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專題研究
“新的歷史特點論”:黨中央治國理政科學體系的歷史基座 尚慶飛
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思想主線 嚴書翰
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中國新治理觀 朱光磊
治國理政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 張文顯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銳意進取、勵精圖治,形成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新局面,體現了黨中央卓越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造,不僅是我們黨科學把握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不斷發展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最 新成果,而且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指導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進一步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基本遵循。為深入推進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學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約請相關學者開展專題筆談。南京大學哲學系暨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教授尚慶飛認為,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所以形成了完整的邏輯結構和內涵豐富的科學體系,關鍵在于科學回答了治國理政實踐的歷史方位與時代特征!靶碌臍v史特點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科學判斷歷史方位這一寶貴歷史經驗的繼承與運用,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重大繼承、創新與發展,構成了當前治國理政實踐賴以科學推進的歷史基座。中共中央黨?茖W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嚴書翰指出,在領導黨和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過程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貫穿其中的思想主線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動地體現在基本原則與中國特色、歷史結論與人民選擇、中國奇跡與思想主線、中國道路與中國貢獻等四個維度。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思想主線,是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人類發展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朱光磊認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方面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切實完成政府職能轉變,把對國家的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到新的水平,賦予了“治理”概念在中國語境下更為嶄新而明確的時代內涵,形成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新治理觀,同時進一步明確了轉變政府職能在推動政府發展和實現行政體制改革過程中的基礎性意義,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國家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團隊首席科學家,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文顯強調,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創立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理論風格和實踐特色的關于法治的思想,為堅持和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習近平關于法治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最新成果,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在法治領域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創新基礎上的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也樹立了理論發展守正創新的典范。
中國資源配置效率動態演化——納入能源要素的新視角
陳詩一(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陳登科(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摘要:將能源要素納入理論分析框架,構建1998—2013年“地區—部門—時間”三維投入產出面板數據,將中國資源配置效率動態演化及分解研究拓展到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最新時點,研究發現:雖然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增長,但資源配置效率相對低下,資源配置扭曲導致1998—2013年全要素生產率平均下降42.7%;2003年后的重工業膨脹與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資源配置的扭曲程度,危機沖擊中國期間資源扭曲程度比其他時期高12%,然而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資源配置扭曲程度有所下降;基于“反事實”策略對資源配置扭曲的分解顯示,地區間與部門間的扭曲可以解釋總扭曲的51.6%與48.4%,資本、勞動、能源要素扭曲對總扭曲的貢獻率分別為43.8%、21.2%與36.1%。近年來,能源扭曲逐漸超越資本扭曲,成為中國資源配置扭曲的首要貢獻者,亟需關注。
