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
發布日期:2017-09-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1. 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政治百年探索

摘要:在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的歷史長河中,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政治作為一種新型政治形態,經歷了100年的發展歷程。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政治百年探索,涉及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治黨管黨和治國理政兩大領域,體現于黨內關系、政黨關系、黨政關系、黨社關系以及對外關系各方面,經歷了蘇俄首開先河,多國實踐及其遭遇挫折,中國、越南等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創新發展三個歷史時期。總結百年經驗,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政治基本制度的確立與制度優勢的充分發揮,與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進行富有成效的理論反思和價值認知,以超乎尋常的戰略定力和策略水平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不斷開拓理論認識和實踐發展的新境界緊密相關。21世紀的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政治,有力地發展和推進著社會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不斷地塑造和完善著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政治的實踐力量,二者統一于社會主義制度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宏闊歷史進程中,必將對人類建設美好未來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社會主義國家政黨政治 世界社會主義運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治國理政

作者王韶興,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大學當代社會主義研究所教授(濟南 250100)。

 

2. 民族主義之前的“民族”:一項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

摘要:人類學關于“民族”(nation)的界說,通常會提及共同的語言、風俗、文化傳統和歷史記憶等要素。但這些要素也都見于“族群”(ethnic groups)。概念史考察表明,“nation”一詞是通過一場復雜的話語競爭進入近代歐洲政治語境的。在這個過程中,其意涵的確定受到了現代性國家建構的深刻影響:共同的“地域”被看作是國家的“領土”,共同的“語言”是書同文意義的“國語”,至于共同的“起源”、“文脈”和“記憶”,事實上也通過國家編年史的書寫及相關文學表象而得到了重塑。法國大革命《人權宣言》第三條關于國家主權寄托于“民族”的憲法性規定,提供了一個民族論述的經典政治版本。據此,作為政治共同體的“民族”必須基于領土型國家的大空間尺度來定義,而生活在領土型國家范圍內的諸多“族群”,則只能被理解為文化意義的人群共同體。

關鍵詞:民族 人民 祖國 領土 族群

作者張鳳陽,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教授(南京 210093);羅宇維,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南京 210093);于京東,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3. 尋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源頭

摘要:供給理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源頭,是歷來重視供給的英法古典經濟學,而不是其后企圖否認會出現經濟危機的薩伊及薩伊定律。馬克思深化了供給理論,認為生產(供給)結構和產品(收入)分配結構取決于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結構,這個思想對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具有指導意義。美國供給學派的可借鑒處主要是供給改革和供給管理的一些政策主張。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供給理論。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理論源頭 古典經濟學 馬克思 供給學派

作者方福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北京 100872)。

 

4. 中國私營企業主的社會構成:階層與同期群差異

摘要:基于中國私營企業調查歷年數據,試圖回答“私營企業主的社會構成”這一經典命題。經過近40年的發展,私營企業主的總體構成已發生重大變化,有市場背景、受過高等教育、非政治黨派的構成在上升。通過將私營企業主的職業流動進一步劃分成“下海”、“改制”、“跨界”、“跳板”、“草根”等類型,發現大、中、小三種類型的企業主在創業前的職業流動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大企業主更有可能來自體制內下海或改制,而中小企業主以體制外成長為主。多元回歸和系數集束化分析表明,教育程度與政治身份在階層地位和同期群方面對企業主職業流動產生不同的影響。

關鍵詞:私營企業主 職業流動 階層 同期群

作者范曉光,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浙江大學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杭州 310058);呂鵬,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副研究員(北京 100732)。

 

5. 法益保護與比例原則

摘要:法益保護原則一直是刑事立法的基本指導原理。近年來,有學者主張以比例原則替代法益保護原則。但是,比例原則并無超越法益保護原則的內容;而且,比例原則缺乏目的正當性的審查,其標準也不明確;近年來刑事立法中出現的法益概念的抽象化、處罰的早期化以及重罰化現象,并不意味著法益保護原則面臨危機,相反說明需要發揮法益概念的批判性機能。當然,比例原則對于貫徹法益保護原則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將比例原則引入刑法領域補充法益保護原則時,應當避免簡單的話語轉換與機械的套用。刑事立法的審查應當按五個步驟展開:(1)目的是否具有合理性?(2)刑罰是不是達到合理目的的有效手段?(3)是否存在替代刑罰的手段?(4)利用刑罰保護法益的同時可能造成何種損害?(5)對相應的犯罪應當規定何種刑罰?

