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現代性問題”筆談
編者按:隨著中國的崛起,學術界對于現代性問題的闡釋已經不可避免地與中國道路結合了起來,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哲學的進步。對于處在發展中的中國來說,現代性的建構必須克服一種文化的障礙,確立起重新發現中國的歷史尺度和價值尺度。這就意味著,在當今多元化世界,我們必須在超越決定論和依附性的前提下,確立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的自主性及其主體性的實現方式,并尋找更加廣闊的思想空間和發展空間。這正是我們討論現代性的中國內涵或中國現代性問題的理論動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介入性和在場性正在于為中國現代性概念的生成和體系建構提供思想基礎和價值導引。基于上述思考,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主辦了“唯物史觀視域中的現代性問題”學術研討會。本組筆談精選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篇論文,以期推動學術界對此問題的研究。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教授孫利天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統中,包含著現代性診斷、批判和超越的理論框架和思維方式。在現代性的經歷中內在的超越現代性,不僅要吸取西方現代性理論中代表一般人類文明進程的優秀成果——希臘理性精神,也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德性精神。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教研部教授韓慶祥提出,“現代性”是由西方學者提出、用來在總體性上反思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即現代社會)生產方式、交往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及其蘊含的思想觀念。要進一步深化對現代性問題尤其是中國現代性問題研究,需要運用“社會結構轉型”的分析框架,揭示現代性的起源、本質、矛盾及其時空的表現形態。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教授喬瑞金強調,對現代性的討伐和廢棄與全球性的現代化運動,構成了當今世界的基本情勢,這實則是對現代性的錯置。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需要重思現代性的基本精神,只有將現代性社會置于特定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之上,才能建立一個超越西方現代性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現代性的追求和內在超越 孫利天
現代性的本質、矛盾及其時空分析 韓慶祥
現代性批判的錯置與重思 喬瑞金
2. 科學研究中的意義建構問題
摘要:科學研究建構出意義世界,科學哲學對該意義世界的生成與建構進行再反思。科學哲學研究的本質功能之一,就是在科學解釋或說明的過程中實現對科學理論意義的建構。失去了這一點,科學哲學就喪失了它存在的合理性。如何實現科學理論意義建構的途徑或方式,則是當代科學哲學研究所面對的重要難題。語境基底上的意義建構思想將是比較有前途的科學哲學研究的方法論之一。立足于語境實在論的立場去審視科學研究中意義建構的走向,把握意義建構的內在結構,理解意義建構的語境化特征,探索意義建構的計算化趨勢,才有可能發揮語境結構的整體化功能,把形式理性與價值理性有效地統一起來,并將揭示出科學理論解釋的“意義”建構的意義。
關鍵詞:理論解釋 意義建構 語境功能 科學理性
作者郭貴春,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太原 030006)。
3. 財政收支關系與赤字的可持續性——基于門檻非對稱性的實證研究
摘要:財政收支關系與赤字的可持續性一直是政府宏觀調控關注的核心問題。運用動量一致門檻自回歸等多個非線性模型,對政府收支的非對稱驅動關系以及財政赤字的長期可持續性的研究,結合考察在財政改善與惡化的不同狀況下政府收支的非對稱性調整,可以發現:政府收支的自我修正機制使得中國財政赤字具有長期可持續性,但只有在赤字增長過快的情形下,政策當局才會對財政收支進行適應性調整;中國長期存在著“支出驅動收入”的作用關系,赤字性政策的實施可能使得稅負與國債規模在未來進一步攀升。即便赤字增長沒有超過4?4%的門檻值,也需要在宏觀調控中把握好政府的合理支出,并建立有效的預警機制。
關鍵詞:財政收支爭論 財政赤字 非對稱性
作者楊子暉,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廣州 510275);趙永亮,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廣州 510632);汪林,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副教授(廣州 510275)。
4. 西方經濟學個體主義方法論邊界拓寬及局限性
作者何大安,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杭州 310018)。
5. 當代中國農地制度的存續與變遷
摘要:當代中國農地制度經歷了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和家庭承包經營等發展階段,其存續和變遷可以用“黏性生成—黏性稀釋”分析框架進行闡釋:制度環境與路徑依賴是制度黏性的生成誘因,對農地制度的存續發揮了重要作用;非正式制度的滲入是稀釋制度黏性的關鍵變量,非正式制度與正式制度之間的互動貫穿整個制度變遷過程,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變化對正式制度的加強、消解或建構具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農村土地制度 制度黏性 制度存續 制度變遷 非正式制度?
