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5期
1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法理學:1978-2008 劉雪斌;李擁軍;豐霏; 3-36
2 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標準:“重要程度”還是“影響范圍”? 封麗霞; 37-49
3 論地方性事務——我國中央與地方關系法治化的新進展 孫波; 50-59
4 從訴訟調解到“消失中的審判” 范愉; 60-69
5 中國法院績效考評制度研究——“同構性”和“雙軌制”的邏輯及其問題 艾佳慧; 70-84
6 “媒體審判”的防治 張英霞; 85-93
7 兩種市場觀念與兩種民法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民事立法政策內涵之分析 薛軍; 94-108
8 從主體性到關系性:人權論證的范式轉向 嚴海良; 109-117
9 論私人在環境危機應對策略中的地位——基于私權視角的考察 王慧; 118-127
10 美國憲法解釋中的原旨主義——一種學術史的考察 侯學賓; 128-137
11 犯罪場語境下的被害預防 譚志君;余陽; 138-145
12 “許霆案”與中國法律的形式主義困境——兼論波斯納的法律活動理論 蔡宏偉; 146-151
13 論作為國際經濟法體制結構性基礎的公民社會 王彥志; 152-160
1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中國法理學:1978-2008 劉雪斌;李擁軍;豐霏; 3-36
2 中央與地方立法權限的劃分標準:“重要程度”還是“影響范圍”? 封麗霞; 37-49
3 論地方性事務——我國中央與地方關系法治化的新進展 孫波; 50-59
4 從訴訟調解到“消失中的審判” 范愉; 60-69
5 中國法院績效考評制度研究——“同構性”和“雙軌制”的邏輯及其問題 艾佳慧; 70-84
6 “媒體審判”的防治 張英霞; 85-93
7 兩種市場觀念與兩種民法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民事立法政策內涵之分析 薛軍; 94-108
8 從主體性到關系性:人權論證的范式轉向 嚴海良; 109-117
9 論私人在環境危機應對策略中的地位——基于私權視角的考察 王慧; 118-127
10 美國憲法解釋中的原旨主義——一種學術史的考察 侯學賓; 128-137
11 犯罪場語境下的被害預防 譚志君;余陽; 138-145
12 “許霆案”與中國法律的形式主義困境——兼論波斯納的法律活動理論 蔡宏偉; 146-151
13 論作為國際經濟法體制結構性基礎的公民社會 王彥志; 15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