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研究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肩負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使命,對于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韓慶祥和陳曙光認為,正確認識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是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邏輯前提。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重大判斷,具有充分的歷史根據;“三個意味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本標志;偉大事業、奮斗目標、人民幸福、民族復興、人類貢獻五個方面,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主要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和時代任務;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學教授張異賓認為,只有從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高度,才能真正深刻把握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原創性及其深遠歷史影響。這體現在: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視角,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的戰略思維;從認識歷史規律出發,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個重大政治判斷;從矛盾論角度,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現實前提;從人民群眾歷史觀,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宗旨;從哲學世界觀,深入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展理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真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重大現實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蔡昉認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為經濟學進行回顧總結、經驗分析和理論提煉提供了豐富素材,但是,關于改革發展成功因素的一種流行研究范式,仍然是以新古典經濟理論和話語作為圭臬作出的理論解釋和評價。黨的十九大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中國實際出發,立足于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相統一的思想方法,有助于正確闡釋改革開放發展進程中的相互關系和推進邏輯,在實踐中扎實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這是新時代對于法治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在法治層面,社會主要矛盾體現為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期待與法治建設發展尚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實現黨的十九大報告繪制的新時代法治建設宏偉藍圖,在價值取向上,新時代法治建設根本目的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在總目標上,新時代法治建設總目標是建設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在方法上,新時代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是以良法保善治。黨的十九大代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確立了中國共產黨新時代的指導思想,作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和部署,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總要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從政治、思想、組織、實踐上提供了切實保障,是新時代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的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理論闡釋 韓慶祥 陳曙光
從認識論和方法論高度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 張異賓
中國改革成功經驗的邏輯 蔡昉
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的基本問題 王利明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遵循 謝春濤
中國政府治理的法治路徑
