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8期
發布日期:2016-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1.馬克思所有權批判及其相關的公平正義觀

摘要:在所有權批判方面,馬克思與蒲魯東等人之間的差異及斗爭不容忽視。將所有權分為私有和共有,并向此種觀念的主體分野投以批判的目光,乃是馬克思的創造。顛覆以往所有權取得合理性的最終途徑,只能從“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之共產主義基本原則中求索。馬克思所有權批判與公平正義觀整體的聯系,被當做一個歷史問題提出來,對其深刻含義的理解,取決于歷史原則和人的解放原則。馬克思的堅持,不在于反對一般意義的私人財產所有權,而在于反對資本主義私人所有權的運動,反對作為帶有剝奪性質的財產權利,反對一種以生產資料占有為前提的壟斷、威脅、從而宰制他人存在狀況的經濟和政治制度。這樣的批判表明,對每一個法權制度的“揚棄”,只可能是訴諸實際的現存關系的必然性的改變。在中國,應當找到勞動之于財產的生活理想,與之相關的觀念、規則和立場形成了基于共同富裕的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輪廓,并可能成為一種世界性話語。

關鍵詞:所有權 私有財產 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原則

作者張文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2.馬克思實踐辯證法的社會工程形態

摘要:馬克思實踐辯證法是辯證法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但在現代性重構、現代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的背景下,面臨著改變“自己的形式”的時代緊迫性。馬克思的“全面生產”理論,為實踐辯證法向社會工程轉向或為實現社會工程對實踐辯證法的補充和完善,提供了堅實的邏輯中介。作為社會主體人適應、依靠、改造、變革社會世界,生產和再生產“社會關系”的新形態,社會工程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類把握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是馬克思實踐辯證法的轉化形態或當代敘事方式。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實踐辯證法的社會工程形態以戰略思維實施頂層設計,以歷史思維把握前進方向,以辯證思維把握實踐規律,以創新思維把握變革能力,以底線思維把握最低目標。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中國共產黨“四個全面”治國理政戰略布局以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等,是社會工程方法論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面向未來“現代性續寫”的社會工程的嚴整邏輯體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實踐辯證法 現代性 社會工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作者田鵬穎,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沈陽 110167)。

 

3.科學哲學的經驗主義新建構

摘要:近四十年來深刻影響科學哲學發展的一個潮流,即建構主義的經驗主義建構方式。在科學哲學中踐行這種經驗主義新建構的主要有新實驗主義、科學實踐解釋學、新經驗主義和科學知識社會學四條路徑,它們均具有建構主義的哲學特質,并與傳統經驗主義科學哲學的區別巨大。經驗主義新建構所引發的哲學變革,包括從理論優位轉換為實踐優位、對實驗活動的重新定位、以及知識地方性的上位等。但在經驗主義新建構中,諸如如何看待科學進步,如何看待科學的基礎性和本質性,如何看待科學的現象和規律等問題,仍需要進一步的討論。

關鍵詞:建構主義  經驗主義新建構  科學哲學

作者劉大椿,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趙俊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4.中國城市醫療衛生體制的演變邏輯

摘要:通過建立一個綜合性理論框架,闡釋中國城市醫療衛生體制的演變邏輯發現,新中國成立后形成的城市醫療衛生計劃體制與當時的外部環境相適應,且內部各組成要素之間協調互補。改革開放以來,整體社會經濟制度走向市場體制,人口特征與疾病譜顯著改變,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且差距拉大,醫療衛生人員素質普遍提高,外部環境這些不可逆轉的變化,內在地要求城市醫療衛生走出傳統計劃體制。這期間發生的諸多問題,源于體制轉變期的沖突,是漸進式改革難以避免的。因此,不能以“改革”之名退回傳統計劃體制,應該逐步完善新體制,使其既與外部環境相適應,又能實現內部要素間的協調互補。

關鍵詞:醫療衛生體制 計劃體制 市場體制 漸進式改革

作者杜創,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 100836);朱恒鵬,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836)。

 

5.如何破解人類合作之謎——與黃少安教授商榷

作者張銜,經濟學博士,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成都  610064);魏中許,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成都  610064)。

 

6.政府間關系視角下的社會政策擴散——以城市低保制度為例(1993—1999)

摘要:中國社會福利體系的普遍建立是在社會政策創新的基礎上經由地方逐漸擴散到全國的過程。政府間關系對社會政策創新擴散發揮著重要的助推作用。以“城市低保制度”在全國200多個城市七年間(1993—1999)迅速建立的過程為例,分析社會政策創新在各級政府間的擴散機制,結果顯示:第一,城市政府在采納新的社會政策時,既要回應當地社會需求并考慮財政資源約束,還受到來自上級政府的行政命令和上下級財政關系的影響,并考慮來自同級城市的競爭壓力。第二,城市政府的政策創新為上級政府提供了經驗學習的機會。第三,中央命令同時向城市政府施加著直接和間接影響,而省級命令發揮著中介傳導機制的作用。第四,中央和省級命令對城市政府的政策采納施加影響的時間滯后效應存在明顯差異。

