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研討:婚姻家庭法制中的夫妻財產問題】
1.夫妻財產法價值本位位移及實現方式
——以約定財產制的完善為重點
作者:申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美國埃默里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內容提要:“家庭共同體”價值與“個人意志”價值是夫妻財產法中的基本矛盾,在我國法上的制度反映是法定財產制與約定財產制的架構關系!痘橐龇ā番F有規定將約定財產制邊緣化。家庭財產、離婚率和“少子化”等時代變化引發了夫妻財產法價值本位向“個人意志”價值一端的位移,《婚姻法司法解釋三》試圖對此展開修正,但受到了一些質疑。法定財產制的不周延性、對不同價值訴求群體選擇空間的保留、議價程序前置帶來的收益,均證成了完善約定財產制的正當性。完善約定財產制的路徑包括約定財產制本身的制度細化,以及與法定財產制的聯動改革。對個人本位的價值修正,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家庭關系的目標是辯證統一的。
關鍵詞:夫妻財產法;約定財產制;法定財產制;家庭共同體;個人意志
2.美國夫妻共同債務制度研究
——以美國采行夫妻共同財產制州為中心
作者:繆宇(法學博士,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博士后工作站、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博士后流動站研究人員)
內容提要:美國采納夫妻共同財產制的州調整夫妻共同債務的模式包括管理模式、夫妻共同債務模式和分割模式。夫妻一方的婚前債務、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為夫妻共同體利益負擔的債務,以夫妻共同財產和債務人個人財產負責,已經成了各州的共識。但是,夫妻一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非為夫妻共同體利益負擔的債務,夫妻共同財產是否負責,各州態度不一。這體現了各州對債務人的配偶對夫妻共同財產利益和債權人利益的不同側重。改革我國夫妻共同債務制度,應當承認債務人的配偶的個人財產原則上不對夫妻共同債務負責,非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個人債務也能以部分夫妻共同財產受償!斗蚱薰餐瑐鶆账痉ń忉尅窇鲞m當修改。
關鍵詞:夫妻共同債務;夫妻共同財產制;夫妻共同體利益;民間借貸
【專論】
3.共同善權利觀的力度與限度
作者:朱振(法學博士,吉林大學法學院/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副教授,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內容提要:拉茲的共同善權利觀試圖超越義務論與功利主義的對抗,從而為權利理論找到一條新路。根據共同善權利觀,權利的重要性超過了權利人利益的重要性,權利可證成其他人對權利人的義務,但權利人的利益則無法做到這一點。這一權利觀的最終目標是指出權利存在的價值在于它對共同善的貢獻,共同善是決定權利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但是,這一權利觀并不能有意義地證成自由權的存在,既無法揭示權利人中心權利觀的政治哲學意涵,也無法解釋權利保護的嚴格性與權利行使的正確性之間存在的不匹配。更重要的是,自由權與共同善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不僅眾多的共同善是相沖突的,而且共同善對權利也不是單向的、必然的支持關系。權利保護的嚴格性,并不來自抽象意義上的共同善,而是來自對相沖突的不同共同善的衡量。這一點為理解我國《民法總則》第185條中“公共利益”的涵義與功能提供了一個融貫的解釋,而這一條規定也正好展現了共同善權利觀的力度與限度。
關鍵詞:共同善權利觀;自由權;拉茲;公共利益;英烈人格利益
4.理性交往刑法觀:“融合范式”的生成
作者:馬榮春(法學博士,揚州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在社會轉型縱深發展時期,理性交往刑法觀是對先前刑法觀的“揚棄”。理性交往刑法觀以“關系理性”和“交往理性”為哲學依據,以“大數法則”為社會學依據;理性交往刑法觀將“正直的權威性”“公信的厚實性”與“法治的民本性”作為自己的目標特質;理性交往刑法觀分別將“生活理性”和“融合范式”作為自己的實踐特性和學術特性,其所生成的“融合范式”將促成保障權利和保護社會的刑法應然價值的融合。在社會轉型縱深發展時期,理性交往刑法觀及其融合范式更加具有助益社會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應時意義。
