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
發布日期:2015-06-0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網站  作者:佚名

1. 社會矛盾倒逼改革發展的機制分析

摘要:社會矛盾的存在對于社會發展具有不同程度的負面效應;同時,在一定條件下,社會矛盾的倒逼也會成為社會發展的積極推動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正確發揮社會矛盾倒逼改革發展的積極作用至關重要。社會矛盾倒逼改革發展所呈現出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社會矛盾的制度性調節,能夠推動社會公正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矛盾的加重或升級,會為新的利益格局形成提供重要契機;社會矛盾的有效化解,能夠促進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社會矛盾沖突在一定條件下能夠釋放社會的不滿和積怨。然而,并非所有的社會矛盾都能推動改革發展,需要具備必要的現實條件:社會矛盾相關方特別是有影響力的相關方不能陷入非理性認知的狀態;多數社會群體對未來前景達成較為廣泛的共識;政府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及時出臺反映民意及時代發展趨勢的創新制度和政策。由此,在實踐中應當將社會矛盾視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常態”現象,把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作為解決社會矛盾的關鍵,積極推動法治建設,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的制度風險。?

關鍵詞:社會矛盾 社會轉型 倒逼改革發展 制度創新 法治建設?

作者吳忠民,中共中央黨校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北京 100091)。

 

2. 分配正義與社會應得

摘要:應得是正義的核心概念,社會應得是分配正義的核心概念。分配正義既涉及每個人的自我所有權,又涉及每個人可分享的社會公共資源,涉及他從國家和社會中獲取的社會權利和經濟利益。每個人都擁有完全的自我所有權,這種所有權是他享有很多權利的基礎,但不是他享有社會應得的基礎。社會應得表示任何人都能夠從社會中獲得的公有價值或共享資源。社會應得的基礎是人在共同體中享有的成員資格,這種資格取決于他在政治、社會和經濟結構中的地位。社會公平意味著每個人在社會經濟領域里得其應得。社會應得理論是一種社會資源分配理論,關注在社會基礎資源分布、配置和分配中存在的社會公平問題。它既主張全面保護每個人的自我所有權,慎重對待自我所有權的交易、變更和補償,又主張每個人均等地享有基本的社會資源,申明回到社會公平的起點,為緩和社會矛盾提供可行路線。

關鍵詞:分配正義 成員資格 自我所有權 社會應得?

作者張國清,哲學博士,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系教授(杭州 310058)。

 

3. 當代中國的代際流動模式及其變遷

摘要:利用三次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分析60余年中國社會階層代際流動的基本狀況及其變遷。研究發現,我國總體社會流動率逐步提升,社會開放性呈波浪式變化,而代際繼承在各個時期都是代際流動的主導模式。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轉型,社會排斥的主要機制從“體制排斥”轉向“市場排斥”,導致社會機會結構的變遷,代際流動形態也發生重要變化,主要表現為,特定階層的代際繼承優勢逐漸下降,跨階層的循環流動越來越困難。社會排斥機制的轉變能夠提高社會開放性,從而激發社會活力,增強社會合法性;但如果社會優勢階層利用市場排斥機制實現階層再生產,則未來中國社會仍然存在階層固化的可能性。?

關鍵詞:代際流動 市場轉型 市場排斥?

作者李路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2);朱斌,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4. 偏向中西部的土地供應如何推升了東部的工資

摘要:針對中國經濟正在出現勞動成本快速上升的現象,使用來自中國286個地級市20012010年的面板數據,用土地供應作為房價的工具變量,并結合東部—中西部邊界樣本的對比,在有效控制內生性可能導致的模型估計偏誤之后,研究房價對于工資的帶動作用,結果發現:2003年以來,政府開始實行傾向于中西部的土地供應政策,相應壓縮東部的土地供應,造成東部地區房價快速上升,并進而推升了東部地區的工資上漲,而這一效應在中西部和2003年之前的東部則不顯著。這表明,忽視地理對于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用行政手段來干預土地資源在區域間的配置,可能對經濟發展效率和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關鍵詞:房價 工資 土地供應

作者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 200052);張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梁文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5. 論中國法治評估的轉型

摘要:近十年來,全國許多地方出現了各種探索法治評估的實踐。總結法治評估實踐經驗,分析法治評估實踐存在問題,判斷全國法治評估走向,提出建設性思路,具有重要意義。《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出臺后,法治評估在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面臨轉型。法治評估轉型的重點在于法治評估的正確定位、法治評估機制的創新、法治量化難題的破解和法治評估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的實現。科學的法治評估機制是評估工作得以有效開展的前提,破解法治量化難題是科學評估的要害,法治評估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是評估實踐提出的必然要求。法治評估機制創新重點在實施第三方評估模式,法治量化可從專項評估入手。?

