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討】 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發展趨勢……姜明安(1) 政府信息獲取權及其限制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3條評析……章劍生(10) 信息公開行政訴訟的訴的利益……王貴松(19) 從信息公開到信息保護:公法上信息權保護研究的風向流轉與核心問題……趙 宏(31)
【論文】 律師有效參與死刑復核程序研究……葉 青 王小光(47) 論歐洲人權法院判決對內國刑事訴訟制度的影響與改造……艾 明(60) 美國刑事審判中陪審團適用法律權述評……陳學權(73) 英美法系的物權法定原則……黃瀧一(84) 大同小異抑或貌合神離?中美環境公益訴訟比較研究……鞏 固(105) 《中國評論》中的中國法律及其研究價值……李秀清(126) 納粹統治時期德國法律史學的源流、變遷與影響 ——以價值與方法的“連續性”為視角……高仰光(139) 金融舉報者激勵和反報復保護法律制度研究 ——以美國薩班斯法和多德-弗蘭克法為核心……馬 一(161) 民國憲制設計的龐德方案:安全與自由的衡平……陳范宏(176)
【民法典編纂】 論意定代理權的授予行為……陳華彬(190) |
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發展趨勢
姜明安 北京大學教授
摘 要:中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自運作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綜合考察這一制度運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背景,這一制度的發展在未來雖然同樣會遇到障礙和阻力,但整體而言卻呈現出八項良好的發展態勢:政府信息公開及相關制度的立法將陸續以各種不同方式、不同途徑啟動;政府內在和外在動力將持續促使信息公開常態化;政府信息公開的司法保障將更加有力、有效;公民申請和獲取政府信息將更方便、更理性;政府信息公開的價值和功能將更多元化;政府信息公開和例外的界限將更明晰;政府信息公開將推進執政黨黨務信息公開;政府信息公開將更加注重政務公開,更加注重公開的精細化及公開實效。
關鍵詞:政府信息公開 司法保障 政務公開 黨務公開
政府信息獲取權及其限制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3條評析
章劍生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13條具有補充政府信息主動公開不足和預防行政相對人獲取權濫用之旨意。對作為具有實體性權利的政府信息獲取權限制,體現在“自身”、“生產、生活和科研等”和“特殊需要”三個方面。行政相對人要實現政府信息獲取權,就必須借助于作為程序性權利的申請權。一個合法的申請權必須符合“申請人”、“意思表示”和“到達行政機關”三個要件。基于中國當下現狀,保留對政府信息獲取權的限制是必要的,但將來在條件合適時仍應當取消。
關鍵詞:政府信息公開 申請權 獲取權 濫用申請權
信息公開行政訴訟的訴的利益
王貴松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公法上的知情權源自公民的參政權與監督權,已成為個人的實定法權利。維護這種權利的行政訴訟自然屬于主觀訴訟的一種;而知情權又是服務于參政議政、監督政府依法行政的公共利益,信息公開行政訴訟也就具有了客觀訴訟的面向。私人申請政府信息公開,就是在行使自己受行政法規范保護的知情權;同時因知情權屬于任何公民,且服務于不特定主體的利益,故而起訴人不必有特別的個人利益,只要提出了公開申請,就與信息公開行政決定建立起“利害關系”,即可具有提起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至于對政府信息是否有特殊需要,僅在原告增值使用政府信息時才應加以證明。即便起訴人在行政程序中擁有閱覽卷宗權,也不影響其基于知情權提起行政訴訟。知情權是一種實體性權利,理應受到正當程序的保障。具備實體和程序中的一項,就足以具有信息公開行政訴訟的訴的利益。基于此,對于信息公開的行政訴訟,原則上不應作出濫用訴權的判斷。
關鍵詞:信息公開 知情權 原告資格 訴的利益 客觀訴訟
從信息公開到信息保護:公法上信息權保護研究的風向流轉與核心問題
趙宏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公民完整的信息權不僅應包含個人不受阻隔地從政府獲取公共信息的權利,同樣應囊括公民可自我決定在多大范圍內對外公開生活事實,尤其是向政府披露個人信息的權利。但我國既往在信息權保障領域的公法研究卻主要聚焦于信息公開,而鮮少涉及信息保護。這也導致本應并行發展的信息公開與信息保護在我國呈現明顯的“跛足”態勢。監控國家的風險已提示我們強化個人信息公法保護的必要,而針對信息權保護的公法研究也應實現從信息公開到信息保護的風向流轉。個人信息公法保護的核心問題在于其基礎理論的建構,而在這一問題上,德國法中的“信息自決權”理論提供給我們有益啟發。這一理論有效克服了美國法上“憲法隱私權”概念的偏狹和弊端,也因此更宜成為我們系統建構公法上個人信息保護的理論核心和思考基礎。
