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經濟全球化思想的哲學闡釋邏輯
摘要:馬克思的經濟全球化思想蘊含在他的哲學觀、唯物史觀以及世界歷史理論之中。馬克思的哲學變革為經濟全球化思想提供了前提,即破解舊哲學的本體觀念論,使哲學研究通達現實。這一哲學觀的變革使得馬克思能夠從現實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出發,破解人類社會發展之謎,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趨勢。唯物史觀揭示了世界歷史形成發展的根源和趨勢,由此形成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從地域性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根源、動力和趨勢,科學地分析了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為認識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思想武器。馬克思的經濟全球化思想主要揭示了經濟全球化過程的性質及其趨勢,強調經濟全球化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產物,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有在整體性視域內,從馬克思的哲學觀、唯物史觀以及世界歷史理論出發,才能認清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及其發展趨勢。
關鍵詞:哲學觀 唯物史觀 世界歷史理論 經濟全球化
作者呂世榮,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開封 475001)。
2. “三流合一”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的融通和超越
摘要:“五四”以后中國思想界最深刻的變化,就是自近代以來的“中”與“西”、“古”與“今”二元對立歷史地演變為中國傳統文化、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對立斗爭而又錯綜交融的三元態勢,20世紀中國文化的融通和超越集中體現為正確處理中、西、馬三種文化資源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倡導中、西、馬“三流合一”的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學派在各種文化思潮中表現了最為健康的文化心態。“三流合一”思想的首創者張申府最早認識和明確表達了新的時代精神,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三流合一”論到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綜合創新論”,再到新世紀的“馬魂、中體、西用”論,清晰地展示了近百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規律、正確方向和現實道路。
關鍵詞:張申府 三流合一 綜合創新
作者杜運輝,哲學博士,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石家莊 050024)。
3. 居住模式與中國城鎮化——基于土地供給視角的經驗研究
摘要:如何解釋地方政府在中國快速城鎮化與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積極角色,為什么城市高企的房價沒有抑制外來人口的持續流入?從土地供給角度對地方政府推動城鎮化內在機制的探討,將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場上的干預行為具體化為擴張工業用地供應、相對縮減住宅用地供應,并以新增常住人口的居住模式選擇為切入點,建立適合解釋中國城鎮化的空間均衡模型,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證檢驗。研究發現,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可以用新增常住人口居住在價格低廉的非普通商品房為主的模式來解釋,工業用地擴張推動城市常住人口增長、房價上升,但降低了工資水平。
關鍵詞:居住模式 土地供給 城鎮化
作者范劍勇,復旦大學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教授(上海 200433);莫家偉,香港大學經濟學系博士生;張吉鵬,西南財經大學經濟與管理研究院副教授(成都 610074)。
4. 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概念、量表與指數構建
摘要:通過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兩項表征民眾“總體性情緒”的社會事實,可以觀測與分析一個社會發展的總體狀況和運行態勢,以“晴雨表”的方式反映和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在制作測量與觀測工具的基礎上,通過全國性抽樣調查數據進行檢驗的結果表明,研究所設計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礎上,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指數可以用一種基于變量正態標準化轉換和量綱統一的方法構建。數據統計結果顯示,以2012年為基點,2013年和2014年中國的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指數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
關鍵詞:社會發展 社會景氣 社會信心 微觀—宏觀分析
作者張彥,西南大學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講師(重慶 400715);魏欽恭,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助理研究員(北京 100732);李漢林,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北京 100732)。
5. 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釋與建構
