 實踐美學 符號美學
作者陳炎,山東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原教授(濟南 250100)。
10.中國王權的誕生——兼論王權與夏商西周復合制國家結構之關系
摘要:上古中國,真正的王權是夏商西周王朝國家之王支配天下的最高統治權,它與三代多元一統的復合制大國家結構聯系在一起,它的誕生以夏王朝的出現為標志。王權與王的稱謂有聯系,但又并非絕對等同。這一方面是在甲骨文、金文和傳世文獻中,凡是直言王者皆指商王周王;另一方面是金文中還存在某些邊遠地區的小邦邦君稱王的舊俗。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稱王,體現的是王朝的王權;個別的邊遠小國也自稱為王,體現的是小國的邦君君權。“王”的稱謂之所以并存于這兩類不同形態的國家之中,即在于“王”字和“王”的稱謂起源于作為軍權象征的斧鉞。夏王朝并非中國最早的國家,堯舜禹時代是已形成國家的邦國林立并組成族邦聯盟的萬國時代,夏王朝“天下共主”的王權源于萬國時代族邦聯盟的盟主權,是由盟主的霸權轉化而來的。
關鍵詞:王權 王朝國家 復合制結構 華夏禮制
作者王震中,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暨黃河文明傳承與現代文明建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員(開封 47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