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新發現唯物史觀中的法與正義
摘要:唯物史觀是唯一對資本主義的法律基礎及其共同福祉采取嚴肅批判立場的學說,那種從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原則基礎上的法學分析,有能力洞察關于法律亦即關于實際生活的諸多關系中的真理。法權不是抽象的原則,而是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與可能的物質條件。然而,面對如此重要的生命權概念,并未得到當前的馬克思主義法律批判足夠的重視,其大部分論題只存在于?、阿甘本等左翼思想家的生命政治論中。唯物史觀具有豐富的理論面相,馬克思主義法學批判的未來,以及所能具有的影響力,主要取決于它所抱持的批判性信仰,指出人們對探求法的形式的規律性和生命權力意涵背后的各種正義目的所擔負的責任。
關鍵詞:唯物史觀 法律基礎 法權 社會主義
作者張文喜,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2.“德行”與詮釋
摘要:孔子刪訂六經,開啟了一種新的詮釋路向,即通過經典詮釋來闡發儒家義理,旨在“立德”、“弘道”。檢視西方詮釋傳統,與孔子的詮釋理念最為相近的是亞里士多德和伽達默爾,他們的共同點是從“實踐智慧”出發思考德行的詮釋問題。古希臘學者的用力之處是從“實踐智慧”中推導出“德行”;伽達默爾雖未能充分關注詮釋的價值向度,但是他所揭橥的“實踐智慧”卻指出了推動現代詮釋學繼續前行的方向。亞里士多德、特別是孔子關于德行的思想,對于解決詮釋理論中關于理解的價值取向問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德行”的詮釋學意蘊便在于它真正實現了詮釋活動中的理論與實踐之互動互攝與統一,孔子以此為核心的詮釋學理念是一個值得期許的詮釋學向度。如果我們將中國詮釋學的構建納入到世界的“詮釋學”視野中來考察,它就不僅是作為整體的詮釋學思考的一個重要部分,而且還是詮釋學研究得以突破目前的發展瓶頸,進而提升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德行詮釋學”——的決定性因素。
關鍵詞:詮釋學 實踐智慧 德行
作者潘德榮,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上!200241)。
3.語境同一論:科學表征問題的一種解答
摘要:表征已成為認知科學、心理學等學科的核心概念,更成為科學哲學研究的重點。相對于一般表征,科學表征更特殊、更復雜、更抽象,圍繞它產生了多種說明理論,如圖像論、自然主義、結構主義、語義論和語用論等。這些理論雖然對科學表征問題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還不夠充分,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表征的語境性和表征關系的語境同一性分析,不能更深刻地揭示科學表征的實質。語境作為一種本體解釋基底,提供了解決科學表征問題的框架。在此框架下,表征被理解為兩個客體在特定語境中的指涉性關系。這種基于語境同一性的科學表征,通過概念作為指代、理論作為定律集、模型作為推理工具、思想實驗作為假想這些中介客體,適應性地指涉目標客體。
關鍵詞:科學表征 語境同一性 模型系統 語境模型
作者魏屹東,哲學博士,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哲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太原 030006)。
4.準前沿經濟體的技術進步路徑及動力轉換——從“追趕導向”到“競爭導向”
摘要:技術進步不僅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而且是跨越潛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路徑。從技術維度將世界各國劃分為遠離前沿、國際準前沿和國際前沿三類經濟體,并通過構建納入技術差距的熊彼特主義內生增長模型,刻畫非前沿經濟體的技術進步路徑及其動力轉換的一般機理,并基于115個國家的長時序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發現:對于遠離前沿的經濟體,基于技術差距的追趕導向型技術進步可推動快速技術進步,擴大競爭可能將導致低水平競爭困境;對于國際準前沿經濟體,追趕導向型技術進步將面臨潛在“技術追趕陷阱”,競爭導向型技術進步可規避“技術追趕陷阱”,并加快向國際前沿收斂。政府應在技術進步動力轉換、規避“技術追趕陷阱”,進而推動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
關鍵詞:技術差距 市場競爭 技術進步路徑 技術追趕陷阱
作者黃先海,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杭州 310027);宋學印,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杭州 310027)。
5.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政策議題
編者按:在中國經濟從快速成長期走入穩速發展期的“新常態”下,以往有所失衡的社會與經濟的成長格局得到了調整的機會。各類經濟、社會問題復雜、多變和頻發,昭示著中國社會政策會出現較大的調整。在這一背景下,從不同角度探討中國社會政策的戰略方向選擇及其相關問題,對于中國社會政策的改革與創新意義重大。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員王思斌指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需要積極的社會政策托底,積極的社會政策托底是積極的社會政策與積極的政策實施的結合。積極的社會政策托底要從單純、狹義、補救性的托底走向對救助對象積極地實施救助和幫助的科學的、人文的、整合的和發展性的托底。無論從政策對象需要的角度看,還是從資源動員的角度看,托底的社會政策都要有整體性,要從整體的角度看待困難群體的問題,也要從整體角度設計和實施社會政策。積極托底社會政策的建構不但對解決當前經濟轉型中的社會問題有現實意義,也是我國社會政策制度建設的重要基礎。