關鍵詞:法治評估 法治評估轉型 指標體系 考核標準 國家治理?

作者錢弘道,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杭州 310008);王朝霞,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講師(杭州 310023)。

 

6. 民事法律的正當溯及既往問題

摘要:溯及既往的民事法律侵害個人自由,使人不能依據法律而行動,損害了法律的權威且近乎于人治,為現代法治國家所禁止;判斷民事法律是否溯及既往,不能單純以既得權受損害作為標準,也不能將法律對權利的限制納入其中,其判斷標準應當是行為和自然事實;民事法律在例外下可以溯及既往,對當事人有利的、矯治型的、以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為內容的民事法律也可以溯及既往;新創民事法律、未生效民事法律、援引規范與司法解釋是否發生溯及既往問題需要區分情況認定。

關鍵詞:民事法律 溯及既往 個人自由 權利限制 公共秩序?

作者房紹坤,煙臺大學法學院教授(煙臺 264005);張洪波,煙臺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煙臺 264005)。

 

7. 發展中國家反腐敗制度建設的——基于印度制定“官員腐敗調查法”的分析

摘要:當前的反腐理論以“國家中心主義”、“市場中心主義”和治理與善治理論為主要研究路徑,它們在理論上建立于西方自由民主的制度基礎上,在分析上又局限于公私兩大領域的劃分邏輯之中,從而難以對發展中國家的獨特經驗有更為貼切的理解。2010年以來印度制定“官員腐敗調查法”的過程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反腐敗存在另一種可能路徑——“三元復合反腐”模式。在這種反腐模式中,政府、社會精英與社會大眾構成反腐的三大主體,他們在遵守底線規范的前提下,形成了復雜的多面關系,以動態平衡的良性互動機制推動反腐敗的制度建設。對“三元復合反腐”模式的經驗概括和理論總結,不僅有助于探索新的反腐路徑,而且對于理解發展中國家獨特的國家—社會關系,發掘其制度建設的政治動力機制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反腐敗 國家—社會關系 社會精英 社會大眾?

作者肖濱,哲學博士,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廣州 510275);黃迎虹,政治學博士,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副教授(廣州 510275)。

 

8. 軍售與美國亞太地區戰略布局

摘要:近年來,美國宣布重返亞太,與之相伴隨的是中國周邊外交不斷出現波折。針對不同的國家,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具體戰略布局如何?通過比較冷戰結束后的一段時期內與近期美國對亞太各國的軍售情況發現:冷戰結束后,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售對象主要是經濟大國或者軍費支出較高的國家;而近期,美國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前后,其軍售更注重對象國的意識形態,并具有一定的進攻性。其中,日本是美國重返亞太戰略部署的重點國家。總體上看,美國在亞太地區所謀甚大,除了遏制中國的考慮,更有建立亞太新結盟體系的意圖。在此背景下,中國不能僅靠經濟外交手段進行抗衡,應更加重視外交戰略和外交理念的作用。?

關鍵詞:軍售 亞太再平衡 中美關系 結盟體系 ?

作者漆海霞,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周建仁,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083)。

 

9. 東亞俗文學的共通性

摘要:古代東亞地區的文學,就其同漢字的關系可以分為三種:體制文學或文言文學,民間文學或口頭文學,俗文學或語體文學。后者既包括對漢語白話文學的記錄,也包括用漢字及其變體記錄的域外口語文學。漢語白話文學曾經采用快速移植的方式進入域外,其代表品種就是在日本、越南、朝鮮半島流傳的敦煌文學。不過,域外俗文學主體是采用慢速受容方式建立起來的派生漢字文學,亦即用漢字變體記錄的口語文學,比如日本的假名文學、越南的喃文文學、朝鮮半島的鄉札文學和諺文文學。這些文學既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又有深刻的共通性。它們的初始品種都是同儀式相關的歌謠;它們最初以皇室為中心流傳;它們的作者是喜愛口頭文學的文化人;它們的傳播者具有“文言—白話”、“白話漢字—派生漢字”的雙語能力;它們的文字同時用于記錄鄉村習俗以及非主流的知識;它們有反體制傾向,注重描寫女性生活和下層人的命運;它們在藝術趣味上追求尖利與詼諧;它們重視交流、提高并有自己的典范作品;它們跨越國界建立了專屬的傳播渠道,進而構造了一個彼此互通的知識世界。這些事實證明了古代東亞俗文學共同體的存在。?

關鍵詞:雅文學 俗文學 民間文學 東亞?

作者王小盾,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溫州 325035)。

 

10. 中國歷史時期經濟總量估值研究——以GDP的測算為中心

倪玉平,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徐 毅,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

  范魯文·巴斯,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經濟與社會史系、國際社會史研究所研究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