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2期
發布日期:2014-12-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  作者:佚名

1. 國家認同視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設

摘要:通過國家認同視域探究公民道德,旨在尋找和確認公民道德的基本倫理關系,公民道德建設的合理性、合法性及其現實路徑的方法論和價值觀。站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新的歷史起點上,公民道德可以被理解為是一種關于國家與公民關系的價值同構和協同創新的“間性”道德,是一種嵌入于公民身份與公共生活的生成性道德。以國家與公民關系檢視公民道德的基本概念與認知范式,以國家認同的理性認知、情感體驗和美德踐行規范公民道德的建構功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規范作為公民道德生成場域的公民身份和公共生活,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深化公民道德建設研究的基本理論視域和學理焦點。

關鍵詞:國家認同  公民道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李蘭芬,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哲學系、江蘇省新型城鎮化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教授(蘇州  215021)。

 

2. 論道德—形上學的能力之知——基于賴爾與王陽明的探討

摘要:在當代西方哲學理智主義和反理智主義之爭的背景下,考察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和致良知說,可以發現其核心在于道德的能力之知。立足于賴爾能力之知概念之活動/行動、智力和能力三層規定來分析,道德的能力之知既是一種關于道德規范的實施性知識,須以身心一體的躬行實踐來表達,也表現為一種既穩定一貫又活潑靈動的實踐智慧。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論和致良知說與萬物一體的思想相貫通、相交織,在萬物一體的道德的形上學的構架內,道德的能力之知被進一步提升為道德—形上學的能力之知。作為實踐智慧—形上智慧,道德—形上學的能力之知不僅指向人類道德領域,而且指向作為道德共同體的整個宇宙。

關鍵詞:能力之知  知行合一  實踐智慧  道德的形上學

作者郁振華,哲學博士,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上海  200241)。

 

3. 中國社會組織多重特征的機制性分析

摘要:中國社會組織的現實狀況及晚近的理論成果均表明,社會組織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是一組相互關聯但本質上不能互相替代的概念,而兩者間的實際組合關系卻是復雜多樣的。探究兩者之間的關聯機制,是建構或完善關于中國社會組織特征的通則式解釋的必要步驟。通過整合資源依賴理論和制度邏輯視角,可以在組織層次探討影響獨立性與自主性間關系的多重機制,并借助于混合研究設計,使用相關數據對上述機制進行驗證。實證結果顯示:社會組織相對于政府的資源獨立性越高,其自主性越大;社會組織對經典第三部門理念的認同度(結構認同/行動認同)越高,組織自主性越大;組織的行動認同能夠正向調節獨立性與自主性間的關系。進一步的案例研究佐證了上述結果的價值。這表明,其他機制往往可以替代、抵消或者制約資源依附所帶來的影響,在現實情境中組織獨立性與自主性間的關系并無單一定論。?

關鍵詞:中國社會組織  社會機制  資源依賴  政府規制?

作者王詩宗,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杭州  310058);宋程成,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州  310058);許鹿,貴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貴陽  550025)。

 

4. 控費機制與我國公立醫院的運行邏輯

摘要:醫療衛生服務領域中的控費機制不僅是醫療保險領域的核心問題,更是解決公立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關鍵所在。控費機制植根于整個醫療服務供給體系的運行邏輯之中。對我國公立醫院運行流程和控費狀況進行邏輯的和經驗的分析,嘗試構建并借助基于激勵機制的公立醫院運行邏輯的分析框架,考察形成“看病難看病貴”現象的原因,可見公立醫院的改革政策不應僅針對醫院本身進行設計,而應基于公立醫院的運行邏輯,從外、內部同時建構有效的控費機制,以大幅度緩解當前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而衛生主管部門只需委托醫院向社會提供醫療服務。

關鍵詞:公立醫院  醫療改革  控費機制

作者姚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  100836)。

 

5. 從市場扭曲看政府擴張:基于財政的視角

摘要:普遍認為,政府擴張會造成市場扭曲。但是,市場扭曲反過來也會推動政府擴張。原因在于,政府支出對私人資本具有補充和替代兩種作用。就補充關系而言,政府生產性支出進入企業生產函數,增加政府生產性支出會提高私人資本邊際產出;就替代關系而言,政府支出直接用于國有企業補貼,可增加國有企業產出,從增長角度看,能起到替代私人部門生產的作用。政府通過商品稅融資雖然會抑制消費并損害居民福利,但是可通過支出擴張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因此,市場扭曲將推動商品稅、政府生產性支出和對國有企業補貼支出的增長。政府對市場不當干預造成市場扭曲的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對組織效率的追求優先于對經濟效率的追求。這些認識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關于政府擴張的理論解釋,也為中國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市場扭曲  政府規模  財政政策  經濟增長

作者呂冰洋,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

 