關鍵詞:個人信息的公法保護 監控國家 憲法隱私權 信息自決權
律師有效參與死刑復核程序研究
葉青 華東政法大學訴訟法研究中心教授,法學博士
王小光 華東政法大學訴訟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摘 要:死刑核準權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以來,律師在該程序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律師通過提交新的事實和證據、提交法律意見、向最高人民檢察院申訴等方式,積極介入死刑復核程序,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但是律師在死刑復核程序中也面臨著參與不足、辯護權保障不到位、提交意見得不到有效回應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造死刑復核程序的構造,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充分保障律師的各項辯護權。
關鍵詞:死刑復核 律師參與 法律意見 說理 法律援助
論歐洲人權法院判決對內國刑事訴訟制度的影響與改造
艾明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憑借個人申訴機制、裁判具有拘束效力、簽約國負有遵循和轉化義務、擁有自主性解釋權力這四大法寶,歐洲人權法院判決對內國刑事訴訟制度產生了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為對微觀層面的概念、規則,中觀層面的訴訟原則及具體制度的改造,還包括對內國刑事訴訟法典的再造。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應當借鑒歐洲人權法院判決對內國刑事訴訟制度影響與改造的經驗,選擇立法模式和司法判例模式相結合的“雙輪驅動”模式。
關鍵詞:歐洲人權法院 判決 刑事訴訟制度 影響
美國刑事審判中陪審團適用法律權述評
陳學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美國刑事審判陪審團均享有一定的適用法律權。在當代美國刑事審判中,陪審團適用法律的權力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法官指示下享有有限的定罪權,二是死刑判處權,三是宣告法律無效權。因此,認為陪審團只負責認定事實、沒有適用法律權,顯然是對美國刑事審判陪審團制度的誤解。美國刑事陪審團享有的法律適用權對于當前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美國刑事審判 陪審團 適用法律權
英美法系的物權法定原則
黃瀧一 中山大學法學院副研究員,法學博士
摘 要:英美法系財產法與大陸法系物權法在價值取向和具體財產權(物權)的功能上存在相似性與對應性。英美法系各國的學說和法律雖然沒有明確將物權法定原則作為財產法的基本原則,但在司法實踐中,法官仍然默默遵循著這一原則,即財產權利的類型和內容只能由判例法和制定法決定,當事人創設新型財產權利或對既有財產權利的內容進行變更的約定只能約束合同當事方,不具有對抗不特定多數人的效力。法官對物權法定原則的遵循主要是基于保護交易安全和保障財產可轉讓性兩個理由。物權法定原則在英美法系的存在足以說明該原則具有超越外在概念體系的實質合理性。但是,在登記制度完善后,英美法系的物權法定原則也呈現出松動的趨勢。目前,英美法系的財產法學者基本上承認物權法定原則的存在,認為該原則具有合理性。英美法系存在物權法定原則的結論也說明信托制度與物權法定原則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關鍵詞:物權法定原則 英美法系 信托
大同小異抑或貌合神離?中美環境公益訴訟比較研究
鞏固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美國公民訴訟原告范圍寬泛而起訴資格嚴苛,只能在有特別立法的具體領域、針對法定違法行為、在違法狀態存續時提起,受“通知”、“勤勉起訴”等訴前程序制約,以禁令為主要救濟手段,鼓勵機構或部門干預以更充分地保護國家利益,訴訟費用可雙向轉移,同時救濟原告私益與國家利益。我國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在這些方面與美國有很大的不同,其根源在于理論基礎的差異。從理論層面來看,美國制度具有“公法私法化”色彩,而我國具有“私法公法化”特征。盡管我國制度看起來比美國更為寬泛,但實效不佳,存在諸多疑難。環境公益訴訟內在地兼具公、私不同屬性,須妥善處理諸多問題,其良好實施有賴于法律層面的細密規則,我國在此方面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環境公益訴訟 公民訴訟 比較研究 中美
《中國評論》中的中國法律及其研究價值
