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法制與社會發展》2015年第3期
發布日期:2015-06-09  來源:《法制與社會發展》  作者:佚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論黨與法的高度統一

李 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 法學研究所,北京 100720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發展進程中,關于黨與法關系的爭論,從來就沒有終結過。黨與法的關系問題,不僅是一個法治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從理論上說,“黨大還是法大”是個“偽命題”,“黨與法”的關系問題也已從法理與制度、黨章與憲法的結合上得到有力回答。黨與人民、黨與國家、黨與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系,而是和諧一致、高度統一的關系。隨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不斷加強,依法治國的不斷推進,全社會法治觀念的不斷提高,黨與法、黨的領導與法治的關系不斷呈現出動態協調、高度統一的態勢。

關鍵詞:共產黨; 法; 法治建設; 統一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構成

付子堂、朱林方 (西南政法大學 行政法學院,重慶 401120

摘要: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需要堅持正確的理論基礎與基本原則,需要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和有效的理論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構成主要有四個部分: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哲學,包括法治價值理論和法治話語體系;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論,包括法治過程理論和法治方式理論;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論,包括對西方法治文化的取舍和對中國法治實踐智慧的化用;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保障論,包括法治職業理論與法治教育理論。形成一套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法治理論體系,既能引領和指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事業,又能為世界法治貢獻中國經驗、中國元素和中國心智,從而為中國贏得法治話語權。

關鍵詞:法治理論; 法治哲學; 法治實踐;法治文化; 法治話語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何勤華 (華東政法大學 外國法與比較法研究院,上海 200042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的“特色”,共有七個方面:第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第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第三,對西方法治文明精華的全面吸收;第四,對中國古代本土法治文化的梳理和繼承;第五,對中國近代以來170余年移植外國法律文化的成果的繼承與發展;第六,對當下中國的社會發展狀況的回應;第七,頂層設計,自上而下地推進。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人類法治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它的制度設計和具體實踐,離不開人類法治文明進步發展的總趨勢和總目標,以及總的價值取向的引導。中國又是一個具有數千年不曾中斷歷史的法治文化的文明古國,有著長期運用法律治理國家的經驗。

關鍵詞:法治道路; 中國特色; 法治文明

中國共產黨領導權法理分析論綱

陳云良、蔣清華 (中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12

摘要: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權進行法學理論闡釋是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話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建設法治政黨落實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要求。黨的領導相對于黨的執政,領導權相對于國家權力。從當今我國“憲法+黨章”的復合憲制來看,黨的領導權在一定范圍內應被視為一種憲法權力,這可用黨是主權之政治代表、人大是主權之法律代表的“人民主權雙重代表制”思想來解釋。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的政治領導權包括修憲建議權、立法與國策建議權、憲法解釋與審查建議權;組織領導權包括政要提名權、執政監督權。要保持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應擴大民主,為領導權的正當性提供資源;依憲治國,處理好領導權與國家權力的關系,完善黨規,以黨章和黨內基本法規規范領導權。

關鍵詞:領導權; 國家權力; 憲法;黨章; 法治理論

法治中國

當下中國的公共領域重建與治理法治化變革

馬長山 (華東政法大學 法律學院, 上海 201620)

摘要:伴隨著中國的重大經濟成就和政治發展,中國公共領域也開始蓬勃興起。它促進了從“革命性”向“正當性”的合法化路徑轉換、多元均衡與協商互動的治理機制形成、公民性品格的塑造和司法民主與司法改革的推進,因而成為當下中國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動力和支撐。然而,由于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它也存在著“兩個輿論場”的結構性張力、宏大政治指向與“體制性連帶”訴求、理性公民精神明顯闕如等中國問題和困境。因此,需要進行公共領域的重建,構建基于“重疊共識”的動態耦合機制、體制內外之間的對流循環機制、司法過程與公共輿論的互動平衡機制等,從而推進治理法治化變革和多元治理秩序的形成。

關鍵詞:公共領域; 治理法治化; 法治變革;多元治理秩序

司法文明

司法判決中的實踐理由與規范適用——儒家“原情定罪”整體論法律推理模型的重構

王凌皞 (浙江大學 光華法學院,浙江 杭州 310008

摘要:司法推理中的核心問題是法律規范適用。傳統法條主義將法規范適用看作從整體到個別的“涵攝”過程,也就是將一般的法律規范適用到特殊的個案中。從實踐推理的角度來看,法條主義涵攝模型預設了“理由原子論”的看法。這種原子論模型認為普遍的法律理由具有超越具體個案和語境的不變功能。與此不同的是,以孟子和董仲舒為代表的古典儒家思想家提出“經權”與“原情定罪”式的實踐推理模型。該實踐推理模型著眼于個案情境本身的性質,以此決定規范適用的具體方式和最終適用結果!吧┠缭帧焙汀罢`傷己父”這兩個儒家的典型案例表明,原情定罪一種“理由整體論”的實踐推理方案。理由整體論否認規范背后的理由具有超越個案與語境的不變功能。在司法判決中,理由整體論主張個案的具體屬性才起著決定性作用,最終的案件判決取決于可適用于個案的不同考量因素(情節)及其復雜功能與結構。

