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史觀視域中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編者按: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能拘泥于一般思想原則的論辯或在不同的文本之間論爭,更不能以形而上學方式構建思辨的知識論體系,而是要面向中國問題,實現中國道路的表達、中國經驗的總結以及中國問題的反思,探尋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之謎。但重新審視馬克思唯物史觀視域中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兩者的內在關聯,從思想史的角度發現馬克思把握時代的思想創造的當代意義,依然是重大理論和現實關切的問題。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教授唐正東認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具有從交換價值批判向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統一性的批判、從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統一性的批判向剩余價值批判、從剩余價值批判向資本關系再生產過程的批判的三重邏輯層次。馬克思從具體的歷史的客觀內在矛盾運動的角度深化了唯物史觀,從一種更深刻的理論層面詮釋了實踐理論、物化批判理論的應有之義。江蘇師范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范式研究中心曹典順教授強調,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與唯物史觀存在著內在關聯。問題關聯是這一內在關聯的第一個階段,關聯的內容是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反思與唯物史觀的萌芽。理論關聯是這一內在關聯的第二個階段,關聯的內容是政治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的理論批判與唯物史觀的出場。實踐關聯是這一內在關聯的第三個階段,關聯的內容是政治經濟學的原理闡釋與唯物史觀的在場。北京大學哲學系豐子義教授認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該深入研究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反思”功能和“穿透”功能,“回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研究對象、理論主題、研究方法、研究路徑,進而考察在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問題的過程中,構建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邏輯層次 唐正東
政治經濟學與唯物史觀的內在關聯 曹典順
政治經濟學批判功能的當代價值 豐子義
2、論分析技術哲學的可能進路
吳國林,哲學博士,華南理工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廣州 510640)。
摘要:技術人工物的二重性研究綱領是分析技術哲學研究中的重要理論。該綱領把技術人工物所具有的物理的和意向的兩種性質,轉變為結構與功能的二重性。為克服技術人工物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難問題”,需要從技術人工物的二重性轉向系統性。要素、結構、功能和意向構成了技術人工物的四因素系統模型。核心要素、核心結構和專有功能構成了技術人工物的內在性質。當技術人工物的內在性質相同,它就具有全同性。除了非充分決定標準和實現限制標準之外,技術人工物的本體論標準還須增加要素限制標準和環境限制標準,以便使結構與功能之間有更大的確定性。技術的本質是理性的實踐能力。技術陳述的意義(實踐意義)與意謂(有效值)統一于有效性。技術知識具有一定的結構。在技術人工物的下向分解中,分到不能再分的要素,就是技術原子,它是原子結構與原子功能的統一。基于技術原子和技術人工物的系統模型,可以建立結構描述與功能描述之間的技術邏輯,并實現形式化。
關鍵詞:技術人工物 分析技術哲學 全同性假設 技術陳述
3、中國能源補貼改革與有效能源補貼
林伯強,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能源經濟與能源政策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廈門 361005);
劉暢,廈門大學經濟學院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博士生(廈門 361005)。
摘要:在應對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化石能源補貼是一個全球性的難題。2009年,G20峰會提出全面退出化石能源補貼,之后多年進展甚微。中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2009年以來,政府通過能源價格機制改革,一直致力于減少能源補貼。自2013年中國化石能源補貼大幅削減,至2015年財務意義上的補貼已取消。但是居民部門交叉補貼現象仍然嚴重,同時大量的煤炭消費導致高昂的環境外部成本,使得考慮環境外部成本的能源補貼依然存在。鑒于政府需要平衡經濟發展、能源普遍服務和環境可持續性三大能源目標,應允許一定量的有效能源補貼,但需要繼續通過清潔發展和能源價格機制改革,減少無效能源補貼,主要解決居民交叉補貼和減少環境外部成本,并防止能源補貼反彈。
關鍵詞:能源補貼改革 補貼規!∮行茉囱a貼
4、財產流動性與分布不均等:源于技術進步方向的解釋
董直慶,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 200241);
蔡嘯,東北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長春 130117);
