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環境法典的體系定位與規范結構——基于憲法與環境法立法交互邏輯的證成
張忠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生態文明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 要 在依憲治國的要求下,根據憲法調控是環境法典編纂的首要要求。在憲法和部門法交互影響的背景下,憲法與環境法的立法交互邏輯內含對環境法法典化的規范要求,環境法典對憲法環境保護與治理功能的整體承載,決定了環境法典作為環境憲法實施法的體系定位。在方法論上,環境法典編纂既要在環境憲法秩序中尋找概念體系、規范體系與價值體系的內在限定,形成邏輯自洽、邊界清晰的主體結構,又要對憲法規范在環境法典中的規范屬性、保護義務與表達構造進行正確轉介,明確憲法規范納入環境法典的合理形式。為充分實現環境法典交互憲法的制度性效益,環境法典應當圍繞環境憲法規范展開教義學分析,對總則編、污染控制編、自然生態保護編、綠色低碳發展編、生態環境責任編的邏輯主線和規范內容進行制度性展開,保障環境法典的合憲性與實踐性。
關鍵詞 環境法典 立法交互邏輯 環境憲法 體系定位 規范結構
環境法典編纂中的生態環境政黨法治問題探析
陳海嵩(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 要 生態環境政黨法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新型規范形態,在生態環境治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程及環境法治實踐,生態環境保護黨的規范已經對多項國家及社會事務進行調整,并在環境司法裁判中得到適用或援引,應當將其納入環境法典。將生態環境保護黨的規范納入環境法典須遵循“國法抽象確認、黨規具體細化”的復合模式,并在規范上定位于“特殊法律淵源”。在具體規定上,環境法典編纂應在“一般規定”“公權力主體”“私主體權利義務”部分增加引致條款,并設立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專門條款。
關鍵詞 環境法典編纂 政黨法治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黨的領導
數字經濟時代平臺治理的困境及其法治化出路
蔣 慧(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民族大學民族法與區域治理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摘 要 近年來,我國平臺治理面臨的困境表現在平臺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治理內容偏頗、平臺主體治理角色與權利義務模糊不清以及平臺信息行為治理監管乏力。是由平臺自我治理還是由外部介入治理成為平臺治理的元問題。在法治語境下討論平臺有序發展,既要尊重平臺自治權利,也要規范引導平臺“私權力”合規。從治理形態看,平臺的超級權力已經有突破私權范圍向公權擴張的傾向,并且傳統監管體制具有規制手段的局限性,平臺自我治理需要恰當的外部公權力介入治理以緩解“自利”與“公益”的沖突。破解平臺治理困境應當秉持“動態回應”的治理思路,可以從空間治理、主體治理與行為治理3個維度強化政府與平臺良性互動機制,合理配置平臺生態中各類主體的權利義務,建立完善的平臺規則運行體系,最終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平臺企業為核心、社會公眾、行業組織、用戶等為代表的多元互動的協同治理格局。
關鍵詞 數字經濟 平臺治理 平臺社會責任 協同治理
超級平臺企業濫用市場力量行為的法律規制——一種專門性規制的路徑
郭傳凱(山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
摘 要 超級平臺企業的扼殺性并購、平臺封禁等濫用市場力量行為已成為數字競爭秩序的主要危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及相關配套規定的視閾下,前述行為只能通過經營者集中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制度進行規制。而相關市場思維下的經營者集中制度難以應對扼殺性并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制度亦存在適用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修訂只能有限回應前述行為,因此建構專門性規制路徑成為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該制度以基礎設施理論、互聯互通理論與平臺中立理論為理論基礎。執法機構在遵循包容審慎原則、比例原則、實質分析原則與保障創新原則的前提下,通過專門的義務性規定對超級平臺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約束。
關鍵詞 商業生態系統 超級平臺企業 濫用市場力量行為 專門性規制
論數字經濟協定的造法“再平衡”走向及中國回應
張正怡(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