關鍵詞:法益保護 比例原則 刑事立法 審查步驟

作者張明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 100084)。

 

6. 行政組織法功能的行為法機制

摘要:行政組織法的內容包括行政機關之間的橫向關系規則,但我國行政組織法并未作出規定。這是各國普遍存在的必然現象,解決的路徑是創設在實現規制目標的同時承擔起相應組織法功能的行為法機制,可以由憲法加普通法、分散的實體法或者統一行政程序法加以創設。我國當前的行為法機制是由分散單行法規定的,在形式上表現為公文處理制度,在內容上表現為各種具體制度。其中,分別審批和審批要件機制加重了公民負擔,聯席會議、行政協議和“協商條款”等未加重公民負擔且具有分權民主和平等協商的意義。行政組織法功能的行為法機制之所以存在,有職責—手段說、分權合作—民主自治說、信任—授權說以及制度—社會說。我國早期的行為法機制與計劃經濟具有密切關系,多適用于部際關系;基于簡政放權改革后的行為法機制從部際關系拓展到區際關系。我國包括行為法機制在內的行政審批已泛濫成災,必須改革。大部制改革應進一步深化,行政權應退出市場資源配置,明確地方主體、賦予地方終局性處理權、按治理需要配置地方事權,減少和優化行政機關間的橫向關系,通過統一的行政程序立法整合行為法機制。

關鍵詞:組織法 行為法 行政審批 地方自主權

作者葉必豐,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上海 200020)。

 

7. 從語言看中西方的范疇觀

摘要:中西方存在兩種不同的范疇觀:西方強調“甲乙分立才是兩個范疇”,中國強調“甲乙包含就有兩個范疇”。從邏輯上講,“甲乙分立”可能形成甲和乙的“交集”,“甲乙包含”則不可能有交集,因為乙是甲的“子集”。“分立”跟“離散”類同,但是“包含”不同于“連續”,連續范疇雖然中間是連續的,但兩頭還是分立的,不是包含關系。著眼于“分立”和“包含”的區別能更好地說明中西方在語言上的差異:西方的語言(指印歐語)及對語言的研究以范疇的分立為常態,中國的語言(指漢語)及對語言的研究以范疇的包含為常態,前者視范疇“分立”為常態,是范疇的“是”觀,強調邏輯理性,后者視范疇“包含”為常態,是范疇的“有”觀,強調邏輯理性跟歷史理性一致。這樣區分兩種范疇觀能更好地闡釋中國概念,說明中西方思想、行為、文化的異同。

關鍵詞:范疇觀 甲乙分立 甲乙包含

作者沈家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北京 100732)。

 

8. 先秦語言哲學思想探索

摘要:先秦語言哲學的“語源論”聚焦人的認知過程,探討語言形成途徑,揭示了主體與客體的反映與被反映關系,感官與內容的感知與被感知的關系,社會與語言的規約與被規約的關系。其“指稱論”探討語言符號與所表達對象之間的關系,通過探討物、名、指三者關系,反映出了客觀世界、語言符號與語言內容的邏輯聯系,揭示了語言與世界的同構性。其“類型論”探討如何分門別類認識語言符號,表明使用語言必須認識語言所表達事物的性質、范圍、關系、實在性以及所反映內容的社會作用。其“語用論”探討語言的實用價值、使用原則與方法,從符號與意識、符號與內容、符號與表達三個維度研究了“合心”、“喻實”、“慎謂”等語言使用原則。其“解釋論”探討如何揭示符號所蘊涵的語義信息,倡導從認識屬性、分析結構、定義列舉、等值證明以及真值判定等方面理解語言。

關鍵詞:語言哲學 語源 指稱 語用

作者周建設,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北京 100048)。

 

9. 作為儀式的器物——以中國早期文學為中心

摘要:器物對社會文化記憶的承載,是在其儀式意義的連續性中實現的。首先,中國早期文學的樂舞儀式借助于器物搬演,實現了人與神、人與人之和,開辟、支撐和鞏固了禮樂文化記憶;其次,軸心時代社會思想領域的制名活動取法于器物制作技藝,形成了政治、倫理和文學等方面的規范性話語,確立了中國早期文化的基本命題;最后,漢代以來的字書收集器物作為其系統性歸類的一個分支,以達到對天、地、人、事和物此一整體文化秩序的建構。上述三種歷史形態呈現、敘述和歸納了器物之社會文化功能。古代人類社會生活遺留下來的器物遺存并非靜止的存在,在其“物態”之中潛伏著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歷史敘事范式。

關鍵詞:器物 儀式 表演 制名 知識

作者閆月珍,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廣州 510632)。

 

10. 當代中國的長期建藏思想

摘要:西藏和平解放以來,為改變西藏貧窮落后的面貌和實現西藏與內地的共同繁榮發展,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與中國西藏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放棄了進藏部隊“三年一換,以勵士氣”的最初設想,逐漸確立了扎根西藏、邊疆為家的長期建藏思想。改革開放后,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中央提出“加快西藏發展”、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逐漸探索出了“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對口援藏辦法,這既是對長期建藏思想的豐富與補充,也是實現長期建藏目標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總結了60多年來黨的治藏方略,提出西藏工作必須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賦予長期建藏思想新的歷史定位和時代含義。通過梳理長期建藏思想的來龍去脈,總結長期建藏的歷史經驗,為新時期西藏工作提供歷史依據和借鑒。

關鍵詞:當代中國 長期建藏 對口援藏 全面建藏

作者徐志民,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 100006)。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