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環球法律評論》2024年第4期
發布日期:2024-07-25  來源:環球法律評論

1

主題研討:

中國備案審查制度的基礎原理構建

林彥:備案審查的制度變遷及其原因(5-20)


王鍇: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決定》的法律性質(21-36)


張翔:論備案審查的效力(37-53)


王旭:論比例原則在備案審查中的展開(54-71)

2

理論前沿

朱廣新:職務代理權行使超越職權限制的效果歸屬(72-89)


曾思:論股東回購請求權對利益沖突交易之規制功能(90-106)


鄒星光:公司利益相關者保護的務實路徑:重申股東至上原則(107-123)


左衛民:概念的誤區與辨正:從“刑事合規”到“刑事適法”(124-139)


歐陽本祺:論集體法益向個人法益的比例還原(140-156)


時方:洗錢罪目的犯屬性證成與司法認定(157-175)

3

環球評論

李倩:同一數據在訴訟程序轉化后的使用限制及證成(176-191)

4

國際法研究

楊澤偉:全球治理區域轉向視域下國際法發展的新趨勢及中國因應(192-208)


黃世席:數字貿易協定中的源代碼規制與中國因應(209-224)

主題研討:中國備案審查

制度的基礎原理構建

備案審查的制度變遷及其原因


  林彥,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關于完善和加強備案審查制度的決定》的出臺,標志著備案審查制度日趨成熟。四十多年來,備案審查在制度和實踐兩個層面都經歷了重大變遷,既遵循了在積累經驗中建立“傳統”的我國當代法治建設的漸進模式,也存在變法與自發制度變遷交叉演進的特征。這個變遷過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不斷調試、疊加、積累的過程。審查對象不斷擴大、啟動程序交替變化、審查標準更加多元、制度運行日益顯性,是其中最為關鍵的變化。與此同時,制度構建與制度實踐密切互動、同步推進、相輔相成,備案審查的整體制度效能也空前提升。顯性化、制度化、常態化,是其效能提升的集中體現。國家頂層設計的助推、憲法實施態勢的牽引、監督理念變化的影響、維護法制統一的需要,共同促成了備案審查的提質增效。同時,增強撤銷程序的可操作性、提高審查能力、加強審查論證的說理性,將成為未來制度完善的方向。


  關鍵詞:備案審查 制度變遷 憲法監督 國家治理現代化

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決定》

的法律性質


  王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長聘教授。


  內容提要:從內容的抽象性和一般性來看,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和加強備案審查制度的決定》屬于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從而與源自于全國人大常委會重大事項決定權的有關重大問題的決定存在不同。我國《立法法》第12條區分絕對法律保留和相對法律保留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保留奠定了基礎!蛾P于完善和加強備案審查制度的決定》屬于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保留的范疇,系有法律效力的決定,其內容中有“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作如下決定”的表述,說明其位階低于憲法和法律。從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對該項決定(草案)的審議報告來看,也蘊含了其不能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內涵。


  關鍵詞: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 重大事項決定權 法律保留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保留

論備案審查的效力


  張翔,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效力問題是備案審查制度的“題眼”所在。根據《備案審查決定》第13、14條,備案審查在“有錯必糾”環節以“溝通—書面審查意見—糾正和撤銷決定—普遍約束力”4個階層保證備案審查具有制度剛性。鑒于“糾正和撤銷決定”通常備而不用,可以考慮賦予“溝通”“提出書面審查意見”以預備程序、“判斷預告”的性質,將備案審查這一監督權行使作“督促”和“處置”的整體安排。這要求“溝通”“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必須以外部化、固定化和法效化的方式予以公開。備案審查具有抽象審查的制度特征,賦予“糾正和撤銷決定”以普遍約束力是其體現之一!捌毡榧s束力”需要在對其他規范性文件及其制定機關的約束力、“存在同樣問題”的認定、有無對司法個案的約束力等層面具體展開。備案審查決定應以不溯及既往為原則,以溯及既往為例外。中國憲法學在當下應當更加重視“憲法程序法”研究。


  關鍵詞:普遍約束力 監督權 溯及力 憲法程序法

論比例原則在備案審查中的展開


  王旭,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特聘教授。


  內容提要: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完善和加強備案審查制度的決定》明確了比例原則在當代中國憲法監督制度中的地位,但迫切需要建構起本土意涵與進行實踐運作觀察。從該決定在體系建構中對比例原則的規范定位來看,綜合憲法、立法法、監督法等法律,分析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公布的審查案例,比較相關域外法知識,可以發現比例原則在備案審查中具有雙重規范地位,其效力輻射到包括基本權利在內的諸多重大法益。在此基礎上通過提出并論證“引入目的正當性原則的中國理據與方案”“中國適當性原則的雙重教義學結構”“必要性原則的中國本質與要件”“權衡原則的中國路徑與方法”等比例原則本土化過程中的重大關鍵問題,可以建構起中國自主的比例原則法教義學體系,為實踐提供較為堅實的知識基礎。


