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比較法研究》2016年第4期
發布日期:2016-07-28  來源:比較法研究


論文

再論人格權的民法表達……鄒海林(1)

股份投票權與收益權的分離及其法律規制……李安安(18)

法律社會學語境下新三板市場投資者準入限制制度的社會利益目標分析

……徐冬根(36)

著作權集體管理中的集中許可強制規則……熊 琦(46)

英美刑法中的“危害原則”研究

——兼與“社會危害性”比較……姜 敏(60)

訴訟實施權配置的模式構建……黃忠順(75)

犯罪偵查中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信息披露義務

——以比例原則為指導……裴 煒(92)

英國被告人認罪制度研究……鄭 曦(105)

1495年“帝國改革”與神圣羅馬帝國和平秩序建構之制度困境的反思

……王銀宏(119)

我國憲法言論自由條款類似于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嗎?……馬得華(131)

國際投資仲裁中既判力原則的適用標準

——從形式主義走向實質主義……傅攀峰(146)

 

民法典編纂

論“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法律行為……朱廣新(162)

論法國民法典的演變與發展……耿 林(179)

 

法學譯介

論過錯侵權責任的一般原則

……[法]熱娜維耶芙·威內(Geneviève   Viney)/羅瑤 譯(192)

 

 

再論人格權的民法表達

鄒海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法學博士

摘 要:人格權概念的不確定性,對人格權的民法表達有重大影響。在民法典上,人格權的民法表達未呈規范體系化而是碎片化,這是科學表達內容和范圍不確定的人格權之最有效方法。人格權的民法表達目的不是為了建構規范體系,也不是實現人格權的民事權利化,僅在于將自然人的固有人格利益納入“民事權益”范圍而受到民法的保護。人格權的民法表達應當體現人格權的固有性、專屬性以及排除妨礙性特征。不具有專屬性特征的姓名權和肖像權,以及不具有固有性特征的法人人格權,雖為民事權利但非人格權。人格利益的商業化利用與人格權無關,人格權的民法表達不應介入與自然人的人格利益有關的所有問題。

關鍵詞:人格權 民法表達 人格利益 民事權利

 

 

股份投票權與收益權的分離及其法律規制

李安安 武漢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摘 要:在金融創新的沖擊之下,禁止股份投票權與收益權分離的默示性規則被打破,分離的主要表現是空洞投票與隱性(變異)所有權,由此導致作為公司治理核心機制的股東投票制度失靈。股份投票權與收益權的分離,其實施主體以市場驅動型的機構投資者為主,在行為外觀上表現為合同行為與技術操作行為的聯結,在責任機制方面受到合同責任與侵權責任的雙重制約。股份投票權與收益權的法律規制,需要引入合作規制的理念,將合約規制與公權規制進行合理搭配,通過對機構投資者的股東投票資格限制或剝奪條款、不當利益追回條款、信義義務條款的制度安排以及“實質主義”信息披露準則的確立,維護資本市場的法治秩序,實現金融創新與公司治理的競爭性平衡。

關鍵詞:金融創新 投票權與收益權分離 空洞投票 隱性/變異所有權

 

 

法律社會學語境下新三板市場投資者準入限制制度的社會利益目標分析

徐冬根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我國新三板市場所實施的投資者準入限制制度,從法律社會學視角檢視,是資本市場的一項特殊制度安排,其目的不是要限制投資者的入市權利,而是在于保護投資者免受重大損失。這種以利益為法律價值、以目的為導向的法律規范,在我國新三板市場監管中的運用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使得我國新三板市場監管法律規范的制訂和實施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提高市場效率,更好地保護投資者,實現法律的實質正義和社會正義,體現社會利益目標。

關鍵詞:新三板市場 投資者準入 社會利益

 

 

著作權集體管理中的集中許可強制規則

熊琦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研究中心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集中許可強制規則的意義,旨在抑制集體管理組織因權利集中獲得的市場支配力,以避免權利人或使用者遭遇集體管理組織的歧視。但隨著網絡時代著作權商業模式的變革,現行強制規則已成為阻礙版權產業發展的制度瓶頸。調整強制規則,允許權利人在集體管理組織之外獨立實施許可,不但能為解決集中許可版稅標準爭議提供參照,而且能促進不同許可主體和許可機制的良性競爭。我國有必要重新設定集中許可強制規則的立法目標,使其回歸限制集體管理組織市場支配力的價值預設,同時在制度設計上放寬權利人自治,補充對使用者的保護,使強制規則適應網絡商業模式。