關鍵詞:理性交往刑法觀;關系理性;大數法則;生活理性;融合范式
5.行政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進路的司法建構
作者:李成(法學博士,四川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內容提要:對新《行政訴訟法》實施后的200件行政判決文書進行法教義學分析,可以發現行政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主要從被訴請對象的可審查性、與爭訟行政決定的關聯性和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三個方面展開?蓪彶樾曰谛姓袨椤熬唧w—抽象”二元框架厘定附帶審查的對象范圍,并回應特定制定主體對行政規范性文件可審查性的影響。關聯性強調法院需查證被訴請審查的行政規范性文件是否確系行政機關作出爭訟行政決定的直接依據并分別處置。合法性則要求法院從權限、程序以及內容三個層面判斷行政規范性文件是否存在與上位法規則或原則相抵觸的情形。行政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制度的內涵由此得到充實和豐富。其中凸顯的行政權與司法權關系問題也有待深入研究。
關鍵詞:規范性文件;行政訴訟;附帶審查
6.比較法視野下的執行權配置模式研究
——以解決“執行難”問題為中心
作者:陳杭平(法學博士,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仲英青年學者”)
內容提要:通過對歐洲五國的比較考察可以發現,執行權配置模式與執行制度的正常運作、“執行難”問題的消解之間存在重大關聯。除瑞典外,執行“內外分權”是考察對象國家的主流模式或者改革的方向。當然,各國對專業執行人員的定位上有國家公務人員及市場化、社會化的職業人員之區別。為了兌現兩到三年“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承諾,我國除了繼續大力加強國家認證及法院執行信息化建設,還應以“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為節點實行按階段內外分權模式。改革的方案是開放的,但道路也許通向市場。
關鍵詞:執行權;配置模式;執行難;執行分權;執行案件;承辦制
7.司法中的政治理論脈絡
——從宗教符號判例看法國共和主義下的世俗性與平等
作者:朱明哲(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講師)
內容提要:近年來法國關于公共空間宗教符號的判例,引起了關于“共和國應當如何處理宗教”的爭議。法國法院對私人空間/公共空間和宗教符號/文化符號這兩對分類的使用,似乎既沒有實現平等對待,又沒有堅持世俗性。但是,法國存在一個共和主義政治思想的脈絡,這些判例不但確實在這一脈絡中產生,而且從中獲得融貫性。法國的共和主義強調個人—國家的直接關系和單一、非宗教性的公民身份認同。所以,平等原則在實踐中一律否定宗教、民族、語言等身份認同。世俗性則為這種單一的公民身份灌注了獨特的宗教觀:個人的宗教認同只能留在私人領域,在公共空間必須排除一切宗教符號和話語;浇痰男袨槟J、社會組織和話語,因為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世俗化過程,現在以非宗教的方式展現,所以往往在實踐中被理解為“文化性”的因素。相比之下,主流社會認為其他宗教的行為方式必然是宗教身份認同的體現,并進一步認為其他宗教必然無法與共和主義融合,因而導致這些宗教所要求的行為模式成了法國共和主義脈絡中的司法解釋不斷限制的對象。
關鍵詞:世俗性;平等原則;法國共和主義;宗教符號判例;公民身份
【視點:建設中國特色法治體系研究】
8.司法改革客體和改革路徑之反思
——以司法事權改革為視角
作者:李敏慎(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內容提要:當前司法改革研究的主題主要是司法制度和訴訟程序,理論資源主要局限于法學領域特別是訴訟法領域,沒有全面揭示司法改革改什么(客體)、如何改(路徑)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改革實踐中,對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司法人員待遇保障等司法管理體制或司法行政事務管理問題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帶來激勵機制缺位、改革內生動力匱乏、外在支撐疲軟,以及地方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等問題。實際上,司法改革的客體除司法職權(司法制度、訴訟程序問題)外,還包括司法事權(司法管理體制、司法行政事務管理問題),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在改革路徑上,在堅持對司法職權進行頂層設計的同時,應當鼓勵對司法事權改革的地方競爭,這有利于加快解決制約司法能力發揮的保障不足的問題,提升改革成效。