摘要:中國政府治理包括自治和共治兩個維度。從政府管理邁向政府治理的過程,也是從法制政府走向法治政府的同步過程。政府治理與法治存在根本保證、治道框架、內在價值、外在形式、目標追求、建設路徑上的契合,為實現政府治理的法治化奠定了基礎。政府治理的多元主體結構、規則多元、過程交互、方式多樣以及糾紛復合性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回應政府治理的法治需求,應推進政府職能定位及其權力配置的法定化,拓展行政主體類型并完善行政組織法,豐富法的淵源并以共識性規則改造支配性規則,以交互性為指針完善行政程序制度,規范多樣化的行政行為,建立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與強化權利救濟等,以彰顯政府治理的法治之道。在政府治理與法治融合互動的進程中,需要協調政府治理陷阱、法治的限度等潛在風險。
關鍵詞:政府管理 政府治理 法治政府 治理現代化 法治
作者:石佑啟,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廣州 510420);楊治坤,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教授(廣州 510420)。
福利剛性、公共支出結構與福利陷阱
摘要:公共福利支出具有易升不易降的剛性特征。在包含政府公共支出的內生增長模型中引入福利剛性,分析公共支出結構和福利剛性對經濟增長和家庭效用的影響。結果發現:福利支出與經濟增長存在非單調關系,因國別差異,二者關系為負向或倒U型。較強的福利剛性會降低經濟長期增長趨勢和家庭效用。依據計算的最優公共福利支出規模,中國作為社會主義的發展中人口大國,改善民生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公共福利支出應謹防落入“福利陷阱”。
關鍵詞:習慣形成 福利剛性 經濟增長 公共支出結構 福利陷阱
作者:黃少安,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濟南 250100);陳言,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講師(濟南 250100);李睿,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博士生(濟南 250100)。
祖賦人權:源于血緣理性的本體建構原則
摘要:理性是人們在自己生命實踐活動中產生的意識。中國人在長期歷史實踐活動中產生出中國理性。中國經歷無數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的血緣關系,中華民族因此自稱為“炎黃子孫”,并形成中國特有的血緣理性。作為血緣關系的祖先是人的生命的來源,由此構成血緣理性的本體原則——“祖賦人權”,即因為祖宗而賦予同一血緣關系的人的存在與行為的合理性和依據。血緣理性的第一法則是生命、財產、規則的起點同等性;第二法則是年齡、性別、身份的過程差等性;第三法則是位置、權力、責任的關系對等性。三個法則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鏈條。與“天賦人權”內含的社會與國家的二元對立不同,“祖賦人權”內生的是社會與國家的共生共榮關系,形塑的是命運共同體意識。隨著時代進步,血緣理性需要轉換和提升,但其已成為中華民族歷史基因的重要元素,內在的價值值得在揚棄中汲取。
關鍵詞:祖賦人權 血緣關系 中國理性
作者:徐勇,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教授(武漢 430079 )。
文藝復興以降的中世紀哲學史研究
摘要: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中世紀哲學史研究已有長足進展,但在部分地驅散黑暗迷霧的同時,又不斷地引入新的誤讀、曲解甚至新的迷思。其中,哲學史家本人的思想立場,尤其是他們的現實哲學關懷深刻地影響著他們對中世紀哲學的歷史敘述。他們往往不加反思地將自己對哲學的先行理解投射到歷史中,忽視中世紀歷史語境本身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因此,批判性地考察文藝復興以來中世紀哲學史編纂的歷史,無疑有助于更加審慎也更加開放地構建我們漢語學界自己的西方中世紀哲學史研究,同時,更有效地進入作為現代人的我們和作為他者的中世紀哲學之間微妙的相互構建關系,真正將中世紀哲學研究建設成富有成效的思想對話。
關鍵詞:中世紀哲學史 作為現代人的我們 思想立場
作者:吳天岳,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北京 100871 )。
虛擬體驗與文學想象——中國網絡文學新論
摘要:在世界網絡文學的大背景下,探討中國網絡文學的新質,是一項重要而急切的工作。這需要從中國網絡文學的特殊性,即由印刷媒體向網絡媒體轉型中,尋求其所處的“中間路徑”,揭示它在商業化、大眾化外表下折射的網絡時代之生存體驗與文學想象。中國網絡文學從現代人與連線世界的日常互動,網絡的界面穿越、線上”與“線下”世界的時空區分,以及虛擬性與交互性中獲得想象靈感,并隱喻性呈現出現代人與網絡的共生與伴隨關系、虛擬主體的間性、網絡生活的“重置”體驗及其精神癥候。中國網絡文學表現了網絡社會來臨后的社會、文化與文學走向與變遷,這構成中國網絡文學的獨特價值,具有一定的世界意義。
關鍵詞:中國網絡文學 網絡時代 生存體驗 文學想象 新論
作者:黎楊全,西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重慶 400715 )。
德川幕府后期日本財政改革的正當性悖論
摘要:市場寬松與財政緊縮呈顯為十七世紀以降日本幕藩經濟的更迭起伏曲線。前者以擴大消費為主導,后者以增收節支為指標。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幕藩體制下,兩者均具有維持社會穩定的正當性意義。但是,當二者間的平衡感被其中一方的極致走向打破時,這兩大正當性便構成了事實與價值上的悖論。作為這一悖論的典型體現,天保改革試圖改變過度經濟開放和商業壟斷所造成的四民失序、商富國貧和奢靡腐敗等一系列做法,原不失幕藩語境下的正當性。然而,當通過增加財政收入或減少財政支出的政策去不擇手段地抑制社會總需求增長等做法步入絕境時,幕藩內部所固有的另一面正當性便開始了可以理解的反彈。由于體制框架的難以突破使兩種正當性均無法跳脫此消彼長和相互否定的怪圈,于是能夠破解重農抑商矛盾的明治維新的適時登場,以及為這一登場而曲盡艱辛的幕末努力,庶幾使上述悖論在體制更迭后的新框架中得到了解決。
關鍵詞:天保改革 水野忠邦 幕藩體制 儉約令 正當性悖論
作者:韓東育,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長春 130024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