關鍵詞:原情定罪; 實踐理由; 理由整體論; 法條主義; 隱秘的但書

剛弱兩需分野下我國判決說理模式新探 ——以SF區法院判決書為樣本的研究

李 滇、樊華中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1;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上海 201400

摘要:目前判決說理的批評存在起點式的錯誤,判決說理應當分清“弱需說理”與“剛需說理”。通過對SF區法院刑事判決樣本分析,70%-80%的判決屬于“弱需說理”案件,不需要詳盡說明理由。“剛需說理”只占案件總量較少部分。從F區的“剛需說理”案的判決情況來看,其判決說理有了較大改善,但也存在需要繼續改善的技術性問題,即爭議事實單獨列明;爭議證據單獨列明;爭議證據與矛盾事實之間關聯性應單獨列明;法律適用說理中應并行形式推理與實質推理,刑事判決應增加量刑說理。在比較法視野上考察國外判決說理的真實情況,公眾對法院的判決說理期待需要觀念重塑,由此得出的評價才會更加客觀。

關鍵詞:判決說理; 剛需說理; 判決文書;判決可接受性

司法規律學術研討會紀要

彭 巍 (吉林大學 “2011 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吉林 長春 130012

司法規律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十八大以來的司法規律研究文獻綜述

羅 梅、尋 鍇 (吉林大學 “2011 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吉林長春 130012;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吉林 長春 130012

比較法研究

美國法上請愿免責的標準變遷

劉連泰 (廈門大學 法學院,福建 廈門 361005

摘要:請愿可能損及其他公民的利益,原則上可免于侵權法上的責任。但以請愿為名,利用請愿程序本身侵犯其他公民權利的,或者在請愿程序中伴有行賄等嚴重違法行為的,不能免責。美國法上的請愿免責標準發端于反壟斷案件,后擴展到其他侵權領域。請愿免責的始作俑者是聯邦最高法院,但在隨后的標準變遷中,下級法院走的步子比聯邦最高法院更快,甚至呈現出倒逼聯邦最高法院之態;聯邦最高法院不時扮演制動者的角色,以免請愿免責走得太遠太遠。請愿免責標準變遷的背后暗藏著不同的司法哲學,司法能動主義、司法保守主義、司法聯邦主義都輪番登場。

關鍵詞:請愿; 免責; 諾爾—本靈頓規則;偽裝例外; 司法哲學

私人行政司法審查受案標準的美國經驗——兼論我國私人行政責任機制的建構

李年清 (中國政法大學 法學院,北京 100872)

摘要:如今,越來越多的私人主體承擔行政任務,提供公共服務,履行公共職能。如何構建私人行政的責任機制是公共行政主體多元化情境下當代行政法面臨的新課題。美國對私人行政可能引發責任缺失給予的回應是嚴格設定私人行政應受司法審查的受案標準,包括公共職能標準、緊密關聯標準、行政強制標準,審慎地將公法規范拓展適用于私人主體。我國新《行政訴訟法》關于私人行政的司法審查受案標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以借鑒美國“公共職能”標準對其進行再造。只要私人主體行使傳統上屬于政府的行政職能,對外作出權利義務處分行為,就可以對其進行司法審查。建構私人行政的責任框架,應堅持傳統與非傳統的責任機制并舉,平衡和兼顧私人行政的責任與收益。

關鍵詞:私人行政; 政府行為; 司法審查;受案標準

政治哲學視角下的商鞅之“法”

吳保平 (中國政法大學 博士后流動站,北京 100088

摘要:以商鞅之“法”的含義和目標為切入點,有助于我們理解商鞅以“以法治國”為中心,圍繞“農戰”而形成并展開的法治思想。商鞅“以法治國”的主體雖是君主,但“以法治國”除了要達到富國強兵的目標外,還要實現“萬民自治”、“天下大治”以及“至德復立”、“能述仁義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在政治哲學視角下,商鞅之“法”體現出法治的功能、價值和精神。

關鍵詞:商鞅; 以法治國; 法治; 法哲學

超越權力分工: 行政司法化的證成與規制

耿玉基 (南京大學 法學院,江蘇 南京210093

摘要:域內外有關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行政許可等行政權的發展軌跡表明:行政超越了與司法之間的權力分工,在行政判斷、行政程序、行政主體等方面逐漸呈現出司法化的傾向。行政藉以“司法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型塑其良好的法治品性,克服其公正性危機;有助于重塑失范的行政權,提升行政過程及其結果的社會可接受性。檢視我國行政司法化的實踐形態,可從法律依據、操作程序與司法審查等維度進行規制,實現其公正與效率價值目標的平衡,以加速法治政府建設的進程。

關鍵詞:行政權; 司法權; 行政司法化;行政裁決; 行政復議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