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對國王的兩次大審判——英國查理一世案與法國路易十六案的比較 史彤彪
正文:英國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對兩國乃至西方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影響。作為革命過程的一部分,兩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國王都遭到審判,后人經常把克倫威爾處死查理一世與羅伯斯比爾處死路易十六相提并論。對這兩次大審判進行比較思考,有助于人們認識英法兩國革命時期的法制實踐以及革命與法制的關系……
休謨的正義理論 夏紀森
正文:休謨的正義論與近代道德哲學的淵源按照羅爾斯的理解,近代道德哲學(從1600年到1800年)的性質決定于三個重要的歷史發展。首先,"在16世紀存在著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運動在塑造現代世界方面居于基礎地位。它打破了中世紀宗教的統一,導致了宗教多元論,導致了后來幾個世紀的所有后果。這反過來又滋長了其他領域的多元論"。其次,"存在著具有中央行政的現代國家的發展"。最后,"存在著開始與17世紀的現代科學的發展……
《法哲學沉思錄》介評 朱明哲
正文:舒國瀅教授過去從法學方法論的角度論述司法定向的法理學,雖然讓人信服法律規范在法律理論視角下的優先性,卻無法證明法律規范規制行為的領域可以取代其他規范規制行為的領域作為衡量行為理由強弱的惟一阻卻性領域。舒國瀅教授在其新作《法哲學沉思錄》中彌補了這一缺憾……
比較法視野中的中國臺灣法律倫理學 寧潔、胡旭晟
正文:中國大陸的法倫理學從概念的提出、基礎理論的探索,直至學科框架的型構,幾乎都是由大陸學者在自己的文化土壤中醞釀生成,這改變了以往新興學科從國外引介、照搬、炒剩飯、少有自我建樹的被動局面,讓我們充滿欣喜和期待。然而,在獨立研究的同時,學界似乎長期忽略了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相關領域的引介和研究,使大陸的法倫理學缺乏可供參照的范本。中國臺灣法律倫理學在美國法律倫理的影響下產生,在本土政治事件的推動下取得實質進展,其強烈的實踐特征、從法律人角色展開的視角,都與大陸所構建的從學理角度、以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理論思考為統帥的法倫理學截然不同。對臺灣法律倫理學的介紹和研究,將為我們提供另一種樣態的法倫理學范本,促進對大陸法倫理學的重新思考……
法律殖民與文明秩序的轉換——以十九世紀中期澳門法律文化的變遷為例 周 偉
正文:對于19世紀澳門政治法律問題的既有研究仍然以宏大主題為主,尤其集中于一般性的主權——治權轉換問題的討論,而對這一轉換帶來的殖民管治的法制構造少有探討。這些研究也多受"傳統——現代"、"法治——人治"二元分析框架的影響,討論空間并沒有充分敞開。筆者試圖從秩序類型的轉換切入,分析這一時期殖民管治的策略及其法制構造,并借此管窺非西方區域法律文明秩序興起的歷史脈絡及其理論意涵……
法國行政法官對規范性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 讓-馬克·索維、張莉
正文:按照對行政、司法機關分離的理解,法國的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由行政法官完成。這是司法法院、行政法院雙軌制的結果。法院雙軌制是法國法律制度的基石,這與中國的法院體制截然不同。在中國,存在單一的法院體系,在每一個法院內部設立不同的審判庭,分別承擔著不同性質的司法審判職能……
境外稅務透明主體的處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一個問題及其解決 崔 威
正文:在海外投資持續增長的形勢下,熟練駕馭外國稅制是海外運營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已逐漸在中國企業之間形成共識。長期以來,稅務主管部門也認識到,為居民海外投資所產生的中國納稅義務提供清晰和確定的指引是政府的一項基本職責。一年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先后發布的《關于企業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125號)、《關于進一步做好"走出去"企業稅收服務與管理工作的意見》……