關鍵詞:政策擴散 政府間關系 社會政策 城市低保

作者朱旭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 100084);趙慧,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講師(北京 100089)。

 

7.行政法治視閾下的民生立法

摘要:民生問題涉及的領域廣泛而復雜,如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等,這些都與行政法治的時代精神和政府職能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是行政法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國民生問題立法從傳統上講,具有行政高權主導的特性,這種以行政系統為主體和主導的模式有自身的優勢,但同時也存在明顯不足,這制約了民生問題立法的法治化。如何挖掘行政法中的民生問題立法資源,如何通過行政法拓展民生問題立法的內容、范疇和技術等,需要給出立法回答。總體上講,應當沿著這樣的思路展開,一是從理論上有一個認知,必須意識到我國目前的民生問題立法沒有很好地從行政法吸取相關的資源和養分。二是形成一個方案,通過行政法的相關原理、相關制度、相關技術,拓展民生問題立法。三是確定相應的義務主體,由該義務主體綜合考量民生問題立法吸收行政法資源的問題。通過對我國民生問題立法及其技術進行深層次的調整,將現今民生問題立法體系整合的零散性、部類分布的非均衡性、典則構型的不完整性以及覆蓋事域的模糊性一攬子予以解決。

關鍵詞:行政法治 民生立法 行政法資源 資源挖掘

作者張淑芳,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 200433)。

 

8.網絡空間主權的治理模式及其制度構建

摘要:盡管網絡空間主權已經成為我國處理網絡事務的根本指針和制度基石,但其理論價值和法律意蘊均未得到充分闡明。面對與現實空間既區分又交融的網絡空間,國家主權既要堅持對網絡空間的適用性,反對消解主權的“網絡自身主權論”和弱化主權的“多利益攸關方治理模式”,又要根據網絡空間“互聯、互通、互動”的特質適時而變:在內部主權的層面上,建構基本立法權、簡約行政權和類型化的司法管轄權;在外部主權的層面上,主張網絡安全、平等參與、共同利用、善意合作的國際法新秩序。

關鍵詞:國家主權 網絡空間 互聯網治理 國際合作 制度構建

作者張新寶,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 100720);許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師博士后(北京 100720)。

 

9.口頭傳統與文人創作——以楚辭的詩歌生成為中心

摘要:“集體”創作的早期詩歌如何發展演變成為文人的創作,楚辭的詩歌生成給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楚辭重復的詩句占《楚辭章句》全書詩句總數的12%左右,這并非個別的修辭現象,而是詩歌的創作方式。楚辭“重著”的言說方式,是口頭文學到文人書面創作過渡的遺跡。楚辭敘述的“代言”的藝術構思方式,顯示了屈原詩歌借用楚巫的儀式題材和形式。但是儀式形式和口頭傳統只是詩人創作的材料和手段,詩人的藝術個性和自覺的創作方式才賦予了楚辭文人作家創作的面貌。屈原在民間口頭傳統的基礎上創造了騷體,其創造性的貢獻包括騷體六言詩型的建構、騷體詩的節奏設計、歌的形態與詩的藝術轉換,推進了口頭傳統向文人創作的轉換。從楚辭的言說方式、儀式語境的創作方式、詩歌體式中可以認識早期詩歌生成中口頭傳統與文人創作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楚辭 重著 詩型 口頭傳統 文人創作

作者熊良智,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成都 610068)。

 

10.國民黨中央對民眾運動的壓制與消解(1927—1929)

摘要:國民黨執政以后,實質上背離孫中山晚年確定的三大政策,但與拋棄聯俄、聯共政策不同,國民黨中央口頭上不但從未反對過民眾運動,相反,還口口聲聲宣稱擁護民眾運動的政策不變。然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中央在黨內汪派與元老派有關繼續與取締民眾運動的爭議中已倒向后者,于是對民眾運動采取兩面手法,表面上擁護,以搪塞輿論;實際上通過嚴密掌控民眾團體、轉換民眾運動的內容來對之進行壓制和消解。它這樣做,一方面與其分共造成的意識形態缺陷有關,另一方面與其階級屬性密不可分。國民黨中央名存實亡的民眾運動政策使其統治基礎嚴重削弱。

關鍵詞:國民黨中央 民眾運動 壓制 消解

作者齊春風,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南京 210097)。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