6. 論國家治理現代化框架下的 財政基礎理論建設

摘要:中共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做出的全新理論概括,標志著財政基礎理論建設的重大突破:將財政定位于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使其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根本上擺正了財政與財稅體制的位置;作為各個領域改革的交匯點,財稅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點推進成為率先踐行的突破口,從宏觀上理清了財稅體制改革與全面深化改革的關系;立足于現代財政制度與公共財政制度一脈相承的關系以及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的需要,以公共性、非營利性和法治化三大特征,從總體上勾畫了現代財政制度的基本形態。

關鍵詞:財政基礎理論  財稅體制改革  國家治理體系  現代財政制度

作者高培勇,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北京  100836)。

 

7. 中國社會變遷六十年的公民憲法意識

摘要:憲法意識是公民的憲法知識、觀點、理念和思想的總稱。公民憲法意識是推動憲法實施和民主政治、法治發展的精神動力,也是衡量國家法治化程度的標志之一。在社會變遷中,憲法意識構成憲法秩序內在的精神力量,它本身即是推動社會變遷,尤其是重塑社會規范性判斷與價值基礎的“文化軟實力”。同時,穩定、成熟的憲法意識也是確保社會變遷良性運行的基礎。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60年來,中國社會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但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始終成為社會凝聚與和諧的載體與力量,這有賴于民眾的憲法意識。完善憲法實施監督機制,關鍵在于以憲法意識為核心的法治思維能夠真正在國家、政府與社會的層面成為不同群體與公民的基本價值共識。堅持憲法至上理念,以更加理性、務實而開放的心態探究憲法實施的路徑和機制,才能為全面實施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憲法基礎。

關鍵詞:公民  社會變遷  憲法意識  憲法實施

作者韓大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孟凡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8. “新歌行”與中國近現代詩歌

摘要:“新歌行”作為“詩界革命”時期出現的一種重要詩體,對中國近現代詩歌產生了深刻影響。然而,長期以來,學界對此一直缺乏關注,有分量的研究更不多見。“新歌行”既承襲傳統歌行乃至宋詩的某些特點,又突破舊體詩束縛,從“俗語入詩”“以文為詩”兩方面對新詩的生成起到示范與推動作用,并成為近代歌詩的代表和現代歌詩的先導。“新歌行”藉此填補了新派詩與白話新詩之間缺少的中間地帶,構成中國近代詩歌轉型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新歌行”  舊體詩  新詩  歌詩

作者付祥喜,文學博士,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州大學文學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廣州  510006)。

 

9. 五服圖與古代中國的親屬制度

摘要:喪服制度與傳統中國的親屬制度有密切關系,五服圖是理解喪服制度的必備工具。要深入理解中國的親屬制度,就要深入研究喪服圖的制度原理。作者對比元代龔端禮記載的雞籠圖、宗枝圖以及朱子學派的宗枝圖,發現菱形宗枝圖的重心在右上部男性尊長部分,體現的親屬制度是以尊統親、宗枝之間遞減降殺的結構。雞籠圖是對宗族血緣關系的直觀概括,而宗枝圖是對這種血緣關系更抽象的表述,從喪服制度的計算方式中,可以深入思考中國親屬制度的特點。喪服制度對于理解中國傳統社會和法律的基本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喪服制度  宗枝圖  五服圖  親等計算?

作者吳飛,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  100871)。

 

10. 馬王堆帛畫與漢初“道者”的信仰

摘要:漢墓畫像符號系統隱含著以死后生命轉化成仙為核心主題的思想邏輯。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所繪九日,可從道教文獻所傳遞的“九天開則九日俱明于東方”信仰獲證;帛畫與整個墓葬一起表達著被漢初“道者”重構的尸解成仙信仰。“道者”群體是漢初這種跨接神仙方術與黃老道之新信仰體系的構筑者和主張者。馬王堆漢墓證明,由死到仙的生命轉換乃是漢墓的最高宗旨;墓葬作為中間環節在這種轉換過程中被賦予獨特的功能,其物理-文化構件是架設和表達這一過程的話語符號。漢墓接受戰國以來的尸解信仰作為終極意義的實現方式,以黃老道為思想詮釋系統,兩相融合,形成新信仰體系,于是過去至為簡單的“形解銷化之術”被超越,“得道”成為“成仙”的前提,死后生命轉換邏輯在更高的層面得到完善,形成較之戰國燕齊尸解信仰更為豐富完善的思想基礎。作為尸解信仰的墓葬實例,馬王堆漢墓是漢初“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的“道者”群體之神仙信仰的符號化表達。

關鍵詞:馬王堆漢墓  T形帛畫  九天信仰  黃老道  尸解信仰

作者姜生,四川大學文化科技協同創新研發中心教授(成都  610065)。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