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經典與當代”筆談
編者按:任何理論的形成都不能離開其所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境遇。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講,其思想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異常艱難和復雜的歷史過程,它是歷史邏輯與思想邏輯內在統一的結果。因此,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有助于我們在歷史的制高點和時代的制高點上去真切體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和偉大意義,進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術話語體系的建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重要的是在方法論原則的高度上對其加以推進。為此,本刊特邀兩位學者以筆談方式,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經典與當代”展開討論。
馬克思恩格斯經典文本研究的雙重視角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陳先達
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自覺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豐子義
2. 感性的思想譜系與審美現代性的轉換
摘要:歐洲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實現的感性覺醒是西方現代化歷史進程的重要成果,同時使得文學藝術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生活內容。德國古典哲學將感性邏輯化、系統化,構建了人的主體能力、意識活動和精神歷史相統一的理論形態,創造了與以理性為中心的啟蒙現代性相成互補的審美現代性,在豐富人的主體性的同時,也推動了近現代西方文藝發展高潮的到來。馬克思從人的自由和解放出發,以揚棄的立場、批判的精神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傳承德國古典哲學關于感性主體化、精神本質化的觀點,將感性躍升為人的歷史性存在和社會實踐主體,昭示了感性的客觀現實的真正本質,實現了德國古典哲學關于感性的思想譜系轉換,為審美現代性確立了社會存在與歷史運動的內在規定性,為當代文藝活動的內在規定性與社會意義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范式與思想價值。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 審美現代性 感性
作者張政文,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 102488)。
3. 中國哲學研究反思:超越“以西釋中”
摘要: “中國哲學”的概念首先出現于柏應理的《中國哲學家孔子》。近代意義的中國哲學研究,法國最早,德國最為系統和深入,日本最多;德、日均出現了多種多卷本的中國哲學通史著作。“中國哲學”在東亞的出現則是世界歷史形成、東亞近代化的產物;其內涵是傳統的斷裂和對象性態度的形成。對整個世界范圍的中國哲學研究進行反思可以看出,迄今為止的中國哲學研究,實質上只有“以西釋中”一種模式;不同的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有不同的適合度;中國哲學的價值大多也是靠西方哲學來挺立的。這既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也提供了將西方哲學置于中國哲學的視域下加以考察的可能。未來的中國哲學研究應采取詮釋性的建設立場,以期在道德哲學方面對當今研究有所啟發。
關鍵詞:中國哲學學科 以西釋中 對象性態度 中國文化的主體性
作者喬清舉,哲學博士,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天津 300071)。
4. 全球氣候治理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摘要:西方經濟學界對氣候變化的原因、進程和影響提出了兩種不同的理論,并給出了各自的應對方案。其主流經濟理論認為,氣候變化是溫室氣體排放外部性的結果,并提出以市場化和地球工程為主要手段的治理方案。其非正統經濟學者則認為,氣候變化是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方式的系統性結果,主流方案無法根本解決氣候問題。西方非正統經濟學者中的馬克思主義者,將氣候變化歸因于資本積累的擴大,認為新自由主義下市場化的氣候治理,將增加社會經濟和環境的矛盾。在國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的基礎上,重建氣候變化政治經濟學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的全球性決定了其治理需要全球范圍的行動,生成于資本主義體系中的“馬克思式”大眾運動,通過聯合主張可持續發展的資本集團參與現有的全球氣候治理運動,是實現大眾氣候治理的可能途徑。
關鍵詞:氣候變化 氣候治理 馬克思 政治經濟學 大眾運動
作者謝富勝,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北京 100872);程瀚,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生(北京 100872);李安,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經濟系博士生 (Amherst, MA 01003)。
5. 貧富差距擴大的政治效應——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東亞選舉政治變遷研究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衰退,對世界各地區的政治變遷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在北非地區,經濟社會問題演變成為政治秩序危機;在歐美國家,對經濟社會問題的不滿雖未危及政治秩序,卻引發了社會騷亂。在競爭性政黨體制剛剛興起的東亞地區,全球金融危機引發了“經濟衰退—貧富差距擴大—選舉政治公共政策化”的政治經濟關聯反應模式。中國臺灣地區、韓國以及其他東亞經濟體最近5年來的重要選舉運動顯示,雖然歷史遺留問題和高度政治化的議題繼續存在,但經濟增長優先或分配公平優先已普遍成為政黨選舉競爭的核心議題。這種基于公共政策競爭的新型選舉政治在經濟衰退和貧富差距擴大的背景下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空間,正深刻影響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進程。