關鍵詞:司法改革;改革客體;改革路徑;司法職權;司法事權
9.產業政策公平競爭審查論
作者:孟雁北(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我國產業政策的改革方向是競爭友好型產業政策。公平競爭審查契合我國產業政策改革的目標,對產業政策措施進行競爭評估,將產業政策措施對競爭的損害降至最低,是產業政策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國在確立了公平競爭審查進路的基礎上,借助于反壟斷法的有效實施這一助推力量,遵循比例原則所要求的分析框架進行產業政策公平競爭審查,即分析產業政策目的是否具有正當性,產業政策措施是否可實現產業政策目的、是否對市場競爭損害最小,產業政策目的與競爭損害之間是否達到利益均衡。產業政策公平競爭審查可以預防和減少行政壟斷行為,有效抑制產業政策的負面效應,將產業政策對市場競爭的影響維持在必要的、合理的、適度的范圍。
關鍵詞:產業政策;競爭友好型;公平競爭審查;比例原則;反壟斷法
10.社區性刑罰的立法與短期監禁刑問題的解決
作者:翟中東(法學博士,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教授、上海政法學院兼職教授)
內容提要:隨著短期監禁犯數量的上升,短期監禁犯癥狀在我國監獄管理工作中日益突顯。短期監禁犯癥狀的蔓延,不僅加重國家管理監獄的負擔,而且使得重新犯罪率上升。制定社區性刑罰是國際社會解決短期監禁犯癥狀成功的探索。鑒于我國刑罰體系存在的功能性不足,不能充分應對短期監禁犯癥狀所帶來的問題,應當考慮制定社區性刑罰。我國可以從設立社區勞動刑入手,先規定社區性刑罰中的社區刑罰,然后規定半監禁刑。
關鍵詞:短期監禁犯 重新犯罪率 社區性刑罰
11.基于“同一事實”的訴的客觀合并
作者:袁琳(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內容提要:在訴訟標的舊實體法說理論框架內,基于“同一事實”產生的數個實體請求權成立數個訴。請求權之間差異化的相互關系,導致產生不同的訴的客觀合并形態:其一,請求權競合時,應區分律師代理與本人訴訟分別設立預備合并與選擇合并的程序構造,現行規范割裂了請求權競合的程序構造與其實體屬性之間的協調關系,錯誤地否定了請求權競合時訴的客觀合并形態,強制其為單一之訴;其二,《民訴法解釋》第247條為實踐中出現的客觀預備合并之訴提供了正當依據,應當肯定客觀預備合并的合法性,并在此基礎上鼓勵適用;其三,對于有緊密事實牽連的單純合并,如果在訴訟標的識別上采用“同一事實”標準,則導致由單純合并向強制合并的轉化,因此應將“同一事實”標準嚴格限定于舊實體法說無法識別實質性重復訴訟時。
關鍵詞:客觀合并;“同一事實”;請求權競合;預備合并;強制合并
12.論筆錄證據的功能
作者:王景龍(西安財經學院法學院講師,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內容提要: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以“列舉未盡”的方式規定了一類獨立的法定證據——筆錄證據。筆錄證據是以書面文字記錄取證活動的一種證據形式,也是取證主體固定、保全證據的一種基本方法。筆錄證據同時具有證明取證行為合法性和實質證據真實性或相關性的輔助功能,就言詞證據而言,記載取證活動的書面筆錄與言詞證據本身合二為一,當然具有證明犯罪事實成立與否的實質功能。筆錄證據的瑕疵會導致所記載的取證行為的合法性受到質疑,還會導致所獲證據的真實性或相關性受到影響,但不同缺陷所采用的補救措施自然存在區別。筆錄證據證明功能的實現,一方面要對其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作出某些限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其正當性保障措施。
關鍵詞:筆錄證據;證明功能;合法性;可靠性;同一性
【評注】
13.《合同法》第84條(債務承擔規則)評注
作者:肖俊(法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講師)
內容提要:《合同法》第84條規定了債務人和承擔人締結的債務承擔合同,它在交易習慣和邏輯結構上都與債權人直接參與的承擔方式有所區別。對于第84條的基礎理論,必須整合無權處分和第三人利益合同等不同的制度進行建構。在此基礎上,對第84條運作中涉及的各個要素,包括債務承擔合同、債權人同意、承擔的原因、承擔人的抗辯權、擔保的存續等問題進行闡釋,以保障良好的法律適用。
關鍵詞:債務承擔;履行承擔;債權人同意;無權處分;第三人利益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