關鍵詞:著作權集體管理 集中許可 強制規則 版稅標準

 

 

英美刑法中的“危害原則”研究

——兼與“社會危害性”比較

姜敏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危害原則是英美刑法的核心原則,其以對他人利益造成危害為國家刑罰權劃定邊界。危害原則的旨意在于保護公民自由,從而保證公民享有尋求發展和追求幸福的自主權。危害原則亦蘊含著公民在選擇行為實現自我權益時不得危害他人利益。因此,危害原則既是國家刑法強制干預的道德標準,亦是公民個人行為選擇的道德標準。與中國刑法的社會危害性相較,二者表面上有相似之處,但在內涵、價值和終極訴求上存有顯著差異。中國刑法在走向法治化的道路上,應借鑒英美刑法危害原則體現的法治精神,尊重公民尋求幸福的正當自主權,從而淡化重秩序的濃烈工具主義色彩。

關鍵詞:危害原則 社會危害性 自由 公民自主權

 

 

訴訟實施權配置的模式構建

黃忠順 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法學博士

摘 要:傳統當事人適格理論僅對誰有權提出或者抗辯訴訟請求問題進行靜態研究,沒有同時解決重復賦權引起的訴訟實施權競合問題。而訴訟實施權配置理論不僅從動態的角度重新歸納和拓展賦權模式,還對賦權模式引發的復數訴訟實施權競合問題的解決進行模式構建。訴訟實施權的賦權模式可以區分為實體法定賦權、實體意定賦權、程序法定賦權、程序意定賦權等四種基本模式。固有訴訟實施權與新設訴訟實施權之間的關系協調模式可以區分為替代性訴訟實施權配置模式與共享性訴訟實施權配置模式,而復數新設訴訟實施權的關系協調模式可以分為排他性訴訟實施權配置模式和復合性訴訟實施權配置模式。

關鍵詞:訴訟實施權 當事人適格 法定訴訟擔當 意定訴訟擔當 訴訟信托

 

 

犯罪偵查中網絡服務提供商的信息披露義務

——以比例原則為指導

裴煒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互聯網與云計算的發展使網絡服務提供商掌握了大量客戶個人信息,這些信息通常在網絡犯罪偵查過程中成為證據或重大線索。要在保障個人隱私與促進網絡犯罪偵查之間尋求平衡,立法在設置偵查過程中網絡服務提供商信息披露義務時需要借助比例原則,對偵查手段的必要性、合目的性及對隱私權的侵害最小化進行審查。通過參考《網絡犯罪公約》成員國近年來的立法與司法實踐,可以看出比例原則的運用體現在實體和程序兩個層面,實體上需要以隱私權受侵害程度為標準,對信息披露義務涉及的數據進行分類;程序上則需要以數據分類為基礎,在數據存留和披露兩個層面對個人權益設置相應的程序性保障。

關鍵詞:犯罪偵查 比例原則 網絡服務提供商 信息存留 信息披露

 

 

英國被告人認罪制度研究

鄭曦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根據英國法律的規定,被告人認罪可以對刑事案件的程序和量刑產生重要的影響。一旦其自愿認罪即無需審判而直接進入量刑階段,且被告人享受法定的“量刑折扣”優惠。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在不同階段認罪將獲得不同的量刑折扣,越早認罪則折扣幅度越高。這樣的制度使得刑事訴訟中大多數被告人選擇認罪,大大減輕了法院的案件審理負擔,確保對抗制訴訟能夠順利運轉。英國的被告人認罪制度可以為我國刑事司法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構建提供借鑒。

關鍵詞:英國 被告人 認罪答辯 量刑折扣

 

 

1495年“帝國改革”與神圣羅馬帝國和平秩序建構之制度困境的反思

王銀宏 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講師,法學博士

摘 要:為重構帝國的權力秩序,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不得不與帝國階層妥協,通過在全帝國范圍內執行《永久和平條例》、征收“公共芬尼”稅、設立帝國最高法院等改革措施來維持帝國內部的和平與秩序。但是,由于神圣羅馬帝國本身自始即存在的諸多制度性缺陷,1495年的帝國改革并未取得較多的預想成果。盡管如此,1495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所確立的“帝國改革”初步建構起維護帝國和平與秩序的制度化機制,皇帝與邦國諸侯逐漸在改革所確立的制度框架內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紛爭,為其后帝國和平與秩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1495年沃爾姆斯帝國議會 帝國改革 和平秩序 司法國家

 

 

我國憲法言論自由條款類似于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嗎?