作者王敬堯,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教授(武漢 430079);魏來,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武漢 430079)。
6. 論民事司法成本的分擔
摘要:司法成本既體現著正義分配的一般性原則,也展示著國家、當事人和市場間的合作與博弈。在整體上對民事司法成本解構,而非將其限縮為訴訟費用進行局部的觀察分析,能夠為審判成本和訴訟成本的分擔找到正當化根據,并厘清公共成本與私人成本的界限。以此為基礎的司法成本第一層次分擔規則,致力于在國家司法公共資源投入和當事人訴訟負擔之間建立平衡關系。以訴訟成本在當事人之間的分配為核心的第二層次成本分擔規則,則既要為訴訟費用的分擔設定公平正義目標,也要兼顧成本機制對訴訟制度的調節功能,在整體上促進司法制度的完善。司法成本第三層次的分擔規則,則應注重發揮法律服務市場及社會組織在訴訟成本分擔上的作用,其成效取決于職業倫理建設及法律規制。
關鍵詞:審判成本 訴訟成本 權利保護 司法改革
作者王福華,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上海 200433)。
7. 網絡交易法律關系構造
摘要:網絡交易平臺交易法律關系是“互聯網+交易”的民法表現形式,是由一個復雜的法律關系群構成的法律關系集合體,其中包括相互關聯的三個基本法律關系,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銷售者、服務者和消費者與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之間的兩個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合同關系,銷售者、服務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買賣或服務合同關系;五種主要內容,即提供交易空間、發布交易信息、價金托管支付、商品配送交付及交易信用評價;三種輔助性法律關系,即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第三方支付機構、第三方征信機構以及銷售者與物流企業之間為實現網絡交易基本法律關系主要內容而建立的三種輔助性合同關系。通過上述法律關系的流轉,以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與銷售者、服務者以及消費者之間的網絡交易平臺服務合同關系為基礎,銷售者、服務者與消費者的買賣合同或服務合同為中心,實現網絡交易目的,滿足社會需要,推動經濟發展。
關鍵詞:網絡交易 網絡交易平臺 互聯網+ 合同 法律關系
作者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 100872)。
8. “翻”、“譯”的思想——中國古代“翻譯”概念的建構
摘要:翻譯研究界對中國傳統譯論中“翻”、“譯”及“翻譯”概念中所包含的豐富的翻譯思想缺乏闡釋。運用詞義考論、概念考古的方法加以考察辨析,可以發現在中國傳統譯論中“譯”與“翻”是兩種不同的運作方式。“譯”是一種平面移動的、平行的互傳活動,又稱作“傳”或“傳譯”,而“翻”則是一種空間立體的“翻轉”式的語言交流與置換活動,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翻”與“譯”既涉及文體風格上的“文”與“質”,也涉及翻譯活動中的翻譯度問題,有些東西是“不可翻”的,于是有了“不翻”、“不可翻”的主張,而“不可翻”并非“不可譯”。中國傳統“翻”、“譯”思想對于解決持續已久的“可譯/不可譯”爭論是有效的,可彌補西方翻譯理論的不足。
關鍵詞:譯 翻 翻譯 可譯/不可譯 可翻/不可翻
作者王向遠,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 100875)。
9. 宋代詩學與詞學
摘要:宋代是詩學的高峰期,詞學的發展也相當迅猛,形成了詞學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就宋代詩學與詞學的整體關系來看,主要是詩學對詞學影響日益深化的過程。隨著詞體的演進以及“以詩為詞”實踐的深入和擴大,詞學家自覺或不自覺地受詩學思想的影響,逐漸改變著自己的詞學觀念。就詩學影響詞學的過程來看,經歷了以詩教思想批判詞體、以詩學理念解釋詞體,進而形成了融入詩學思想而又注意到詞體特征的新詞體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詞學家對詞體的認識逐漸更新且深化,至南宋中后期新的詞體觀念基本成熟,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詩學 詞學 宋代 詩化
作者孫克強,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天津 300071)。
10. 世界領導地位的榮耀和負擔:信譽焦慮與冷戰時期美國的對外軍事干預
摘要:對榮譽和聲望的追求是人類行為的基本動力之一和國際權力斗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世紀后半期,作為對“榮譽”的替代,“信譽”成為國家重要的無形資產和冷戰斗爭的武器。自杜魯門主義把美國的國際角色確定為“自由世界”領袖從而承擔起保衛盟友安全的責任之后,如何履行這一責任和兌現承諾以維護美國的國家信譽就成為美國歷屆政府憂心和焦慮之事。這一焦慮與對蘇聯擴張和共產主義傳播的恐懼相互加強,促使美國決心對任何地方出現的所謂共產主義“擴張”進行遏制,并實施了對朝鮮和越南的大規模軍事干預。其結果是美國的“過度擴張”和全球戰略地位的下降,美國的信譽不僅沒有得到維護,反而受到損害。美國領導人信譽焦慮的最深刻根源在于二戰后美國對其國家身份和世界角色的認知——美國是“世界領袖”,而冷戰的性質與核時代的來臨則加劇了這一焦慮。只要美國仍然以“世界領袖”自居,美國對外政策就難以擺脫信譽因素的影響。
關鍵詞:榮譽 信譽 美國外交 越南戰爭 朝鮮戰爭 世界領袖
作者王立新,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 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