  關鍵詞:比例原則 備案審查 合憲性審查 目的正當性 權衡

理論前沿

職務代理權行使超越職權限制的效果歸屬


  朱廣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內容提要:《民法典》第170條依代理權獨立性理論確立了一種能夠獨立發揮善意相對人保護功能的歸屬規則!逗贤幫▌t解釋》第21條第3款以超越職權范圍內限制的職務代理行為對法人或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但能夠證明相對人存在惡意時例外的規范邏輯結構詮釋了《民法典》第170條第2款規定。該司法解釋第21條第1、2款的規定,是針對職務代理權行使逾越職權邊界的效果歸屬,對《民法典》第170條第1款作出的反面解釋。逾越職權邊界的職務代理構成無權代理,其效果歸屬應依《民法典》第171條、第172條確定。在善意相對人保護上,該司法解釋第21條實質上以區分超越職權范圍內限制與逾越職權邊界為架構,確立了兩種不同的信賴保護機制。


  關鍵詞:職務代理 職權代理權 無權代理 表見代理

論股東回購請求權對利益沖突交易之規制功能


  曾思,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內容提要:利益沖突交易之規制是公司法的一項核心議題。新修訂的《公司法》第89條增加了股權濫用的情形,從而為法院通過股東回購請求權來規制利益沖突交易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基礎。對裁判文書的考察表明,股東回購請求權已經發揮了阻遏不當利益沖突交易的顯著效用。然而,股份回購作為在利益沖突交易下小股東的一項救濟措施,突破了公司法人獨立性,僅在特定情形下具有合理性。當公司發生重大變動時,公司持續經營穩定性本來就已被打破,公司可以提前準備現金應對回購請求,此時滿足小股東回購請求權不會產生過高制度代價。法院在確定回購價格時,應將公司交易中涉及的利益沖突作為重要考量因素。而在公司未發生重大變動的情況下,僅當利益沖突交易構成股東壓制時,法院才應支持股東回購請求權。在適用事由上,法院需明確區分公司正常運營過程中的單次、偶發性利益沖突交易與長期利益輸送的不同情況。在認定標準上,應以其他救濟途徑,如損害賠償、司法解散之訴等,不足以或不利于實現股東保護為前提。


  關鍵詞:股東回購請求權 利益沖突交易 公司重大變動 股東壓制

公司利益相關者保護的務實路徑:

重申股東至上原則


  鄒星光,清華大學法學院助理研究員。


  內容提要:《公司法》2023年修訂明確規定公司經營須充分考慮各方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但利益相關者考量與股東至上原則之間的關系仍不明朗。利益相關者導向型治理模式的支持者認為應當摒棄傳統的股東至上原則,確立董事會平衡各方利益相關者利益的義務。然而,域外利益相關者導向的實踐表明,若欠缺特殊的社會經濟和歷史背景,利益相關者導向型治理模式可能只會淪為公關活動或者嚴重沖擊資本市場。因此,我們不能寄希望于通過強行變革公司目的或董事義務來強化對利益相關者的保護。公司法視域下的利益相關者保護應當拋卻對利益相關者導向的想象,而在堅持股東至上與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采取更為務實的路徑。一方面,對于傳統投資者占據主導的普通營利性公司,完善具有經濟重大性的ESG信息的披露制度有助于在促進長期股東回報最大化的基本框架下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公司法應新設共益公司這一公司類型,從而使得ESG型投資者可以通過合意突破財富最大化的傳統假設,股東價值最大化在該類公司中并非體現為利潤最大化,而是股東的長期投資回報與持續性社會效益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 股東至上 董事信義義務 強制披露 ESG

概念的誤區與辨正:

從“刑事合規”到“刑事適法”


  左衛民,四川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刑事合規的概念使用存在名與實之間的錯位。刑事政策語義中的刑事合規所指應當是與企業刑事責任直接相關的法律,也即刑法,而非內涵更泛化的規,合規整改也是為了預防和減少刑事犯罪行為而非其他違法違規行為。究其語詞緣起與變遷,法律論域內的刑事合規概念衍變自企業合規這一非法律的概念,但在此過程中“規”的內涵實際發生了改變。對域外合規概念的考察也揭示出其原生詞匯在企業治理和刑事法兩個不同層面存在著需要辨明的實質區別,且合規只是域外刑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子概念而非母概念。所以,“規”的使用是不準確的,未來在概念使用上應當以“適法”來取代“合規”,厘清法和規的分界,使其內涵能更準確合理地融入到現有的法律與法學知識體系之中。