摘 要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國際經貿規則的新范式,數字經濟協定集中體現了發達數字經濟體的造法趨勢。當前,數字經濟協定聚焦數據流動規范,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約束義務條款、突破了傳統國際經貿條約的規制框架、提升了條約適用的彈性、初步形成了造法體系,并在發展與安全、流通與主權、規則與例外以及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再平衡”。數字經濟協定造法的“再平衡”走向提供了重塑國際經貿條約的關鍵機遇,我國應變被動為主動,對外加快數字經濟協定的區域布局、堅持亞太優先并提出倡議方案,同時在條約體系中有限采納與選擇數字經濟協定的相關條款;對內加強規劃引領,助推數字經濟發展先行先試與內外聯動,加快數據分級與要素流動制度的建設,引領數據合規標準的制定。
關鍵詞 數字經濟協定 造法 數據自由流動 數據安全
重罪合規不起訴的理論證成及適用限制——以責任主義為中心的分析
董文蕙(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摘 要 目前,我國合規不起訴的實體法理論研究不區分責任刑與預防刑并基于預防邏輯展開,因而脫離了罪責原則,重罪合規不起訴出現責任主義危機。刑事合規包括恢復與預防兩個價值維度。法益損害恢復行為降低了結果不法屬責任刑情節,(事后)有效合規計劃是預防刑情節,可以將有效合規整改視作一個未經定罪的責任刑和預防刑的實現過程。合規不起訴的根據是涉案企業(未經定罪的)的量刑責任已經履行:法益損害全部或基本恢復以及獲得附隨的被害人諒解,責任刑大部分被折抵;通過“全景敞視監獄”的制裁、規訓與改造,消除再次犯罪的組織體因素,實現預防刑對責任刑的調整因而大致補足責任刑未能履行的剩余量值。合規不起訴的實踐標準是合規整改被判定為有效(包括合規計劃有效和法益損害恢復有效兩個方面)。對重罪合規附條件不起訴須進行嚴格限制,應起訴自然人并取得社會公共利益的價值確證,設置3~5年的合規考察期以及保留刑罰警告的命令維持了刑罰的剩余威懾,“再犯可能性”評估誤差的風險在此定域中得到相對確定的控制,從而在堅持責任原則的基礎上實現刑事合規的價值目標。
關鍵詞 責任刑 預防刑 量刑責任 刑罰剩余威懾 全景敞式監獄
我國刑事證據規則體系的宏觀檢視及改革建言
阮堂輝(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摘 要 我國證據規則體系歷經40多年的發展,呈現出形式上立法文本多元、內容上側重審前階段取證規則及庭審階段證明力規則、技術上以嚴格規則為主以靈活規則為輔等特征。這些特征直接導致證據規則重復與沖突、規則重心前置化、價值論與認識論規則配比失衡以及嚴格規則與靈活規則配置失當等體系性缺陷。要彌補上述缺陷,在形式上須改變證據立法文本多元的現狀,整合現有證據規則,制定《刑事訴訟證據規定》,優化“法典+解釋”的形式;在內容設置上,一方面基于審判中心主義的考量,側重法庭證據規則體系的構筑,另一方面堅持以“價值論”為核心的多元理念,回歸價值論規則的主體地位,并根據認知科學的發展狀況,輔之以認識論規則;在立法技術上,須尊重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平衡規律,在價值論規則的制定上傾向于嚴格規則,在認識論規則的制定上傾向于靈活規則。
關鍵詞 證據規則 價值論規則 認識論規則 嚴格規則 靈活規則
被告人認罪認罰真實性保障機制研究
張 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講師、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企業合規檢察研究基地研究員)
摘 要 如何界定并擔保認罪認罰的真實性,是當今我國刑事訴訟法學界關注的熱門話題。作為探討共識如何命中真實的“真理共識論”,可為認罪認罰真實性的界定和保障提供一個有效的分析工具。認罪認罰的事實是經由協商程序建構的共識性事實,該種共識堅持實質真實主義,其真實性并非不言自明,而是需要一個理性的溝通情境的擔保。該種理性溝通情境由協商者平等的溝通資質、協商者自由陳述的環境、協商中信息的自由流動以及證據體系的內部融貫四要素構成。認罪認罰案件的審前程序、審判程序和證據制度需要圍繞該四要素建構真實性的保障機制,以發揮各程序事前防范、事中審查和事后追證的功能,保障被告人認罪認罰的真實性。在現實中,理性溝通情境并非總能營造,未來仍有必要通過救濟程序對被告人認罪認罰的真實性保持可以討論的開放立場。
關鍵詞 真理共識論 協商程序 認罪認罰 理性溝通情境 真實性
論《民法典》視域下安全保障義務的邊界——對第140、141號指導案例的理論回應
汪倪杰(復旦大學法學院講師)
摘 要 第140、141號指導案例傳遞出最高人民法院限縮安全保障義務邊界的態度,此舉有利于減少安全保障義務泛化的現象。我國安全保障義務泛化的根源在于:我國學者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上的經營者義務排他性地認定為侵權義務,抽離了安全保障義務背后的合同屬性;又受德國法上“一般交往安全義務說”的影響,將安全保障義務擴張為侵權法上的一般注意義務。在比較法上,“一般交往安全義務說”系少數德國學者基于想象的英美過失侵權提出的一家之言,與各國侵權法的通行理念均不符。欲重構安全保障義務,需回歸物件型與債因型義務的基本類別,并將其置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結構中,明晰其在一般侵權與特殊侵權中的角色,明辨其與一般過錯責任及“過錯(推定)-無過錯”歸責體系的交錯關系。
關鍵詞 安全保障義務 交往安全義務 違法性 過失侵權
論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
