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研究 ·
中國法學的話語流變考略 周尚君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學超越了法律斗爭論、工具論和政策論的話語體系,表現出從“革命到改革”、從“左右之爭”到“古今中西之爭”的演進軌跡。從“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法治,不要人治”、“法是階級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法要以權利為本位”、“法學需要質變式改革”到法律文化論、法律移植論、本土資源論,三十年話語流變史艱難曲折地從法學之外走向法學之內,最終確立了法治國家話語主導權。在學術理路、發展內涵和思想淵源上,中國法學的話語流變從外在分裂走向內在統一;從“批斗封建文化”到“文化熱”,走向“以文化作為方法”;從“排斥西方”到“接納西方”,走向“反思西方”,其中也透射出中國法學乃至國家法治走向成熟的希望。
中國法學的蘇聯淵源
——以中國法學的學科性質和知識來源為主要考察對象 王奇才 高戚昕嶠
摘要:蘇聯法學對中國法學的影響,從中國法學的學科性質和知識來源來看,主要表現在資本主義法學與社會主義法學的關系、革命時期法學與執政時期法學的關系、法學與意識形態、法學的研究對象、法學與實踐、法學的知識來源、法學研究的范式與方法、法學學科的獨立性、法學教育的模式等九個方面。關于中國法學與蘇聯法學之間的淵源關系,一是要反思中國法學與蘇聯法學的淵源關系背后的中國法學與蘇聯模式的淵源關系,二是要反思關于中國法學與蘇聯法學淵源關系的幾種主要研究視角,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路徑依賴兩種視角并未真正抓住問題的核心,從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法的視角展開討論將是一種更有助益的視角。
· 司法研究 ·
司法經驗中的生活體驗
——從典型的女性法官形象切入 方 樂
摘要:從典型女性法官的司法經驗來看,她們之所以在日常的司法工作中有著突出的表現,以及她們的司法經驗更容易于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就在于她們都努力將個人的生活體驗融入司法經驗之中,不僅善于以“做人”的方式來“做事”
,而且也習慣于以“過日子”的態度和原則來“工作”。這些典型女性法官的司法經驗和形象對于當下中國司法而言,可能意味著不僅要建構一種整體性司法知識觀與司法模式,而且也要求中國法官能夠運用一種更加實用也更加生活化的司法方法。換言之,這些典型女性法官的司法經驗對于當下中國的司法及其發展而言,可能意味著要以一種更符合現代中國人的生活化眼光和生存性智慧來再造司法的知識理論與實踐模式,在促進法律生活與日常生活更加緊密的互動融通的基礎上,使司法及其方法更加規范化和生活化,唯此,才可能確保司法在更好地滿足社會生活與司法需求的同時推動司法制度的良性發展。
規模與內部治理
——中國法院編制變遷三十年 劉 忠
摘要:中國法院編制從1978-2008擴展了5.5倍,法院內部編制規模的激增,導致中國法院內部出現堅硬的科層化。這不僅導致結案上的內卷化,而且使整個法院、法官被接受性降低。傳統對策均將案件數量增加作為因果性前提以進行應對,但實際導致法院規模擴大的真實原因在于法院事權的擴大。司法的邊界劃定,不僅是一個司法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問題。
自治規則在民事司法裁判中的作用
——基于對最高院公報侵權案例的梳理 馬 輝
摘要:自治規則是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野中實現多元化社會治理的必然路徑,無論是體現私法自治精神,還是通過公法授權而形成的自治規則,均有可能對其內部成員和外部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構成侵害。對《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的梳理表明,法院在適用自治規則做出侵權裁判時常將其作為行為人過錯判斷的具體化標準,因而在自治規則與注意義務之間建立了關聯。在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情形下,對于自治規則的適用同樣會帶來侵權法保護利益范圍的擴張。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法院的司法路線
——以國家權力下沉為切入點 鄭智航
摘要:新中國成立必須完成的一個首要任務就是要實現國家權力的下沉,將國家權力延伸到基層社會。以國家為主導的糾紛解決機制既是實現國家權力下沉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國家權力下沉的客觀要求。人民法院要在基層社會始終在場,實現一種所謂的身體治理。然而,人民法院的司法實踐與基層民眾的具體訴求并不能始終保持一致,特別是人民法院的組織化極有可能帶來自身的官僚化。為了克服這種情形的發生,人民法院在司法過程中采取了群眾路線。在具體的群眾路線運用過程中,人民法院以“階級出身”為糾紛解決的標準,追求一種“廣場化”的司法效應,從而使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糾紛解決機制朝向一種壓制型方向發展。
· 部門法哲學 ·
論民法的邏輯表達 李康寧