  關鍵詞:刑事合規 企業合規 刑事適法 刑事政策

論集體法益向個人法益的比例還原


  歐陽本祺,東南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面對預防性犯罪化的立法沖擊,集體法益獨立說提倡的法益限縮論與構成要件限縮論都難以實現限縮刑法處罰范圍的效果。因此需要從集體法益獨立說轉向集體法益還原說,并對集體法益還原說進行外部辨正與內部辨正。集體法益的還原不是存在論的分解還原、利益還原或者條件還原,而是從價值論上把集體法益還原為個人法益的普遍保護手段。集體法益的還原應該符合比例原則的目的正當性審查和手段正當性審查。以目的正當性審查來甄別不真正的集體法益,以手段正當性審查來甄別不合比例的集體法益。沖突的集體法益、溢出的集體法益以及過時的集體法益均不應受刑法保護。


  關鍵詞:集體法益 個人法益 法益還原 比例原則

洗錢罪目的犯屬性證成與司法認定


  時方,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副教授。


  內容提要:洗錢罪是否屬于目的犯在理論與司法實踐中均存在較大爭議,該問題的表層爭議在于目的犯二元與一元概念內涵與外延的分歧,其本質在于判斷“為掩飾、隱瞞”犯罪目的對于洗錢罪限縮適用的影響。洗錢罪是直接目的犯,犯罪目的屬于故意的意志要素,對于行為法益侵害性以及行為人主觀罪責都產生影響,不具有“為掩飾、隱瞞”目的的資金轉賬、提供賬戶等行為不具有法規范評價意義上的法益侵害性,不應作為洗錢罪認定。洗錢罪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的前提是已經取得特定犯罪所得及其收益,進而幫助掩飾、隱瞞的行為才構成洗錢,如果提供資金賬戶是為了收取特定犯罪所得,只應當評價為上游犯罪的組成部分,不應評價為洗錢行為。通過對“為掩飾、隱瞞”主觀目的的規范認定,可以為洗錢罪司法限縮適用進行路徑糾偏。


  關鍵詞:洗錢罪 目的犯 犯罪目的 “為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目的

環球評論

同一數據在訴訟程序轉化后的

使用限制及證成


  李倩,天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內容提要:為限制公權力對公民個人數據的無限度使用,目的約束原則主張公權力機關對公民個人數據的處理(使用)行為不能背離最初的目的設定。鑒于警察機構的雙重功能屬性,警方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領域收集數據的目的不盡相同,前者數據收集的目的是危害防衛,后者是追訴犯罪。在“行刑銜接”以及“行刑反向銜接”的訴訟程序轉化中,個人數據的處理(使用)要考慮目的約束原則的限制。德國聯邦最高法院2017年作出的“傳奇控制”的判決,加之《德國刑事訴訟法》新修訂的479條第2款,呈現出德國利用假定替代干預原則的思路論證“目的改變”下數據使用的合法性。假定替代干預原則可以為我國從非刑事訴訟程序中收集的個人數據、技術偵查措施下收集的證據以及“偶然發現”在后續刑事訴訟程序中的使用提供理論上更精當的論證方案。與此同時,在行刑反向銜接后,個人數據的使用亦需要限制。


  關鍵詞:個人數據 訴訟程序轉化 假定替代干預原則 證據使用禁止

國際法研究

全球治理區域轉向視域下國際法發展

新趨勢及中國因應


  楊澤偉,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弘毅特聘教授。


  內容提要:全球治理區域轉向視域下國際法主要面臨以下挑戰: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國際法律秩序已難以平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國際法律秩序面臨“權力空心化”的危險以及國際立法博弈逐漸加劇。目前國際法的發展呈現出以下新趨勢:國際法的虛無主義重新抬頭,國際立法的碎片化現象更加明顯,國際(準)司法機構的擴權形象日益凸顯以及國際法規則制定權向區域性國際組織下沉。中國應積極培育能與當前多邊主義的國際法律秩序兼容的新理念、新原則和新規則,從制度建設、議程設置和規范擴散等方面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周邊區域的治理能力等。


  關鍵詞:全球治理區域轉向 國際法律秩序 多邊主義 區域性國際組織

數字貿易協定中的源代碼規制與中國因應


  黃世席,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


  內容提要:源代碼及其算法系統正在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而被越來越多地納入數字貿易協定中,主要內容就是禁止締約方把要求訪問或轉移源代碼作為進入本國市場的條件,但某些例外情況除外。源代碼禁令規定的范式差異不大,但是鑒于科技發達與發展中經濟體存在的數字鴻溝,同時技術發達國家也需要為本國的數字治理提供一些空間,源代碼禁令的規定也存在一些主要爭議和例外,而且此類問題帶來的分歧正在挑戰全球數字治理的一般原則。尤其是,為了滿足締約方監管和司法需求,貿易協定中的源代碼例外允許締約方為了國家利益而獲取其他締約方工商業的源代碼,以確保數字技術符合個人權益和社會價值觀。中國在源代碼的規制問題上要堅持維護國家數字主權和國家安全,同時也要通過國內立法與商談國際協定,逐步實現數字貿易包容性發展。


  關鍵詞:數字貿易 自由貿易協定 源代碼 條約例外 人工智能


責任編輯:郝魁府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