南開大學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院、南開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關信平認為我國社會福利水平在過去十多年里已有較大提升,但按照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仍處于偏低水平。在我國新的經濟與社會形勢下,社會政策不僅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維護社會公平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可以更好地發揮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為了落實中央提出的公平正義、改善民生、共享發展等新的發展理念和要求,并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轉型發展,應繼續提升社會政策的目標和總體福利水平,實現社會政策支持下的福利與發展的共贏。
積極托底的社會政策及其建構 王思斌
當前我國社會政策的目標及總體福利水平分析 關信平
6.司法公正與同理心正義
摘要:隨著社會訴求的日趨多元化,司法的公正運作遇到較為復雜的困難局面。同理心正義既能最大限度實現個案的正義裁決,又能正確對待普遍性的正義尋求,顯現出一種親社會性的公共理性,可成為這一難題的破解之道。同理心正義既是多元動態的正義,又較好地詮釋了正義的對等性和互換性,也展現出了主體間性的互動特質和共鳴效果,還一定程度上荷載了較為豐富的正義德性。同理心正義盡管發端于心靈或情感體驗,但完全能夠經受住法律科學性的檢驗。同時,它也并非至善的正義,其操作機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也會誘發一些不利因素的產生。
關鍵詞:個案正義 司法公正 同理心正義 公共理性
作者杜宴林,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教授(長春 130012)。
7.司法方法在裁判中的運用——法條至上、原則裁判與后果權衡
摘要:法條至上、原則裁判和后果權衡為法官處理不同類型的案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和裁判方法。法條至上強調法官必須遵守法條的字面含義。法條至上既是現代司法運行的通例,也是法治社會對法官最基本的要求,不按照法條及其字面含義判決僅僅是特例或者例外。但是,當法條缺乏、按照法條的字面含義無法裁判甚至會導致不公正、荒謬的裁判,或者法條沖突無法抉擇時,需要求助于內含相關價值判斷的法律原則、道德原則和政治原則。在缺乏法條、與上述三種原則沒有關系或者關系不密切、法條沖突、原則沖突、利益沖突、違背常識等疑難案件中,需要權衡后果進行裁判。三種司法方法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綜合運用,綜合能夠增強其裁判的說服力,但無損于司法方法的獨立性。不同的司法方法構成了裁判的基礎。
關鍵詞:司法方法 法條至上 原則裁判 后果權衡
作者任強,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廣州 510275)。
8.對稱與五四時期新詩形式變革
摘要:對稱作為詩歌形式建構的重要方式,在具體創作實踐中又可細分為兩種不同形式:一是傾向于整齊一律的“對仗”;二是融“一致”與“不一致”于一體的“對稱”。在五四時期的新詩變革中,詩歌中的對稱形式發生了現代轉變,使詩歌初步完成了從以整齊一律為主導的舊體詩形式,到自由多元的現代詩體形式的變革。新詩的對稱主要體現在詩形建構、節奏安排以及詩意構筑等方面。多樣自由的對稱形式為新詩的詩形建構提供了多樣化途徑;以對稱形式安排的音節和韻,為新詩節奏的試驗提供了技術支持;多元化的對稱推動了新詩詩意建構的復雜化。所有這些既為中國現代詩歌增添了更加多維的表達空間,也為五四新文學的思想與精神革命注入了全新內涵。
關鍵詞:新詩 對稱 詩形 節奏 詩意 精神向度
作者王澤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武漢 430079);高健,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武漢 430079)。
9.夏鼐、蘇秉琦考古學不同取向辨析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在馬克思主義統一指導下,不同學術觀點和研究取向之間的互動討論非常熱烈。在考古界,以夏鼐為代表的“實證派”和以蘇秉琦為代表的“理論派”兩個不同研究取向之間的互動,推動了中國考古學研究的深入發展。進入21世紀后,由于各種原因,中國考古學形成以蘇秉琦為代表的“理論派”一家獨大的局面。對夏、蘇兩派的考古學思想及研究取向進行科學辨析,有利于中國考古學更加健康地繁榮發展。
關鍵詞:夏鼐 蘇秉琦 區系類型理論 實證主義 中國學派
作者湯惠生,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石家莊 050024)。
10.東南亞早期區域合作:歷史演進與規范建構
摘要:東南亞早期區域合作是相關國家在不同區域意識主導下所進行的政治、經濟與安全互動的結果,共分為三個階段:1945年至1950年醞釀與起步階段、1951年至1960年局部成長階段和1961年至1967年分化重組階段。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基于不同的區域意識,東南亞早期區域合作呈現出不同的樣態。東南亞早期區域合作實踐留下了重要的區域性規范遺產,主要是以區域自主、主權平等、不干預主義、共識性決策、非正式的漸進主義、注重經濟發展、拒絕多邊軍事合作和泛亞洲精神為核心的“亞洲方式”的形成。這些早期區域合作的遺產為東南亞次區域合作的制度建設及“東盟方式”創建奠定了必要的規范基礎。不僅如此,東南亞早期區域合作的實踐證明“亞洲方式”是東南亞乃至整個亞洲區域合作共同的“亞洲經驗”。
關鍵詞:區域合作 區域規范 亞洲方式 東南亞 東盟
作者鄭先武,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教授(南京 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