摘要:邏輯既是大陸法系民法內含的思維軸線,也是制度設計和體系構建應當遵循的基本方法,其本身十分抽象且不具備直接表達功能,需要借助立法語言進行表達。邏輯思維和邏輯方法在民法典的宏觀設計和微觀構造上均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中國大陸現行民法中邏輯矛盾叢生,造成法律適用的困惑與困難,給司法實踐帶來消極后果,影響民法調整功能的發揮和民法價值的充分實現,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立法思想搖擺不定和立法技術粗陋落后。未來中國民法典的制定只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立法指導思想,堅持科學的立法技術路線,增強立法的邏輯表達意識,選擇合理的制度安排模式,采用恰當的立法技術處理規則,才能在規范、制度和體系上徹底完成一體貫通的邏輯塑造。
資本市場秩序的憲法選擇 伍文輝
摘要:資本市場秩序是不同利益主體通過復雜交換和博弈選擇所達致的一種制度過程。中國資本市場的公、私二元產權結構,政府是公有產權管理者,同時又是市場制度供給者和市場秩序維護者,由于自身特殊利益偏好,政府行為演化為市場內在要素,形成一種權力選擇市場,以公共利益理論為基礎的單向度資本市場體系無法有效制約政府行為,更難以實現公、私產權的市場制衡,由此促發當前資本市場的利益失衡和秩序扭曲。以私人利益保護為邏輯起點,超越現有市場規則內選擇的固有進路,通過個體內核公共選擇形式的雙向度制度系統來促進資本市場各利益主體走向開放的“憲法式”趨同,尋求公、私產權在資本市場的憲制均衡,從而實現平等自由交易秩序的法治生成。
· 理論縱橫 ·
中國城市垃圾處置收費制度的健全與完善 周長玲 于立杰
摘要: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垃圾圍城”危機的顯現成為城市環境治理面臨的難題。垃圾處理中的資金困境,更使垃圾處理收費制度作為一種經濟激勵手段應運而生。目前,我國有關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的立法已初具雛形,但仍存在著法律規定過于原則化、收費標準不統一、收費模式明顯滯后、法律責任追究機制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導致現行的法律制度無法為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發揮作用。
WTO法律體系協同發展研究 江必新 程 琥
摘要:WTO法律體系是在少數發達國家主導下制定的,包含了大量不合理、不公正的規定。WTO法律體系要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協同發展,這主要歸因于WTO法調整領域、運行機制、區域差異、與其他國際機構的密切合作。WTO法律體系協同發展應當遵循公正原則、科學原則、民主原則以及法治原則,并且要在觀念、制度、行為、利益上實現協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既是WTO法律體系不合理、不公正規定的受害者,又是WTO法律體系協同發展的推動者、參與者、捍衛者和實踐者。這是中國加入WTO的世界性意義。
融貫論、道德實在與法律
——一個基于內在實在主義的整合 王志遠
摘要:不同的真理理論導致不同的法律方法論。符合論實在主義的哲學會導致哲學的和自然主義的法律發現,而融貫論則是規范分析和法律解釋的基礎,不少哲學家認為沒有脫離融貫論的符合論(如普特南)。但同時,從真理的客觀性維度講,融貫論只能保障認知的客觀性,而不能獲得形而上的客觀性。融貫論的結果必然是相對主義。因此,法律哲學的認識論選擇必然是折中的,這個折中的認識論可以由普特南的內在實在主義來承擔,而內在實在主義將最終引向包容的法律實證主義。
當代中國憲政建設中的“主義”與“問題” 任喜榮
摘要:當代中國的憲政建設面臨不同層面的理論分歧,其中分權主義與民主主義的理論沖突,集中反映了中國憲政建設中不同制度發展方向的理論選擇。然而,憲政建設中的實踐問題既不可能等待理論上的沖突塵埃落定,也無法完全涵蓋于上述理論沖突中。當代中國憲政建設面臨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框架下的控權機制問題、憲法基本權利的法律化問題、新媒體時代的“權利—權力”關系問題、國家基本政策的制度化問題以及寬容的憲政文化的養成問題,都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純粹的理論選擇問題。不應以理論上所謂“沖突”取代對憲政制度具體問題的關注,應以實踐唯物主義哲學為指導,走中國特色的憲政發展道路。
亞洲法研究:過去、現在與未來 權五乘
摘要:亞洲法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其后在歐洲、亞洲國家陸續展開。存在兩種主要的亞洲法研究進路,一是以“法律與發展理論”為代表的西方法律視角;一是基于亞洲法的內部立場。美國的“法律與發展理論”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歷程,各個階段有其自身的特征。亞洲的亞洲法研究始于日本,韓國、中國等國家也正逐步展開,但其也存在若干困難。未來的亞洲法研究需要亞洲國家加強合作以及建立對亞洲法的身份認同。
“盧紓”非“盧紆”說略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獻疑一則 陳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