崔建遠(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摘 要 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在本質上是法定擔保物權,其不同于留置權,亦非法定抵押權;其法律構造宜理解為工程價款債權和優先權的結合,而非能夠優先受償的債權。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請求主體并不限于承包人,還包含勘察人、設計人、合法分包人、合法次承包人及實際施工人在內,但材料供應商不在其中,該權利的行使期間宜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能被承包人行使之日起算。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優于抵押權和其他債權,但有如下例外情形:其一,在以建設工程為標的物的抵押權設立之后,若發包人和承包人變更建設工程價款,則此時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優先于抵押權仍宜以原建設工程價款的數額為限;其二,購房消費者的商品房買賣合同項下的債權不應優先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
關鍵詞 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 擔保物權 效力順位 行使期限
黨政體制塑造地方法治的邏輯與路徑
丁 軼(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摘 要 黨政體制是黨的領導在政治體制方面的直接體現,其實質在于既依賴科層制又超越科層制從而實現超常規治理和跨越式發展,在具體運行中呈現出以黨委領導為核心、以領導小組機制和政治勢能機制為驅動的“一核雙軸”邏輯。從塑造程度看,黨政體制對于地方法治的具體塑造可以分為3種類型,即體現為地方法治規劃的系統性塑造、體現為請示授權型試驗的結構性塑造和體現為政治動員型實施的過程性塑造,涵蓋了從決策制定到實施的各個階段。黨政體制的上述塑造工作容易產生一系列現實困境,需要通過合理區分法治規劃的“硬件建設”與“軟件建設”、加強公眾參與、重構法治建設績效考核體系、強化人大對于重大事項的決定權、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社會規范等方式,在調適性修正的過程中實現地方法治建設的優化升級。
關鍵詞 黨政體制 地方法治 系統性塑造 結構性塑造 過程性塑造
我國經營者集中分類分級審查制度的構建——以新《反壟斷法》第37條為分析對象
段宏磊(湖北經濟學院法學院副教授)
摘 要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第37條規定了經營者集中分類分級審查制度,這項制度有助于提高審查質量、增進審查效率。當下,我國經營者集中分類分級審查制度的構建存在法律規范粗疏和機構人員配置不健全的雙重障礙。未來應當致力于如下改進:首先應當明晰分類分級審查的具體法律標準,明確建立以公共事業、金融服務、數字經濟、文化傳媒、國有控股為重要門類的審查體系,形成以地方簡易程序審查、中央處級簡易程序審查、中央處級一般程序審查、中央司級重大程序審查為基本結構的審查層級;其次應深入推進反壟斷執法機構改革,一是要對地方反壟斷執法機構予以規范化設置,二是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反壟斷執法二司的機構設置、職權分配和人員配置,三是要配套制定面向各細分領域的反壟斷適用指南、市場研究報告、競爭政策報告和執法諒解備忘錄。
關鍵詞 反壟斷法 經營者集中 分類分級審查 反壟斷執法機構
商標囤積的體系化規制
戴文騏(深圳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摘 要 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4條第1款“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商標注冊申請,應當予以駁回”的規定回應了規制商標囤積的需要,但“不以使用為目的”和“惡意”存在解釋困境。惡意注冊是商標囤積的上位概念,其實質是不為實現商標功能的非誠信注冊,外在表現為“超出生產經營活動的需要”,據此可以成為規制惡意注冊的一般條款。在此基礎上刪除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4條第1款中的“惡意”,改為原則/例外規定模式,修正為“不以使用為目的大量申請注冊商標,應當予以駁回,有正當理由的除外”。有效規制商標囤積應以維護正當競爭秩序、實現各市場主體商業表達自由的整體性平衡為目的,形成禁止注冊事由之間和各規范模塊之間的協調體系。相關規定已為“預防性注冊”留足規范空間,但認為商標轉讓不會對惡意注冊的認定產生影響的觀點并不妥當。
關鍵詞 商標囤積 惡意注冊 商標轉讓 商標挾持
從“洋盜例”到“海盜罪”——固有法制及其近代轉型之鏡鑒
謝 晶(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摘 要 我國歷史上有治理海盜的豐富經驗,并集中體現在《大清律例》的諸條洋盜例中,可對當代相關立法和實踐提供鏡鑒。清律洋盜例體現出至重、詳密的特色,“江洋大盜”立斬梟示,非“大盜”者則分“得財”與“未得財”,未得財者再分首、從犯與傷人、未傷人,得財者分“法所難宥”與“情有可原”,“情有可原”又分是否實行上盜分別議處,并通常動用水師兵甲而非普通的緝盜差役抓捕洋盜。在法制近代化以后的歷部以移植外來法為主的刑律/刑法中,這些固有法制的因素被難得地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下來,并與外來因素融合為新的規則。我國現行刑法未有專門的海盜罪,從歷史經驗和現實條件看,解決海盜問題的最佳方案并非增設新罪名,而是將其作為一種酌定從重情節,并在程序方面保障抓獲、懲治海盜的成功率。
關鍵詞 洋盜例 海盜罪 大清律例 法制近代化 西法東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