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編者按: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他要求中國經濟學界立足本國的國情和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境界。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中國經濟學界正在迎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春天。
為了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我們策劃了本組稿件。參與的作者有: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衛興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逄錦聚,北京大學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教授顧海良,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洪銀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經濟學學部召集人、廈門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胡培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研究學部主任、世界政治經濟學學會會長、教授程恩富。六位學者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分別從《資本論》再生產理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認清投資關鍵作用的指導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和馬克思主義這一“魂”,馬克思經濟學“術語的革命”與中國特色“經濟學說的系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包括創新的經濟發展理論,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來深化認識基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分配制度,以及構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等方面展開論述。我們希望,關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及其立場方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發展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加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學科體系建設的討論,將有助于加快構建和繁榮發展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澄清對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認識誤區 衛興華
把握“根”與“魂”開拓新境界 逄錦聚
馬克思經濟學“術語的革命”與中國特色“經濟學說的系統化” 顧海良
以創新的經濟發展理論闡釋中國經濟發展 洪銀興
以民族的自尊自信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 胡培兆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多樣化創新的原則和思路 程恩富
2. 重新理解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及其革命性變革
摘要:法國唯物主義存在著機械唯物主義與現實人道主義兩個派別,前者是自然唯物主義發展的高峰,后者則開啟了人本唯物主義的歷史進程。自然唯物主義、人本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歷史唯物主義的“物”,是承載著社會關系內涵的“可感覺而又超感覺”的社會的物,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得以展開的境域,歷史唯物主義是內含著“合理形態”辯證法的“真正批判的世界觀”。馬克思的辯證法所內含的歷史性與歷史唯物主義所內含的辯證法及其統一,使唯物主義以至整個哲學發生了革命性變革。在以資本為核心范疇而展開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過程中,歷史唯物主義揚棄了抽象的存在,發現了現實的社會存在,并由此終結了以抽象本體論為基礎的形而上學。馬克思哲學不僅是現代西方哲學進程中的奠基者和創造性的對話者,而且是現代西方哲學進程中的參與者和強有力的推動者。
關鍵詞: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實踐 存在論 形而上學
作者楊耕,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北京 100875)。
3. 社會行為不確定性的認識論解析
摘要:社會行為是以經濟活動為基礎的主體目的追求與實踐創造及其交往關系的集合體。社會行為不確定性作為一個存在論與認識論交織的問題,必然受到經濟生活制約,與人類對自然的認知和實踐息息相關,在時間維度上集中體現在當下與未來的關聯中。對社會行為不確定性的探索,首先應聚焦于社會經濟生活的分析,依據人們的生存條件、社會屬性及認知與實踐的個性化策略,在經濟規定與主體意志自由的互動中,解析行為不確定性的機制。要關注人與自然的相互規定性,從科學技術研發及實際運用的不確定性分析中,探討影響人與自然和諧關系及生態文明的認知因素。要著眼于社會的發展變化,在當下與未來的聯系中揭示社會行為不確定性的延異機制,深化對“危”“機”聯動和轉化的辯證理解。基于此,借助歷史辯證法的認識論,深入解析當代社會行為的不確定性機理,對于正確應對風險,有效化解危機,推動社會有序、和諧地發展,是一件有重要意義的工作。
關鍵詞:社會行為 不確定性 經濟致因 科技生態 確定性尋求 認識論
作者胡瀟,廣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廣州 510006)。
4. 中國長期照護的政策選擇
摘要:老齡工作提上國家日程已經30余年,21世紀以來,社會養老和社區為老服務亦進入國家政策。但迄今為止,老齡工作從指導思想到政策制定都未將針對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服務與養老服務做明確區分。用養老服務涵蓋甚至替代長照服務,導致政策靶向不準,結構失衡,人才短缺,致使對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嚴重不足。在中國城鄉僅失能人口已近4千萬人的嚴峻形勢下,“十三五”時期將設置獨立的長期照護政策規劃提上國家的重大議程,進行政策基礎工程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關鍵詞:長期照護 公共服務 老齡工作 社會政策 國際比較
作者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北京 100732)。
5. 公權與私權共治的法律機制
摘要:傳統法學對制度運行層面研究不多,造成對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涉及的結構、主體、符號等缺乏認識,甚至簡單地將實踐中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等同于法治化、信息化和技術化。社會治理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國家與私人之間監控和懲罰成本問題,但要借助法定化的平臺促成公權與私權合作進行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解決社會開放狀態下如何通過立法確定合作的法定平臺與技術,并確保公權與私權重疊時的社會治理信息和懲罰成本的合理分擔問題。公權與私權合作的社會治理技術是由一組可以觀察并具共識的符號或組織作為法定平臺,各自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交易成本最小化更多地將責任施加法定平臺上,而不用追問其具體構成。
關鍵詞:公權 私權 社會共治 法律機制
作者唐清利,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成都 610074)。
6. 行政轉型與行政法學的回應型變遷
作者江國華,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武漢 430072).
