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量基準的制度定位——以行政自制為視角......................周佑勇
邊緣抑或中心:大歷史視野中習慣法命運研究....................張洪濤
憲法一詞的西文起源及其演進考................................徐國棟
客觀未遂論的濫觴——一個學術史的考察........................陳興良
《侵權責任法》應對大規模侵權的舉措..........................楊立新
面對“歷史遺留問題”的法律寬容?
——以“法人股個人持有”現象及其訴訟糾紛為分析樣本..........董淳鍔
論商事留置權................................................熊丙萬
論專利侵權訴訟中的停止侵權民事責任及其完善..................張 玲
勞動法中工資概念的反思與重構................................曹 燕
論非訟程序在我國的重構......................................郝振江
聯合國履行R2P的責任性質:從政治責任邁向法律義務............蔡從燕
英國附條件警告制度及其借鑒意義..............................甄 貞
· 博文精萃 ·
量刑程序論..................................................張月滿
●裁量基準的制度定位——以行政自制為視角 周佑勇
【摘要】面對裁量基準在我國行政執法實踐中的發展,亟待從制度層面對裁量基準的性質、功能和邊界加以合理的定位。在行政自制的視角下,考察各地所推行的裁量基準實踐,裁量基準在性質上應當被看作一種行政自制規范。它對裁量權正當行使的自我控制功能,主要是通過情節的細化和效果的格化技術,來達到對裁量權的限定、建構和制約。然而,裁量基準作為一種“規則化”的“自制”,亦有其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對此必須在制度設計上充分把握三個方面的平衡,即在羈束與裁量之間的平衡、規則與原則之間的平衡以及自制與他制之間的平衡。有必要倡導一種功能主義的行政自制觀,以此推進中國行政法治的新發展。
作者周佑勇,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邊緣抑或中心:大歷史視野中習慣法命運研究 張洪濤
【摘要】從習慣法的大制度史和大思想史的發展來看,西方能走上現代法治之路,歸功于西方習慣法命運中心論的制度安排和思想:早期是“習慣法權威”時代;中世紀則是“習慣法的世紀”;近代雖是制定法的世紀,但習慣法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可忽視;現代則又成為習慣法地位不斷上升的世紀。現代西方出現的法治危機,也應歸結于近代西方習慣法命運中心論受到的沖擊。中國要想走上法治之路,習慣法在中國是否也要從邊緣走向中心?這就是西方習慣法命運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
作者張洪濤,法學博士,東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 憲法一詞的西文起源及其演進考 徐國棟
【摘要】最早的憲法用語πολιτεα是基于希臘人的經驗確立的,它代表了一種“主體際關系”的憲法觀。往后的憲法用語一直循著希臘思想的線索演變。西塞羅把πολιτεα拉丁化,同時把相應的憲法觀念客觀化為對公共事務的處理規則。西塞羅還基于當時的修辭學和醫學的成就打造了rei publicae status和rei publicae constitutio兩個表示憲法的詞匯,并把它們的配詞設定為可以互換。托馬斯·阿奎那用ordinatio civitatis、ordo civitatis、regimen詮釋了亞里士多德的憲法觀念,把“主體際關系”的含義縮減為階級關系的含義。進入民族國家時代后,產生了基本法、政治法、constitution、Verfassung等表示憲法的民族語言詞匯,反映著民族-領土國家的政治現實,不同于古代憲法反映的城邦制國家的政治現實。歷史上有很多詞匯表示憲法,僅僅以constitution為線索考察西方語言中的憲法詞匯史是片面的。
作者徐國棟,法學博士,廈門大學法學院羅馬法研究所教授。
●客觀未遂論的濫觴——一個學術史的考察 陳興良
【摘要】未遂犯是刑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刑法學對未遂犯的處罰根據都采用來自蘇俄刑法學的主客觀統一說。近年來,德日刑法學的客觀未遂犯論越來越被我國學者所接受,正在逐漸取代主客觀相統一的未遂犯論。本文對我國的未遂犯理論從主客觀相統一的蘇俄刑法學話語到客觀未遂論的德日刑法學話語的轉變過程進行了學術史的考察。
作者陳興良,法學博士,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侵權責任法》應對大規模侵權的舉措 楊立新
【摘要】大規模侵權是指基于同一個侵權行為或者多個具有同質性的侵權行為,給為數眾多的受害者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或者同時造成上述兩種損害,須提供數額巨大的損害賠償救濟以及更好地進行預防和懲罰,來保障社會安全的特殊侵權行為。我國《侵權責任法》在侵權責任范圍、歸責原則、責任構成以及侵權責任類型等方面,確立了救濟、懲罰和預防等全面應對大規模侵權的多項舉措,可以解決大規模侵權法律適用的特殊需求。?
作者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面對“歷史遺留問題”的法律寬容?
