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2009年第1 期目錄及部分論文摘要、關鍵詞
特 稿
法治的正本清源
——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思想的比較》 ------------ 龔刃韌 /3
法務時評
“楊佳襲警案” 的程序公正問題透視 --------------------------------- 章禮明 /19
土地開發領域的行政腐敗與反腐敗 ------------------------------------ 林 喆 /29
專 論
醫療損害責任的因果關系證明及舉證責任 ------------------------------ 楊立新 /35
香港憲制發展與行政主導體制 ---------------------------------------- 程 潔 /45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十問 -------------------------------- 鄭友德 伍春艷 /57
保險理賠程序及其時限立法規制論
——兼評《保險法修訂草案》的相關條款 ------------------------- 樊啟榮 /72
我國仲裁庭組成方式問題的修改與完善 ------------------------------- 馬占軍 /82
論 文
死刑民意及其內部沖突的調查與分析 --------------------------------- 袁 彬 /99
司法審查與行政性壟斷規制 ---------------------------------------- 葉衛平 /113
上市公司章程中董事選任條款的有效性分析 -------------------------- 張 舫 /122
我國準必要共同訴訟制度的重構 ------------------------------------ 胡震遠 /130
論清代九卿定議
——以光緒十二年崔霍氏因瘋砍死本夫案為例 --------------------- 俞 江 /137
法律實務
學校事故的民事責任 ----------------------------------------------- 劉士國 /147
電子簽名認定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 ----------------------------------- 劉滿達 /153
法治的正本清源
——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思想的比較》
●龔刃韌(北京大學法學院)
【內容摘要】 2008 年 7 月上旬,我在網上看到北大法學院教授朱蘇力在中共中央政法委的專題講座書面稿,題目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與資本主義法治思想的比較》。為了澄清法治的含義,本文對該講座的內容提出以下幾點質疑和分析:第一,法治理念是隨消滅封建制度而產生的嗎?第二,盧梭是“法治學說的代表人物”嗎?第三, 19 世紀后半葉德國對法治有重要貢獻嗎?第四,人權概念是因為歐洲國家小才出現的嗎?第五,強調司法獨立就會破壞中國法治建設嗎?第六,什么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第七,作為國際社會共識的法治姓“資”還是姓“社”?第八,依法治國與法治是同一概念嗎?第九,中國有法治的“本土資源”嗎?最后作為本文的結論,法治與人權都是人類文明長期發展的產物,盡管一些觀念及制度在歷史上首先出現在西方國家,但并不因此而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專利品。
【關鍵詞】 法治 司法獨立 人權
“楊佳襲警案”的程序公正問題透視
●章禮明(廣州大學法學院)
【內容摘要】 “楊佳襲警案”在司法過程中出現諸多程序公正問題,其包括法律援助律師的指定程序被公然違反;律師會見權遭受不合理的限制;庭審公開通過技術性操縱受到規避;異地管轄未引起慎重對待以及針對證人出庭和重新鑒定的證據申請在裁判理由上發生的懈怠。這種狀況集中反映了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重實體輕程序”的司法觀念。隨著時代的變遷,司法應當迅速轉變這種傳統觀念。
【關鍵詞】 程序公正 法律援助 會見權 庭審公開 異地審判
醫療損害責任的因果關系證明及舉證責任
●楊立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
【內容摘要】 因果關系是醫療損害責任構成的基本要件之一。在現行司法實踐中,對醫療損害責任因果關系要件的證明采取完全的因果關系推定,實行舉證責任倒置,違背了民事訴訟規則中雙方的武器平等原則,給醫療機構造成了極大的訴訟壓力。因此,對醫療損害責任應當實行有條件的因果關系推定,實行舉證責任緩和,在受害患者一方的證明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才能夠實行因果關系推定,由醫療機構舉證證明自己的醫療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沒有因果關系。能夠證明者,推翻因果關系推定;不能推翻者,因果關系推定成立。
【關鍵詞】 醫療損害責任 因果關系 舉證責任 證明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十問
●鄭友德 伍春艷(: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
【內容摘要】 反不正當競爭法的保護對象應為經營者、消費者與公眾以及他們的利益;對經營者應取消“營利性”的限制,凡其行為促進或足以促進其他經營者的競爭,不問是否存在直接競爭關系,皆可視為不正當競爭行為主體;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界定宜采取一般條款加特別列舉的方式;在禁止性條款上,應根據保護客體的不同,采取“三分法”把不正當競爭行為類型化;為更好地平衡經營者之間、經營者與消費者和公眾之間的利益,應合理設置適用除外制度;應取消商品知名度的限定,直接以商業標記是否為“相關公眾所周知”作為禁止混同條款適用的前提;應將“不可期待的煩擾”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禁止范疇;單列條款對比較廣告進行規制;明確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在調整范圍和法律適用等方面的差異;反不正當競爭法與知識產權法在智力成果和工商業成果保護上,呈并列關系。若依反不正當競爭法創設出“公平競爭權”,將有悖于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公平競爭秩序的主旨,扭曲其保護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功能,窒息公平競爭。
【關鍵詞】 反不正當競爭法 反壟斷法 比較廣告 不可期待的煩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