關鍵詞:資源配置效率 能源要素投入 “反事實”分解
財政績效評價:理念、體系與實踐
鄭方輝,(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教授);廖逸兒(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盧揚帆(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
摘要: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與重要支柱。作為政府績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財政績效評價包含支出和收入績效評價,旨在追求公共財政的公信力,體現評價的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始于2003年由財政部門主導的我國支出績效評價實踐開啟了建設現代財政制度的序幕,但本質上仍為政府內部的目標性評價,甚至說是審計的簡版,存在著理論悖論和現實矛盾,體現為體制機制不順暢、目標功能不明確、組織流程不規范、法規依據不充分、技術體系不科學、結果應用不到位,難以形成有效的糾錯及監督機制,F實條件下,構建由人大主導、政府部門協同、第三方實施的財政績效評價新模式具有理論的必然性與現實的可行性,指標維度指向資金投入、過程監管、目標實現與社會滿意。
關鍵詞:公共財政 績效評價 理念價值 評價主體 指標體系
論指導性案例的內容構成
朱芒(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摘要:指導性案例的內容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實際案例(“母本”裁判文書)為基礎編寫而成,內容中不同的邏輯框架會對此后的同類判決產生不同的規范作用。指導性案例的編寫過程涉及糾紛解決與政策形成這兩種不同的司法判斷方式應該加以區分,指導案例如果進行立法目的的解釋,在推導出成文法規范的時候,除了建立理所當然的結論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在考慮了什么因素,以什么樣的邏輯框架進行推導立法目的或立法意圖。提出案例編寫應自主接受“母本”裁判文書中事實內容和裁判理由中主干邏輯框架的拘束,補強理由中的論證理由的規則。
關鍵詞:指導性案例 判例分析 法律解釋 判例功能
從“形與體之辯”到“體與理之辯”
——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范式之嬗變歷程
貢華南(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
摘要:隨著“形”到“形而上”的演化,先秦哲學確立的“形”范式遂逐漸轉換為“體”范式。魏晉之際,新形名家再度崛起,高揚“形(名)”。作為對此的回應,其他思想家則分別從儒家、道家立場出發,以“體”來撥正“形”。王弼將“形”與“體”劃分為兩個層次,“形”為實存之“然”,“體”為“所以然”,從而使“形”徹底被貶抑,“形體之辯”最終自覺確立起“體”范式的主導地位。宋儒一方面以“未嘗無”、“見在底”與“合當底”統一來詮釋與規定“體”,繼續推進相應思考;另一方面,將“理”提升至“所以然”與“所當然”的統一,進而以“理”規定“體”。作為“所當然”的“體”被用于摹寫“人”,但不能用來描述“物”,“體”的描述功能被擠壓而受限。由此,“理”壓倒“體”而被確立為新的思想范式。從“形與體之辯”到“體與理之辯”,“形”、“體”、“理”三范式的自覺嬗變,呈現了中國古典哲學思想脈絡的完整性與系統性。
關鍵詞:形 體 理 形與體之辯 體與理之辯
上古中國人的用耳之道——兼論若干音樂學概念和哲學概念的起源
王小盾(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摘要:在書寫產生之前,人們主要用聽、說來交流和傳播知識。通過長期實踐,上古中國人建立了對耳和聽覺能力的認識與崇拜,也建立了與視覺相對的聽覺知識系統,亦即由氣象學、歷律學、詩學、度量衡學、陰陽學說和各種夜晚知識組成的系統。這個系統以“風”“氣”為核心概念,在以耳聽風、以音律察氣、以聲音通神、吹律管聽軍聲、發人聲聽軍聲、吹律命名、候氣等儀式活動的基礎上,概括出了“三才”“陰陽”“絲竹不如肉”“聲氣相應”“聽之以氣”“同律度量衡”“樂從和”等理論。其承載者則是與“史”相對、以“師”為名的瞽矇集團。直到公元6世紀或更晚的時候,中國主流音樂一直保持了輕節奏、輕旋律而重音高的傳統,強調“平和”“雅正”的傳統,“律”“歷”合志的傳統,神秘主義傳統。這都反映了“樂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風”的歷史過程,有助于重新認識樂、律等事物的起點和初始本質。
關鍵詞:用耳 聽風察氣 聽覺知識系統 音生于律
十九世紀歐洲知識精英的美國觀
王曉德(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教授)
摘要:在19世紀歐洲知識精英的眼中,美國逐漸成熟的大眾文化對歐洲古老的高雅文化構成了威脅。為了維護他們在傳統社會享有的既得利益,抵制美國大眾文化的傳播,歐洲知識精英逐漸形成了以貶抑為主要內容的美國觀,在與歐洲的比較中虛擬出一幅美國社會或美國人的負面形象。他們的美國觀旨在通過樹立一個文化的“他者”,來加強歐洲在整體上的凝聚力。從歷史發展來看,歐洲知識精英總是在抨擊美國文化中喚醒人們對傳統的眷戀和維護,對美國生活方式的大加撻伐或對美國人文化“征服欲”的揭露,成為他們達到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19世紀歐洲文化精英的美國觀為20世紀以來歐洲反美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
關鍵詞:知識精英 “他者” 歐洲文化 美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