關鍵詞:貧富差距 公共政策 選舉政治 東亞政治
作者鄭振清,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北京 100084);巫永平,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北京 100084)。
6. 論協商民主在憲法體制與法治中國建設中的作用
摘要:法治中國建設需要在體制框架下系統推進。法治中國所依賴的體制框架,由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所塑造。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系統回應了社會主義的規定性、黨的領導、新中國的民主傳統和法治中國建設的本土資源等核心命題,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資源。在以人民主權為邏輯起點的“執政黨—政權—人民”的憲法體制中,協商民主發揮了功能耦合的作用。人民主權基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而獲得政治正當性,從而將執政黨的意志升華為國家意志;協商民主構成國家決策的實質過程,由此可建構起“執政黨—政協—人大”的內在邏輯鏈條;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則是政治協商的延續。由此,法治中國建設所依賴的體制框架得以清晰展現。
關鍵詞:協商民主 憲法體制 法治中國建設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政協制度
作者馬一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武漢 430073)。
7. 地方法治建設及其評估機制探析
摘要:超越國家整體主義法治觀的分析模式,按照法治發展的階段性和漸進性,可以把法治類型化為國家法治和地方法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地方法治的具體實踐。地方法治現象是法治中國建設的階段性和漸進性的表現形式,具有現實的社會基礎和深刻的法理基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然要求鼓勵并支持地方法治化,通過“先行先試”探索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模式。地方法治化體現在法治的“文本—行動—觀念”三個層面,即在地方實現制度系統的法治化、行動系統的法治化和觀念系統的法治化。地方法治建設的評估機制和評估指標體系也應依此設置。地方法治在建構過程中應當與法治評估同步,要求做好頂層設計,進行地方立法評估,健全地方法治工作績效考核機制,運用法治指數從整體上評估地方法治化水平。在堅持國家法治統一性的前提下,加強地方法治建設,優化地方法治評估機制,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具體行動,也是從整體上實現法治中國最終目標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依法治國 法治中國 地方法治 法治評估 法治指數
作者付子堂,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教授(重慶 401120);張善根,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副教授(重慶 401120)。
8. 竹枝詞的名、實問題與中國風土詩歌演進
摘要:自唐宋而下,古人對竹枝詞的觀念認知,大致呈現一個從采風轉向紀風、從寫情轉向紀事的過程。繼而,隨著清初竹枝、棹歌二體的合流,鄉黨掌故大量入詩,“風土即竹枝”的觀念逐步生成,并出現了泛風土化的發展趨勢,雜詠、雜事詩、地名百詠等地方詩歌體類紛紛向之靠攏。這種表象上的文體聚合,實質上是宋以后地方書寫中的紀行詩、風土詩、景觀詩三大詩歌類型的功能聚合,體現了中國近世文學發展中的地域化、陌生化、庶民化特征。只有動態地厘清包括竹枝詞在內的諸多風土詩歌體類的層次和邊界,它們的發展脈絡才能顯現出來,風土詩歌在文學和文化之間的價值張力方能調和,其學術意義才能得到均衡、多維的展現。
關鍵詞: 竹枝詞 風土詩 地方書寫
作者葉曄,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310028)。
9. 新文學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承續
摘要:中國新文學雖表現出強烈的反傳統氣勢,但并未割裂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血脈聯系;雖倡導西方人文精神,但并未建立起西方文學的審美價值觀。由于漢語思維的文化特性和歷史延續性,新文學不可能背離母體文化而完全“西化”。因此,全面考察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我們必須關注它對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覺繼承,以及它以“傳統”反“傳統”的運作策略,而不是刻意闡釋它與西方現代文學之間的必然關聯。新文學必定是“中國”的新文學,無論外部因素如何干擾或參與,都不能改變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屬性,更不能改變其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這是我們理解新文學現代性的首要前提。
關鍵詞:新文學 傳統文化 批判與承續 現代轉型
作者宋劍華,文學博士,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廣州 510632)。
10. 秦漢帝國擴張的制約因素及突破口
摘要:秦漢華夏帝國的疆域一度大舉擴張。然至西漢中葉已無力推進,被迫收縮。漢代置而又棄的數邊郡,標示了帝國擴張的極限所在。限制擴張的因素主要有三,其中前人忽視的因素是原住人群的政治體形態。規模較小的華夏式高級政治體最易被吞并;散居而無穩定政治體的山地人群最難被統治;兩極之間尚有種種中等規模政治體,可借間接統治納入帝國體系,最后可能變成正式郡縣。南方山地多被平原上的華夏網絡分割包圍在網眼中,政治上破碎分立,只能形成中等規模政治體;山地經濟的不自足性又使其依賴與平原地區華夏網絡的貿易,無法遠離帝國封閉生活。南方山地由此成為華夏帝國長期擴張的突破口。
關鍵詞:華夏帝國 擴張 華夏網絡 南方山地
作者胡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武漢 43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