保險人締約信息義務的邊界——以重要性標準之建立為中心 于海純
正文:保險合同是高度附合性與技術性合同。附合性理念下的保險合同,依循"接受抑或走人"(take it or leave it)的規則,一般投保人無對合同內容增、刪、變、減之余地;技術性理念下的保險合同,體現為保險條款術語的晦澀難懂與冗長繁雜,非經專家明釋普通人幾難以明了何所云……
日本犯罪者矯正處遇的考察分析與啟示 張志泉
正文:日本是法治國家,公民人權能夠得到切實的保障,在犯罪者處遇領域也不例外。日本的犯罪者處遇分為司法處遇、矯正處遇和保護處遇,以教育保護與社會復歸為理念,注重犯罪者的人權保障和社會的廣泛參與,逐漸向輕緩、社會化方向發展……
辯訴交易:對抗制的“特洛伊木馬”? 魏曉娜
正文:近年來,人們驚訝地發現:辯訴交易,這一具有強烈"美國"符號的制度,不知從何時起,已經"暗度陳倉",悄然在歐洲大陸和一些拉美國家開枝散葉。〔1〕這一"意外事件"引起了比較法學家們濃厚的興趣,原因很簡單:辯訴交易在歐洲大陸算是一塊"飛來石",其獨特的孕育環境在歐洲大陸傳統中并不存在。不明白英美對抗制所造就的獨特環境,也就無法理解歐洲大陸引入辯訴交易所面臨……
磨坊主阿諾德案考論 袁治杰
正文:著名的磨坊案在德國法律發展史上具有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國,由于傳說中的磨坊案謬傳極多,故極有必要作出澄清并全面予以研究。對本案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更細致地理解德國法律發展過程,尤其是理解該案對于德國《普魯士普通邦法》的誕生,及其對于確立司法獨立所具有的重大意義,并有助于我們理解權力判決和司法獨立所具有的復雜關系,同時有益于我們更深入理解司法獨立的命題以及信訪等問題……
非洲國家刑事司法協助立法若干問題探析——兼議對我國刑事司法協助立法的啟示 黃風、王君祥
正文:近十幾年尤其是最近7年來,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刑事司法合作關系有了明顯的發展,分別與埃及(1994)、突尼斯(1999)、南非(2003)、納米比亞(2006)、阿爾及利亞(2006)等國簽署了雙邊刑事司法協助條約;與突尼斯(2001)、南非(2001)、萊索托(2003)、納米比亞(2005)、安哥拉(2006)和阿爾及利亞(2006)等國簽署了雙邊引渡條約,并且與喀麥隆等國開展了判刑人移管個案合作。〔1〕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非洲國家的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立法,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立法技術上,已經達到較高水準。研究這些國家刑事司法協助立法的狀況和經驗,既可以使我國刑事司法協助法的起草工作獲得有益的啟示和借鑒,又能夠為我國與非洲國家更好地開展刑事司法協助提供具體的依據和參考……
國際環境法實施機制探析 林燦鈴
正文:法律規則的實施是指使之產生效果。這就意味著受這些規則調整的人遵守規則,確保規則的落實。國際環境法的實施指的是國際環境法主體行使國際環境法規范所賦予的權利并承擔義務,其目的是實現國際環境法的法律規范。但是,在國際環境法龐大的法律體系中,許多規定通常是一般性原則而缺少具體的實施規則,這難免使國際環境法抽象化而難于實施。此外,世界各國由于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和社會等方面的原因……
合作抑或批評——淺析國家人權機構如何處理與本國政府、聯合國條約機構之間的關系 張 偉
正文:“國家人權機構”一詞是指"由某一政府按照憲法、法律或行政命令建立的機構,其職責是從促進和保護人權的角度而予以特別規定"的機構。〔1〕聯合國為推動此類機構的出現作出了決定性的貢獻。1993年聯合國大會通過《關于國家機構的地位的原則》("巴黎原則"),為各成員國設立國家人權機構提供了國際標準。自此開始,在聯合國的大力倡導下,世界五大洲涌現出了一批依據"巴黎原則"設立的國家人權機構。〔2〕其中,美洲國家建立的較早,集中于90年代初期,非洲和歐洲國家集中出現在90年代中期,亞太地區則發展于90年代后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