——以“法人股個人持有”現象及其訴訟糾紛為分析樣本 董淳鍔
【摘要】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因為“摸著石頭過河”、制度探索和法律監督不到位等客觀原因,法律規避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關注的是,司法審判當中法官基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考慮,并沒有一概地對這些行為的方式和目的采取否定評價,而是保持一定程度的寬容,有的判決甚至還明確保護當事人通過規避行為所欲謀求的利益。這種司法策略雖然有利于糾紛的解決,具有客觀必然性,合乎中國改革開放的邏輯,但作者仍擔憂其可能的社會導向,對如何解決“悖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作者董淳鍔,法學博士,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
●論商事留置權 熊丙萬
【摘要】商事留置權旨在平衡兩個商人因多次商事交往形成的集合性債權債務關系,核心特征在于“債權”和“留置物”的交互適用性。商事留置權的主體除“企業”外,還應包括符合一定標準的農村承包經營戶、個體工商戶、經營性事業單位等主體。其債權既可以是依法律行為取得,也可以是依法律規定而生;既可以是原始取得,也可以是繼受取得。商事留置權與民事留置權不同,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作者熊丙萬,法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博士后研究員,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生。
●論專利侵權訴訟中的停止侵權民事責任及其完善 張 玲
【摘要】本文由專利侵權訴訟引出對我國停止侵權民事責任的思考和探討,認為其不同于英美法系中的禁令制度,兩者在設立宗旨、適用對象、適用條件等方面均有不同。司法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已經突破了停止侵權當然適用論。應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基于民事責任的一般原理,同時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禁令制度,就我國專利侵權訴訟中停止侵權民事責任的適用范圍、適用原則、適用方式等做出具體規定,以確保司法的統一性。
作者張玲,博士,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
●勞動法中工資概念的反思與重構 曹 燕
【摘要】勞動法中的工資概念因對價理論的缺陷而喪失其體系化功能。在馬克思主義立場上反思,工資的法律概念可以被解釋為能夠被勞動法正當化的、社會主體“同意”的、可由勞動者支配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并應遵循關系正義理論發展出的“對等決定勞動條件”原則與“權利不得濫用”原則重新構想其在勞動法中的意義脈絡。工資法律制度是通過正義原則引導形成秩序的三種力量——強制、習俗與互惠使勞動關系趨向合作秩序的制度建構。如此勾勒出工資法原則與其下位概念的工資制度之間的關聯方式及其與勞動者權利體系之間錯落有致的搭配,實現其對外部法律體系的建構功能。?
作者曹燕,法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副教授。
●論非訟程序在我國的重構 郝振江
【摘要】在我國,非訟程序以特別程序的形式附設于民事訴訟法內,其功能也被限于法律事實的確認,由此造成大量非訟事件以訴訟方式解決。這種狀況的形成與立法及司法上對司法權的諸多片面認識有關。隨著民事司法改革深化及民商事實體法的完善,有必要重構非訟程序,使民事糾紛解決程序與預防程序趨于協調,并且滿足民事程序審理對象日趨多樣化及程序主體不同的價值需求。
作者郝振江,法學博士,河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聯合國履行R2P的責任性質:從政治責任邁向法律義務 蔡從燕
【摘要】短短數年間,“保護的責任”(R2P)概念在國際社會中獲得普遍接受,這表明國際社會在某些特殊情形下追求保護平民這一非國家價值的趨勢。R2P議題的主要甚至真正價值不在于強調國家履行R2P的責任,而在于強調國際社會,尤其作為其代表的聯合國承擔履行R2P的責任。迄今為止,聯合國只負有政治責任,而不負有法律義務實施R2P。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復雜的。但無論如何,既有的政治責任進路不可能充分克服阻礙聯合國有效履行R2P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政治意愿障礙,從而確保聯合國有效履行R2P;必要的新進路是,針對少數特定的情形規定聯合國負有法律義務履行R2P,并為不履行R2P承擔法律責任。
作者蔡從燕,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
●英國附條件警告制度及其借鑒意義 甄 貞
【摘要】附條件警告是英國2002年司法改革后針對特定案件創設的恢復性司法制度。該制度具有替代庭審、矯正違法者與修復犯罪等多重價值,以矯正條件、修復條件、懲罰條件與限制條件的執行來保障多元價值目標的實現,并根據所附條件的遵守與違背界分頗具差異性的法律后果。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附條件不起訴也具有某種類似的功能,但兩者之間仍然存在較大差異,附條件警告制度的法律地位、價值目標、具體適用與法律后果等對完善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均具有借鑒意義。
作者甄貞,法學博士,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
· 博文精萃 ·
●量刑程序論 張月滿
【摘要】量刑程序是實現量刑公正的保證。在我國,建立獨立的量刑程序有其必要性與可行性,并應以被告人是否認罪為根據,實行不同的量刑程序模式。相對于定罪程序,量刑程序在證明對象、證明責任、證明標準等方面有其特殊性。量刑程序改革已成為中國刑事司法改革當務之急。?
作者張月滿,法學博士,山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