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前沿
教義學發展、功能與內涵之刑法學揭示(董邦俊) 5
犯罪故意的古今流變
——兼評方法論意義上故意與過失的界分(陳磊) 25
無罪推定的外國法溯源與演進(孫倩) 47
論“告訴才處理”案件的追訴形式(王一超) 63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邏輯(王福華) 83
碳稅實施的法律保障機制研究(鄧海峰) 104
環球評論
世界法治指數的緣起與流變(魯楠) 118
法庭意見、論據與論證
——析美國最高法院對勞倫斯案的裁決(楊貝) 134
美國《創新法案》評析(易繼明) 146
國際法研究
國際法何以得到遵守
——國外研究述評與中國視角反思(韓永紅) 167
學術綜述
將法治進行到底
——“法治與改革”學術研討會綜述(劉振宇) 186 |
理論前沿
教義學發展、功能與內涵之刑法學揭示 董邦俊
內容提要:法律教義學是民主憲政國家法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我國,關于刑法教義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刑法教義學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軌跡,它經歷了從專橫到理性的演進和由推崇到質疑的變遷,應在發展刑法教義學的基礎上,推進我國的刑事法治建設。從功能上看,刑法教義學明確了刑法的適用范圍和適用細節,增強了刑法的可操作性;集中法律工作者的智慧和共識,為刑法修訂提供依據;回應質疑和彌補漏洞,有利于現行刑事法律制度的維護。此外,刑法教義學通過對教義的系統化,方便對刑法內容的查找、學習與研究。刑法教義學與方法論、刑法解釋學、刑法學、刑事政策學以及刑法哲學是密不可分的,有必要厘清刑法教義學與相關諸學科的界限。雖然教義學在發展中面臨一定的質疑,但其存在根據不容否認。針對目前的研究狀況,需要在多維認識基礎上,形成對刑法教義學的總體把握。
關鍵詞:刑法教義學 法律解譯 法學方法
犯罪故意的古今流變——兼評方法論意義上故意與過失的界分 陳磊
內容提要:早自兩千年前中國傳統刑律就已經明確了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責任區分,而在歐陸刑法告別結果責任還是近代以來的事情。犯罪故意的涵義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諸多變遷。在故意和過失的分界問題上,古代刑律人命犯罪“六殺”所蘊含的類型式思維模式,相較于今之刑法概念式二元界分模式,在方法論上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故意與過失界限糾葛之解決,應以概念式思維為基本,以類型式思維為補充。古代刑律并非自覺而近于直覺地運用頗為近代法學推崇的類型思維模式,體現出中華法系的早熟和早慧。刑法立法和刑法解釋可以考慮從傳統刑律的本土資源中汲取營養。
關鍵詞:犯罪故意 法學方法 概念式思維 類型式思維 六殺
無罪推定的外國法溯源與演進 孫倩
內容提要:無罪推定在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學者論述里,各有自己的歷史淵源,而對這些歷史淵源的追溯,恰恰反映了他們各自關注問題的不同。大陸法系國家從應對審前程序中被告人的處遇角度闡釋無罪推定;而英美法系國家則為應對中世紀長期存在的,在陳述式審判模式下被告承擔證明責任以及誣告、偽證問題,來闡釋無罪推定。進入當代以后,兩大法系都轉入了對審前羈押與無罪推定關系的關注,審前羈押的性質是否為刑罰的問題頗具爭議。其背后反映的是國家對未被證明犯罪的人何以有懲罰權,這也成為無罪推定的根本問題。
關鍵詞:無罪推定 審判模式 審前羈押 疑罪惟輕
論“告訴才處理”案件的追訴形式 王一超
內容提要:“絕對自訴主義”未關注國家與個人訴權之間的平衡,將對“告訴才處理”案件的追訴錯誤地理解為是被害人的私事。在司法實踐中,這種理解不僅會造成訴訟資源的浪費,被害人因取證困難而無法獲得救濟也是常見的現象。對“告訴才處理”案件進行法解釋學分析后發現,對此類案件應采公訴與自訴并舉的追訴模式。被害人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選擇啟動公訴或提起自訴。“告訴”的本質是訴訟條件,它會制約刑事追訴整體的合法性。在公訴過程中,無論是在偵查、起訴還是審判階段,告訴欠缺或撤回,均應從程序上終止訴訟。被害人有自訴權,但現行自訴制度的設計妨礙了其訴權實現。應當區分起訴條件、訴訟條件和有罪判決條件。立案時只需對形式性的起訴條件做出審查,而對訴訟條件和有罪判決條件需在法庭審判階段進行“二元復式”審查。當條件欠缺時,分別做出不受理裁定、駁回起訴裁定和無罪判決。
關鍵詞:告訴才處理 自訴 訴權 訴訟條件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邏輯 王福華
內容提要:在有限的幾個立法例中,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的建構邏輯主要有技術與程序保障觀念兩種,技術邏輯從解決判決效力擴張的正當化入手,以向受判決效力擴張影響的案外第三人提供程序救濟為目的,實現個案正義是其特點;程序保障觀念層面的邏輯則將價值判斷作為制度核心,以案外第三人是否在前訴中獲得了實質性程序保障為基準,作為向其提供事后程序救濟的根據。我國新民事訴訟法引入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以抑制惡意訴訟為制度初衷,其針對性強,但也產生了制度功能不全的問題。因此,在實用主義邏輯下仍需遵循程序保障觀念及技術邏輯進行制度安排,并尋求其與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結合點,在相關程序間處理好適用次序,使各程序相互配合。相對于執行異議、案外人申請再審等相關制度,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制度應體現補充性特點,成為案外第三人權利救濟的最后的選擇。