馬得華 山東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

摘 要:言論自由的法律保護離不開憲法視角,解釋憲法需要考慮文本、結構和歷史。我國憲法言論自由條款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既相像又有所不同。美國憲法文本沒有規定言論自由應承擔的憲法義務,但由最高法院劃定言論自由的界限;我國憲法文本規定了言論自由及其界限。美國采用“不得立法”模式,禁止立法剝奪,法院可直接援引憲法;我國采用“經由立法”模式,先將憲法言論自由具體化為法律,然后法院援引法律。美國憲法屬于“差別保護”,公共言論的保護優于私人言論;我國憲法承認這一區分,但具體化為法律后消除了這一區分。中美兩國憲法均承認人民主權,這為我國言論自由條款的重新解釋提供了可能。民法和刑法有關言論的規定應予以重新解釋。

關鍵詞:言論自由 第一修正案 誹謗罪 名譽權 公眾人物

 

 

國際投資仲裁中既判力原則的適用標準

——從形式主義走向實質主義

傅攀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員,法學博士

摘 要:國際投資仲裁因裁決不一致現象頻繁而飽受批評,而在特定情形下,適用既判力原則是一條確保前后裁決一致的有效途徑。在既判力原則的適用標準上,傳統的三重因素一致標準乃為兩大法系所公認。然而,倘若投資仲裁庭對這一標準作機械解釋,既判力原則將面臨無法得到適用的僵局,進而無法避免后訴仲裁庭對前訴仲裁庭已裁斷的同一請求或同一爭點作重復裁斷。通過對當事人、訴因以及請求這三重因素中的每一重因素作實質分析,適當軟化三重因素一致性的要求,可避免諸多不合理的實踐推論,從而達到平衡正當程序考量與滿足既判力原則適用的雙重目的。

關鍵詞:投資仲裁 既判力原則 適用標準 三重因素一致

 

 

論“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法律行為

朱廣新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編審,法學博士

摘 要:“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法律行為是《民法通則》與《合同法》關于法律行為制度的一種獨特規定。由于法律用語較為模糊、概括,我國民法學說與判決在理解該規定上意見至今相當混亂。一些民事裁決有時將其與惡意串通行為、違反強制性規定的法律行為混淆在一起。總的看來,近年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于以規避行為理論來理解該規定,而法院判決以虛偽行為理論對之加以理解者居多。由立法形成史看,該規定是深受前蘇聯民法上“偽裝的法律行為”概念影響的結果。而偽裝的法律行為則是對德國民法上虛偽行為制度予以拆分改造的產物。我國民法總則立法應響應科學立法的要求,擯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規定,對虛偽意思表示作出明確規定。為防止法律適用的混亂,不應把惡意串通行為規定為一種獨立的無效民事法律行為。

關鍵詞:法律行為 虛偽表示 規避行為

 

 

論法國民法典的演變與發展

耿林 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摘 要:任何法典的制定都必須面對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法國民法典的演變與發展經驗告訴人們,成文化法典的穩定性,與因應時代步伐的法解釋理論的發展密不可分,也需要由司法判例伴隨左右。同時,成文化法典也必然離不開法律的修改活動,且法典的存續時間越長,修改的幅度也越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正在制定自己的民法典,法國民法典的演變與發展之路,對我國民法典的制定以及未來民法典的發展將會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民法典要立足于確定的法律基本思想、合理的法典框架與結構以及堅實的民法基本理論,此外,也要避免法律規則過于瑣碎。只有這樣,才既能充分照顧到民法典的穩定性,又能為未來法律發展留下足夠空間。

關鍵詞:法國民法典 法學方法論 司法判例 法律修訂 法國擔保法

 

 

論過錯侵權責任的一般原則

[法]熱娜維耶芙·威內(Geneviève Viney)/羅瑤 譯

摘 要: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確立的過錯侵權責任的一般原則,其主要的優點是能夠迅速地適應社會發展,及時規范隨著工業發展出現的各種新型損害,同時有助于推動現行法的發展,為某些權利的創設提供途徑,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護個人權利。然而,這一過錯侵權責任一般原則也存在兩方面的缺點:一方面,沒有給法官提供任何有效的法律技術工具以限制民事責任的適用;另一方面,一般原則還導致在區別過錯侵權責任和特殊侵權責任時,出現了一些敏感問題。

關鍵詞:過錯侵權責任 一般原則 優點 缺點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