7. 從“沉浸式”到“瀏覽式”閱讀的轉向
摘要:當代中國的國民閱讀生態出現一些讓人憂慮的困境,人們的閱讀越來越趨向“快”、“泛”、“短”、“淺”、“碎”。導致這些困境的原因復雜而多樣,其中數字化的電子閱讀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今,各種電子裝置不但為閱讀提供了新的文本媒介,導致了從紙質文本向電子文本和超文本的根本轉變,而且深刻改變了人們的閱讀行為和習性,建構了一種全新的閱讀范式。其后果之一便是以超級注意力為認知特征的瀏覽式閱讀大行其道,而曾經流行的以深度注意力為認知特征的沉浸式閱讀日趨衰微。隨著中國社會文化和科技的進步,數字化的電子閱讀勢不可擋,但這把雙刃劍的積極和消極面應同樣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如果說數字化的電子閱讀是“狼來了”,那么問題的關鍵不是拒“狼”于千里之外,而是如何了解“狼性”而實現“與狼共舞”。面對電子閱讀的壓倒性優勢,努力在讀者群體(尤其是青少年)中培育、維持并強化沉浸式閱讀行為及習性,進而維系閱讀生態的平衡,應是走出當下閱讀困境的有效路徑之一。
關鍵詞:沉浸式 瀏覽式 電子文化 裝置范式 閱讀習性
作者周憲,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和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教授(南京 210093)。
8. 漢唐佛、道經典的文體比較——兼論宗教文化視野中的比較文體學
摘要:漢譯佛典的輸入,在漢唐宗教文學發展史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為道教文學提供了一個完全異質的他方文化作為可資比較的參照系;另一方面,它對道經文體分類也產生過重要影響,進而催生了宗教文化視野中的比較文體學。兩種宗教經典的文體比較,雖然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但自宗教文獻體系之“局內”視角而言,主要以體、相、用范疇來確立其主體內容的基本架構。研究者若進而整合“局外人”(包括西方學界)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則可能建構出更具普遍性的宗教文化視野中的比較文體學理論。
關鍵詞:漢唐 宗教文化 佛道經典 文體比較 比較文體學
作者李小榮,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福州 350007)。
9. 明清時期華北的商業城鎮與市場層級
摘要:施堅雅用以建構中心地層級的主要指標——近代郵政體系,在清代中葉尚未出現,目前所見能夠對明清時期的市場實態提供數據信息的主要有稅關檔案與商人會館碑刻兩類資料。利用這兩類資料,可對冀魯豫三省的商業城鎮進行較系統的考察梳理,對其空間分布和市場層級分別定位,并對商業規模進行估算。從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葉,隨著商品流通的發展,華北已有不少行政級別較低的城鎮在市場層級中處于較高的位置,這些商業城鎮的崛起反映的正是發展中的市場體系對原有行政體系的突破。
關鍵詞:明清 華北 商業城鎮 市場層級 流通樞紐城市 地區性商業中心
作者許檀,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暨歷史學院教授(天津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