關鍵詞:第三人 撤銷之訴 執行異議 再審之訴
碳稅實施的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鄧海峰
內容提要:全球氣候變暖是制約當今世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利用稅收的經濟調控手段抑制非理性能源消費,已成為各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提升大氣環境質素的重要方式。發達國家的環保實踐證明與碳排放交易相比,碳稅具有執行程序簡單、成本測算明確、調控力度靈活、制度績效明顯等優勢,我國也將開征碳稅納入了議事日程。在我國現有的環境法律框架下,碳稅制度的運行仍面臨四大挑戰:與現有稅收的矛盾、與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沖突、稅收征管組織架構的調整以及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協調。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構建碳稅的法律保障制度。保障碳稅的施行需整合碳稅與排污收費制度,調整現有環境稅收的稅率;需與碳排放交易制度銜接使達標排放企業享受碳稅減免;需構建碳稅征收動態平衡管理體系和綜合性數據庫系統;并設計與國際貿易規則相契合的碳關稅制度。
關鍵詞:碳稅實施 環境稅 碳排放交易 綠色稅收
環球評論
世界法治指數的緣起與流變 魯楠
內容提要:世界法治指數和法律與發展運動關系密切,其早期實踐可追溯至1971年美國梅里曼等人從事的法律制度定量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法律與發展運動時期,國際政策界對法治的熱情催生了世界銀行治理指數與世界正義工程的世界法治指數,并產生深遠影響。但國際學術界對法治指數始終存在正反兩種評價。從比較法的視角來看,世界法治指數是繼法系地圖、國別地圖之外的一種新的世界法律地圖繪制方式,具有簡化、歪曲、引導、暗示和傳播五種特性;同時它也是全球化時代法律散播的新形式,在進口來源、散播層次、散播路徑、散播解釋方面具有多樣性,在散播效果方面具有長期性。20世紀90年代以后,法治評估及指數研究引入中國并取得長足進步,但其方法論引起法學界的反思,我們應從比較法學界對法治指數的批判分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關鍵詞:法治指數 法律與發展運動 法律地圖 法律散播
法庭意見、論據與論證——析美國最高法院對勞倫斯案的裁決 楊貝
內容提要: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勞倫斯案給出了三份觀點截然分立的法官意見。通過分析三份意見的論證發現,不論是旁征博引的論據,還是形態各異的論證進路,都不是大法官們產生意見分歧的原因,毋寧是他們發生分歧的后果。大法官們運用的論據實質只是有待證成的意見,其采用的論證進路不只是為了證成結論,也是為了表明他們的法律理念。就勞倫斯案而言,真正影響大法官判斷的是他們對于憲法解釋原則、遵循先例原則、司法與民主的關系以及法律與道德的關系等基本問題的不同看法。這些基本法律理念既是特定判決的成因,也有可能作為理由出現在判決書中。在這一意義上,盡管法律論證并不必然反映判決的真實成因,但它對于法律決定的形成仍有重要影響。
關鍵詞:法律論證 法律決定 法律理念 勞倫斯案
美國《創新法案》評析 易繼明
內容提要:近年來,“專利蟑螂”呈日益蔓延的態勢,已給美國創新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美國國會不斷提出相關法案,旨在遏制專利蟑螂。美國眾議院2013年12月9日通過《創新法案》,修改專利侵權訴訟程序以制止專利蟑螂濫用訴權的行為。主要修改內容包括:原告提供額外的必要訴訟細節,提高專利權屬的透明性,敗訴方承擔訴訟費用,重新塑造證據開示程序,終端用戶訴訟例外以及對商業方法專利進行規制等內容。通過這些改革,新的《專利法》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建立起了一整套訴訟審查、證據開示、濫用失權、責任費用承擔和用戶平行訴訟等規則體系。美國出臺《創新法案》遏制專利蟑螂的做法,是奧巴馬政府專利新政的一種體現,中國政府及企業應加強應對,掌握專利訴訟程序的新特點,以避免該法案實施之后陷入被動。
關鍵詞:美國《創新法案》 專利蟑螂 專利訴訟 訴權濫用
國際法研究
國際法何以得到遵守——國外研究述評與中國視角反思 韓永紅
內容提要:國際法遵守理論目前已經發展成為最具活力的國際法理論之一。以利益為基礎和以規范為基礎的兩大流派圍繞利益、聲譽、制裁、規范、國家能力、社會環境等因素提出并論證了多種對國際法的發展頗具影響力的理論觀點。隨著兩大流派的交叉與融合,國際法遵守理論的研究范圍、研究主題和研究方法呈現不斷擴展的趨向。與國外學界對國際法遵守理論的研究熱度相比,目前我國學者在該領域的研究還較為有限。為滿足國家利益、中國法學研究轉型及國際法理論發展的需求,應當加強對國際法遵守理論的研究,提升國際法律規則與我國國家利益的一致性。
關鍵詞:國際法 遵守 制裁 聲譽 規范內化
學術綜述
將法治進行到底——“法治與改革”學術研討會綜述 劉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