摘要:自媒體時代,公眾意見對司法裁判的影響顯著提升,呈現出民意左右審判的現象,背后則是司法公信力問題。以影響性訴訟案件為標本,基于理性的解釋,可以從表現各異的個案中透示出影響公眾對刑事案件評判的核心要素,即以信任、聲譽和互動為核心的內在要素,以交易成本為核心的外在要素。通過公眾對刑事司法的信任度、美譽度以及互動性的量化評估,比較公眾與基層司法官的認識差異,反映出理性選擇的背后是違反司法規律導致的司法公信力不彰。當前的司法改革,需要努力彌合這種認識上的差異,堅守法治理念和尊重司法規律,并以此為基礎形塑公眾與刑事司法的良性關系。
關鍵詞:自媒體 刑事司法 司法公信力 理性選擇 司法規律
作者胡銘,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杭州 310008)。
6. 互聯網金融的法律規制——基于信息工具的視角
摘要:互聯網金融具有滿足小微投融資者需求、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競爭、提高市場透明度的功能,發揮著分散金融風險、回歸金融本質的作用。我國現行管制型立法對互聯網金融信用風險規制失靈,催生剛性兌付和過度依賴擔保,抑制競爭且加劇信息不對稱。因而,應重新厘定信息工具范式,以大數據和征信體系為基礎,規范市場準入并明確市場主體法律地位,發揮信息工具之風險預警作用,構建投資者保護立法,完善融合型互聯網金融法律規制體系,以彌補管制型立法的制度錯配和法律漏洞,并規制信用風險、降低系統性風險,進而激勵競爭、促進信息的產生和傳遞、分散和利用風險,以發揮互聯網金融內生的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信息不對稱 信用風險 規制 信息工具
作者楊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 100872)。
7. 當代中國文論的反思與重建
編者按:近現代尤其是新時期以來,外國文學理論與思潮席卷中國,徹底改變了中國文論的格局。其中,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但也有不少問題值得反思。為更好推動新形勢下的文論建設,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與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舉辦了“當代中國文論:反思與重建”高級學術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學者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本專題精選6篇文章,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高建平研究員提出,中國文學理論應是關于“文學”和“實踐”的理論,在文學理論、文學實踐、文學批評與文學之間應建立一種特殊圖式,并確立文論的復數性和可溝通性、體與用的協調性。南京大學周憲教授提出,中國崛起加劇了本土文學理論的創新焦慮,創造有“中國氣派”和世界影響力的文學理論,要注意三個重要策略:以“業余性”抵抗文學理論日益學科化和專業化的局限;以批判理性改變文學理論研究中缺乏論辯和批評對話之狀況;以“大敘事”和中國傳統思想資源的提升確立中國自己的貢獻。福建社會科學院南帆研究員提出,中國文學理論如何更有效地闡釋本土的文學、文化以及中國經驗,如何擺脫西方理論模式從而成為民族自我敘述的組成部分,重建中國文論話語體系乃當務之急。這種重建是個復雜的工程,必須加入現代性話語平臺,接受多種開放式對話,從而在多重視角的交叉乃至不同觀念的挑戰中構思新型的話語體系。復旦大學中文系朱立元教授提出,關于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這一問題,有“舊話重提”的必要。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應怎樣對之重新認識并獲得更全面、科學的理解。他認為,中國文論應有兩個傳統,除五四新文化之前的舊傳統外,還有之后的現代新傳統。并且,對于“現代轉換”也應有更廣闊、動態和系統的理解。揚州大學文學院姚文放教授提出,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至今仍不失為一種思想資源和歷史借鏡,但用以匡范現實問題則不足為訓。當今的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大眾文化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方興未艾,我們理應突破以往的思想局限和理論誤區,對其正能量給予充分估量。清華大學外語學院王寧教授提出“世界詩學”的構想。他認為,這一構想的理論有如下優勢:基于世界文學和比較詩學的研究成果,涵蓋不同國別和民族尤其是“小民族”的文學和理論經驗;具有開放性和發展性,特別是包括東西方文學和理論的范疇與經驗;有助于世界文學理論和概念的進一步完善,也將改變和修正現有世界文學和文論的版圖。
從當下實踐出發建立文學研究的中國話語 高建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文學理論的創新問題 周憲,南京大學教授
中國文學理論的重建:環境與資源 南帆,福建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關于中國古代文論現代轉換的再思考 朱立元,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大眾文化批判的“癥候解讀”對當代中國文論重建的啟示 姚文放,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世界詩學的構想 王寧,清華大學外語學院教授
8. 逐鹿或天命:漢人眼中的秦亡漢興
摘要:秦亡漢興為中國古代歷史一大變局,逐鹿或天命,是漢代人提出的重要解釋。劉邦建漢,實乃于群雄逐鹿中拔得頭籌所致,他稱帝后亦不否認此點,逐鹿興漢的觀念浸透著戰國以來“天命”墜地與“人”的發現的時代精神。隨著統治秩序問題日益突出,“天命”觀念重新抬頭,司馬遷認識中的矛盾正是兩種思想交替的時代產物。盡管“天命”說受到朝廷重視,但到班彪撰《王命論》之前,“天命在漢”說并無系統論述,當時出現的“天命”論述不少都是在挑戰漢朝統治,如昭帝時眭弘提出的“漢家堯后”說,與世間流行的“霍光黃帝后世”說。班固在解釋秦亡漢興上承襲其父思想,成為中國歷史上刻意論證與維護當下王朝存在合法性、禁錮人們頭腦的史學的始作俑者。
關鍵詞:秦亡漢興 逐鹿 天命 《王命論》
作者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北京 10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