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法律評論》2024年總目錄
(學科版)
法理學、法律史學
1.法官責任的層次及展開 丁亮華(第3期)
2.精神隱私可以成為新興權利嗎? 陳魯夏(第5期)
憲法學、行政法學、行政訴訟法學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兜底職權的界定 賴偉能(第1期)
2.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制度的實效困境及化解路徑 于洋(第1期)
3.行政協議顯失公平規則的解釋論重構 顏冬鈮(第1期)
4.論全國人大授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基礎和界限 錢坤(第2期)
5.行政法上信賴保護原則的具體化 王子晨(第2期)
6.“根本法”考論 王本存(第3期)
7.備案審查的制度變遷及其原因 林彥(第4期)
8.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決定》的法律性質 王鍇(第4期)
9.論備案審查的效力 張翔(第4期)
10.論比例原則在備案審查中的展開 王旭(第4期)
11.憲法社會權的價值屬性與規范定位 陳征(第5期)
12.法律關系在行政法上的功能定位與體系結構 趙宏(第5期)
13.我國行政訴訟繼續確認判決論——基于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判決展開 查云飛(第6期)
民商法學、民事訴訟法學、知識產權法學
1.以公司自治為本源的認繳資本制的發展 鄒海林(第1期)
2.公司減資規則的反思與重構 王毓瑩(第1期)
3.未繳納出資股權轉讓的責任規則構建 林一英(第1期)
4.功能主義視野下的董事勤勉義務 葉林(第1期)
5.違約金調整的規則體系——以《合同編通則解釋》第65條為切入點 陳龍業(第2期)
6.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股權繼承規則構建——以反思現行地方試點模式為切入點 肖新喜(第2期)
7.我國創設軟件版權侵權“開源抗辯”之質疑——兼評“未來案”和“億邦案” 張韜略(第2期)
8.提高損害賠償數額能否威懾專利侵權?——基于19596份裁判文書的實證分析 邊仁君(第2期)
9.論和解協議與原合同之間的關系 王利明(第3期)
10.我國侵權法上“相應的責任”的體系解釋 程嘯(第3期)
11.離婚訴訟中兒童最大利益的實現層次與規則完善 張愛桐(第3期)
12.著作權法上單純獲酬權的制度邏輯與規范構造 朱冬(第3期)
13.論知識產權懈怠抗辯引入的必要性與規則構建 戴哲(第3期)
14.職務代理權行使超越職權限制的效果歸屬 朱廣新(第4期)
15.論股東回購請求權對利益沖突交易之規制功能 曾思(第4期)
16.公司利益相關者保護的務實路徑:重申股東至上原則 鄒星光(第4期)
17.案例群方法的重構 雷檳碩(第5期)
18.有限公司中的強制購買股權——以《公司法》第89條第3款為中心 徐方亮(第5期)
19.形成訴權行使方式的反思與重構 宋史超(第5期)
20.預約亦約:締約協議的法解釋論 韓世遠(第6期)
21.合同違法無效規則中行為規范與權限規范的區分——以《合同編通則解釋》第18條為中心 易軍(第6期)
22.不當得利法的體系重構——兼論合同無效、撤銷后的法律效果 許德風(第6期)
23.商標混淆判斷要件的功能定位及考察方法 許清(第6期)
經濟法學、社會法學
1.我國長期護理社會保險的保障范圍及其規則構造 謝冰清(第1期)
2.法治與德國福利國家的發展 [德]理查德·吉森(第2期)
3.論慈善法中的公益——從“二要素說”到“四階層說” 呂鑫(第2期)
4.《歐盟人工智能法案》的背景、主要內容與評價——兼論該法案對勞動法的影響 [德]沃爾夫岡·多伊普勒(第3期)
5.“不完全勞動關系”的合同性質與從業者的相對性保護——以法律適用的“二分法”及“三分法”為分析視角 田思路(第5期)
6.勞動法對生產率、就業和失業及勞動收入份額的影響——基于劍橋Leximetric數據庫的新證據 [英]西蒙·迪肯;[伊朗]卡梅利亞·普爾克曼尼(第6期)
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
1.重構正當防衛的法理基礎 徐萬龍(第1期)
2.論假釋實質條件的合目的性解釋 曾文科(第1期)
3.論詐騙罪中的財產處分行為——處分意識不要說之提倡 王靜(第1期)
4.刑事證據抽樣分析的理論闡釋與實踐方法 羅維鵬(第1期)
5.雙層區分制的理論反思與共犯體系模型的再建構 楊建民(第2期)
6.論刑事訴訟中的程序特別與特別程序 蔡元培(第2期)
7.比較法視野下程序出罪的功能與結構 吳桐(第2期)
8.非法實物證據排除的模式重構 楊燾(第2期)
9.刑法教義學中的當然推理 陳興良(第3期)
10.生活主義刑法觀的價值立場與方法構造 焦艷鵬(第3期)
11.重申刑法謙抑主義——兼對反思論的辯駁 石聚航(第3期)
12.事后不可罰行為與自洗錢入罪的規范適用 陳偉(第3期)
13.刑事訴訟中被告人最后陳述權的保障 韓旭(第3期)
14.概念的誤區與辨正:從“刑事合規”到“刑事適法” 左衛民(第4期)
15.論集體法益向個人法益的比例還原 歐陽本祺(第4期)
16.洗錢罪目的犯屬性證成與司法認定 時方(第4期)
17.同一數據在訴訟程序轉化后的使用限制及證成 李倩(第4期)
18.行賄罪與受賄罪的關系 張明楷(第5期)
19.行賄罪特殊從寬情節研究 孫國祥(第5期)
20.自動駕駛汽車交通肇事的刑法歸責 魏超(第5期)
21.共同犯罪歸責的社會功能進路——以京特·雅各布斯的共同犯罪理論為切入點 王志坤(第5期)
22.兩種概括故意概念的區分與適用——以《刑事審判參考》第1243號指導案例為切入點 汪雪城(第6期)
23.環境犯罪保護法益的再識別 戴小強(第6期)
24.行賄罪從重處罰情節的規范適用——兼論個罪從重處罰情節的功能定位 姜濤(第6期)
25.“纏擾行為”刑法規制的域外實踐和中國路徑 姜敏(第6期)
國際法學
1.非ICSID投資條約仲裁司法審查的困境及其應對——以法院對投資條約的解釋與適用為視角 肖芳(第1期)
2.提單管轄條款的法律效力:實踐審視與規則續造 荊鳴(第2期)
3.全球治理區域轉向視域下國際法發展的新趨勢及中國因應 楊澤偉(第4期)
4.數字貿易協定中的源代碼規制與中國因應 黃世席(第4期)
5.論外國中央銀行資產的國家豁免與其他國家的沒收和集體反措施 李慶明(第5期)
6.歐盟干預內部投資仲裁的國際法批判與中國因應 黃麗萍(第5期)
7.國際投資法中的社會許可問題與中國因應 張金矜(第6期)
8.中國知識產權法域外效力的理論闡釋與實現進路 劉云開(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