李秀清 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中國評論》(The China Review: 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1872-1901)是19世紀末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主導性媒介,所刊有關中國法律和習俗的文章多,內容豐富,包括摘譯《大清律例》、《洗冤錄》和《刑案匯覽》,專文論述中國古代法律傳統及《大清會典》,評述中國法律的實施,介紹中國的官制、刑法、監獄、婚姻、繼承、收養、商事等。與《中國叢報》相比,《中國評論》關注中國法律的范圍、側重點和論述方法均有明顯變化。對于中國法律典籍西譯史的深入研究、19世紀西方人中國法律觀變遷史的總結等比較法律史的諸多論題,《中國評論》都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中國評論》 《中國叢報》 19世紀 比較法律史
納粹統治時期德國法律史學的源流、變遷與影響
——以價值與方法的“連續性”為視角
高仰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納粹時期的德國法學經歷了一個全面而系統的“歷史化”改造過程,即所謂的“法律更新”運動,其基本特征是以政治想象之中的日耳曼-德意志傳統取代位于法律現實幕后的羅馬法傳統。法律史學在這一改造的過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掌握學術話語權的法律史學者有組織地參與到價值再評判與方法論重構的過程當中,形成了一套針對實證主義法學的具有強烈批判性的理論,并對所有部門法產生了輻射性的影響。這些理論與納粹的政治話語相裹挾,在戰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為學者所諱言,但無可否認的是,其中蘊涵的批判性并未湮滅,而是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于當代德國以及歐盟的政治思維與法律實踐之中。
關鍵詞:納粹 法律史學 歷史化 連續性 主觀權利
金融舉報者激勵和反報復保護法律制度研究
——以美國薩班斯法和多德-弗蘭克法為核心
馬一 山東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摘 要:金融違法違規行為由于其固有的復雜性和隱蔽性,對其的有效發現一直都是世界性難題。美國學界研究表明金融舉報在發現公司違法違規行為中的作用居于首位,監管機構自己主動發現的作用居于末位,甚至低于審計師和媒體。美國從薩班斯法到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及消費者保護法,一直圍繞著金融舉報者獎勵和反報復保護兩大制度進行不斷的構建和升級完善。我國金融舉報者制度的規定聊勝于無,激勵和反報復保護核心制度的缺位乏力注定了該制度淪為一紙空殼,由此帶來的金融違法違規發現機制的孱弱和執法力度的疲軟也放縱了我國各種金融亂象叢生,在此時代背景下建構并全面提升我國的金融舉報者激勵和反報復制度迫在眉睫。
關鍵詞:金融舉報者 激勵和反報復保護 薩班斯法 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法
民國憲制設計的龐德方案:安全與自由的衡平
陳范宏 暨南大學知識產權研究院講師,法學博士
摘 要:近代中國政潮洶涌,立憲頻仍,實驗了歐美成功憲制的諸多范例,然未嘗勝績 。國民政府根據孫中山博稽中外的五權憲法理論,紹承清季以來的立憲之路。美國法儒龐德此時應邀來華,試圖以憲法文本的解釋與適用取代政治道德、政治權勢之變來實現憲法的制度化。其將三民主義解讀為國族統一、私權保障與服務國家。服務國家對應孫文之萬能政府;而私權保障則暗合孫文所謂“聽人民的話”。龐德借助這一契合重構民國憲制,從而導向其以盎格魯美國憲政民主模式為底本,因應服務國家中社會安全與個體自由衡平之需要的司法中心模式。具體而言之,即強勢且獨立的司法權、弱勢立法權、必要而節制的行政擴權這一服務國家理念下維持文明生活方式不易的憲制方案。
關鍵詞:龐德 司法中心 三民主義 司法審查 服務國家
論意定代理權的授予行為
陳華彬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代理權系整個代理關系的基礎,而代理人所享有的代理權,其發生原因則因法定代理與意定代理而有差異。法定代理系依法律的規定而發生,意定代理則系透過本人(被代理人)的授權行為而取得。基于本人(被代理人)的意思授予代理權的意定代理,主要是依委托、雇用、承攬、承包及合伙等基礎關系授予代理權。意定代理權授予行為的性質、方式、范圍、內容、認定、瑕疵及其效力,我國現行立法未予明確或雖有關涉但未盡清晰,應依當代比較代理法的共通法理與實證經驗而予厘清、厘定及釋明。對意定代理權授予行為的無因性(抽象性)于法制史上的肇源與演進的分析,尤其是對有因說與無因說的優缺點的嚴謹、細致的考量表明,對于意定代理權的授予與其所由授予的基礎關系于效力上的關聯,我國應采獨立性、無因性(抽象性)。意定代理權授予行為的無因性(抽象性)肇源于德國民法,我國不認可德國私法中統一的無因性制度系統,而僅認可其中的代理權授予行為的無因性及商法中票據行為的無因性,是適宜的、妥洽的。
關鍵詞:意定代理權 授權行為 授權行為的性質 無因性(抽象性) 德國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