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2009年第6期目錄及部分論文摘要、關鍵詞
特稿
論行政案件的受理標準 --------------------------------------------------- 江必新 /3
法務時評
從“范跑跑”事件看權利實現(xiàn)的道德阻卻及其消減 -------------------------- 張珍芳 /10
論文
中國法學 30 年:主導作品與主導作者 -------------------------------------- 凌斌 /15
關于建立我國區(qū)際逮捕令制度的設想 ------------------------------- 黃風 王 君祥 /39
信息網絡傳播權默示許可制度的不足與完善 ------------------------------- 梅術文 /50
爭鳴
案例指導制度的另一條思路
——司法能動主義在中國的有限適用 --------------------------------- 李仕春 /59
專論
西安市臨潼區(qū)城管綜合執(zhí)法狀況觀察報告 -------- 《城管綜合執(zhí)法狀況研究》課題組 /78
地方立法質量: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
—— 以上海人大地方立法為例 ------------------------------- 史建三 吳天昊 /94
域外法制
國際法院判決在美國國內法院的效力分析
——以拉格朗案和阿維納案判決為例 ---------------------------------- 顧婷 /108
筆談
習水嫖宿幼女案的刑法具體適用
存與廢:嫖宿幼女罪罪名設立之審視 ------------------------------------ 葉良芳 /118
習水嫖宿幼女案中行為人的犯罪性質 ----------------------------- 齊文遠 周 詳 /124
嫖宿幼女行為的法條競合問題 ----------------------------------------- 童德華 /132
法律實務
股東會瑕疵決議的效力研究 -------------------------------------------- 丁紹寬 /136
受賄關聯(lián)行為的罪數認定依據探討 ------------------------------ 薛進展 楊超英 /144
“撤消公司登記”與“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的適用辨析 ------------------------ 王躍龍 /153
論行政案件的受理標準
江必新(最高人民法院)
【內容摘要】 在行政案件受理問題上,標準的多中心主義將導致選擇性司法,進而危及整個行政法律秩序的穩(wěn)定。基于法治主義的立場和目標,行政案件受理應堅持“法律標準”。而依法受理行政案件,就要做到正確理解行政案件受理問題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全面認識行政案件受理的普適條件和特別條件,注意區(qū)分行政案件受理的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準確把握受理標準中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關鍵詞】 行政案件 受理 訴訟類型 行政行為 原告資格
從“范跑跑”事件看權利實現(xiàn)的道德阻卻及其消減
張珍芳(南京大學法學院)???
【內容摘要】汶川大地震爆發(fā)后,“先跑老師”范美忠遭受了輿論的口誅筆伐,并被學校解聘。范美忠的悲劇不在于其沒有履行相應的教師職責,而在于其沒有滿足公眾高度的道德期待。公眾期望范美忠在危難面前先人后己、舍生取義,但范美忠選擇了逃生以保存自己的生命。“范跑跑”事件的發(fā)生說明公眾的期待可能會對個人權利的實現(xiàn)造成了阻卻,為了消除阻卻,我們需要對其進行重新思考和合理引導,其中當然也包括相關制度安排上的修正。?
【關鍵詞】“范跑跑” 權利實現(xiàn) 道德阻卻 消減
中國法學 30 年:主導作品與主導作者
凌斌(北京大學法學院)
【內容摘要】中國法學 30 的年發(fā)展,產生了一批在引證影響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學作品和法律學人。這些法學主導作品和主導作者,呈現(xiàn)了不同的結構特點和發(fā)展趨勢。法學主導作品構成了中國法學基本的“心智圖式”,呈現(xiàn)為英美法系對理論法學和歐陸法系對部門法學的強勢影響。同時,那些在引證影響上位居法學各個領域前列的法律學人,構成了當代中國法學的“主導作者”,他們的自身特點也從多個層面展示了中國法學 30 年來的發(fā)展特點。探索和反思中國法學 30 年來的智識結構和沿革趨勢,是我們理解自身和繼往開來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法學 30 年 CSSCI 主導作品 主導作者 心智圖式
案例指導制度的另一條思路
——司法能動主義在中國的有限適用
李仕春(《中國法學》雜志社)
【內容摘要】最高人民法院正在試圖建立的案例指導制度,由于涉及司法權與立法權之間的關系,應更為審慎。實務部門和學者對案例指導制度似乎給予了一邊倒的支持,片面夸大了指導性案例在填補法律漏洞、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權和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的功能。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指導性案例難以有效地進行監(jiān)督、審查和控制,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憲政風險。因此,應當理性地評估案例指導制度的價值。在堅持立法務必先到位的基本前提下,最高人民法院宜采取立法解釋建議、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后進行立法性司法解釋、重視“批復”類型的司法解釋并將生效裁判文書附在批復之后、經批準后對必須依賴于案情而無法抽象出一般裁判規(guī)則的問題制作成案例并賦予一定拘束力等“四步走”的方法,走出一條既滿足實踐需要又真正安全的新路子。
【關鍵詞】 案例指導制度 司法能動主義 判例 漏洞填補 立法權 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