王林輝,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 200241)。
摘要:當前我國財產分布不均等現象日益嚴重,財產流動日趨僵化,與此同時,技術進步愈加表現出資本偏向性,正非對稱地改變著要素的生產率和要素報酬。將勞動者能力細分為學習能力和社交能力,構建世代交替模型,考察技術進步方向對財產流動性和分布不均等的影響,結果發現:技術進步方向對財產流動性和分布狀況存在顯著影響。其中,資本增進型技術水平提升將有助于學習能力占優的家庭財產位次向上躍遷,而使社交能力占優的家庭財產位次下降,并且通過影響勞動者能力,改變財產分布的不均等狀況。為此,政府應該重視技術進步方向及勞動者能力變化對財產流動性和分布不均等的影響。
關鍵詞:財產流動性 財產分布不均等 技術進步方向
5、從數字鴻溝到紅利差異——互聯網資本的視角
邱澤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1);
張樹沁,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劉世定,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1)。
摘要:接入鴻溝曾是數字鴻溝的基本形態;ヂ摼W基礎設施的發展使接入鴻溝縮小、應用覆蓋性增強,也觸發了互聯網紅利差異。在互聯網資本框架下,以互聯網市場為例,對紅利差異來源和影響紅利差異的機制進行考察發現:接入鴻溝縮小帶來的是連通性的增強和平臺的發展,這使人們有機會把以往投入的各類資產在互聯網上轉化為有差別的、組合性的互聯網資本并從中受益;其中,轉化規模差異和轉化率差異既受兩個“乘數效應”的影響,更受互聯網平臺的影響,并最終表現為紅利差異。
關鍵詞:互聯網資本 互聯網紅利 互聯網紅利差異 乘數效應 數字鴻溝
6、法治視野下的司法預算模式建構
朱大旗,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李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摘要:司法預算屬于財政法學與司法制度研究的交叉領域,司法預算的設置應當同時滿足財政法治的理念與司法規律的需求。目前我國司法預算內嵌于行政預算中,這樣的預算體系設置使政府掌握了司法財權進而誘發司法權地方化之弊端。為了使司法財權與司法事權相匹配,同時使司法權去地方化,我國應當以公共預算的概念代替目前使用的廣義政府預算概念,使司法預算與行政預算在公共預算這一上位概念之下相對獨立,同時將司法預算設置為中央與省級兩個層級,司法經費的支出應滿足司法事權之需求,且經費的保障應向基層人民法院適當傾斜。
關鍵詞:財政法治 司法預算 公共預算 司法事權
7、網絡時代言論自由的刑法邊界
劉艷紅,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南京 211189)。
摘要:如何劃分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與網絡時代言論型犯罪的界限,是當下司法實務面臨的重要問題。在言論型犯罪的構造中,應將客觀真實和合理確信規則下的“主觀真實”作為違法阻卻事由;基于網絡媒介的科技特點與社會屬性,網絡服務提供者只具備中立義務,對之不應簡單地以共犯理論或不作為犯罪理論入罪。言論型犯罪的訴訟,原則上須根據實際或推定的被害人意愿來啟動刑事訴訟程序,當言論行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且被害人無法表達其是否告訴意思時,可直接適用公訴程序;“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等入罪基準須是現實物理的秩序混亂,且行為人主觀上有無任何正當目的的故意。對輕微言論犯罪不應輕易適用有期徒刑的刑罰,信息網絡工具具有很大的生活用途,一般不應沒收。
關鍵詞:言論自由 言論性犯罪 網絡犯罪 親告罪
8、從“禮法”到“技法”——賦體創作論的考述與省思
許結,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 210023)。
摘要:賦作為一種特殊文體,從歷代批評文獻載體、“體類”探尋與對賦修辭認知的變移,已喻示了賦體創作論由“禮法”到“技法”的批評線路。這一批評線路的形成,源自漢代賦家“賦論尚禮”與“以禮衡賦”的創作實踐與理論思考。隨著魏晉賦創作主流由宮廷獻賦向士族寫作、賦作者由皇帝侍從向文士的轉變,尤其是由文人賦作到唐宋科場考賦的衍化,使賦體技法得到了制度性的規范。而唐宋以后學者論古賦的“祖騷宗漢”與論律賦的“尊唐尚時”,進而融會古、律以審視“體國經野”的氣象與“音律合度”的詞章,是融禮法于技法、歸技法于禮法的理論構建。由此考察從漢人的“賦做什么”到魏晉以降“賦是什么”再到唐宋時代“賦怎么寫”的賦論三階段變遷,以及元明清賦論呈示出的由“賦怎么寫”回歸“賦做什么”,立足于“賦怎么寫”而示范以“賦是什么”的“經典”,是省思賦體創作論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禮制 技藝 賦法 古律之辨
9、李大釗、瞿秋白對俄國道路的認識
張艷國,江西師范大學中國社會轉型研究中心教授(南昌 330022)。
摘要:李大釗和瞿秋白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道路的重要宣傳家與理論家。他們運用唯物史觀研究、闡釋俄國道路,針對革命道路、革命手段和革命目標,俄國國情與革命和社會建設關系,群眾、階級、政黨和國家之間關系,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社會發展動力與革命主體,思想、意識和觀念因素的社會作用等問題,展示了代表歷史發展方向、時代水平的先進認識。在理論指導、思想基礎與價值認知相同的前提下,他們的認識又各具特點,存在差異,但共同展示出早期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道路的思想睿智與科學認知,成為人們認識從俄國道路到中國道路的思想窗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珍貴思想資料與當代中國道路發展的思想資源。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 李大釗 瞿秋白 俄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