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帝《遜位詔書》在中華民族統一上的法律意義
楊昂
內容提要:辛亥革命南北議和的結果是清帝遜位,以禪讓模式終結當時統治中國的清帝國。清帝《遜位詔書》成為帝國主權轉移至民國的重要合法性文獻,對中華民國建政意義深遠。作為原帝國所轄領土的遼闊的邊疆民族地區因此被當然合法地納入民國法統之下,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一個完整繼承清帝國的主權國家。然而西方列強及國內少數分裂主義分子圖謀瓜分、分裂中國的野心不死。因此,在辛亥革命中,中央、邊疆民族與列強及分裂主義之間展開了關于中華民族憲政合法性及國際承認的政治博弈,雖然最終我們基本捍衛了領土主權完整,但仍需保持警惕,應建構我們自己的理論話語以應對西方的理論挑戰。
政治憲法學視野中的清帝《遜位詔書》
高全喜
內容提要:本文選取百年中國歷史中一頁似乎久被遺忘的篇章--清帝《遜位詔書》,從政治憲法學的視角挖掘其中富有生命的機理。作者認為,在走向共和的古今大變局中,現代中國的立國基礎,不單純是辛亥革命那種激進主義立憲精神,還有另一個體現在清帝《遜位詔書》之中的精神基礎!哆d位詔書》雖不是一個形式完備的憲法文本,但它總結和承載了晚清以來若干次或被動或主動的改良立憲運動,有效節制了革命激進主義的潮流,彌合了革命造成的歷史裂痕?梢哉f,《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清帝《遜位詔書》共同構成和發揮了當時民國的憲法精神。本文論述了《遜位詔書》所包含的政治憲法學要義,并揭示其對于當今中國憲制轉型的啟發性蘊含。
"大妥協":清王朝與中華民國的主權連續性
章永樂
內容提要:中華民國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基礎上建立,但大致完整繼承了清王朝的版圖與人口。這一主權連續性的建立,離不開清皇室、北洋集團以及南方革命派、立憲派之間的一場"大妥協"。"大妥協"的核心環節是清帝和平遜位,宣布向全體國民讓與主權,以及南北兩個臨時共和政府以南方選舉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的形式完成融合。"大妥協"為中華民國對清朝版圖與人口的繼承提供了法理根據,避免了激烈內戰與更為嚴重的邊疆危機。但由于缺乏進一步的精英共識與政治信任的支撐,"大妥協"的成果未能持久。
法的時間效力界限與法的穩定性--以德國民法為研究視角
賀栩栩
內容提要:法的時間效力問題,簡言之要解決的是,如果一個時間段上的法律關系跨越新舊法律的交替,那么舊法所規定的法律效力是否、在何種程度上繼續發生效力;或者是否應該以形式上的時間點為界限,讓舊法上的法律后果喪失效力,依照新法重新做出安排。薩維尼有關法的時間效力理論就法的時間效力沖突等問題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在德國民法上,針對不同的法律關系諸如物權、債權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在法的時間效力方面設定了不同的規則。隨著我國《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幾部重要法律的頒布,施行過程中新舊法律沖突的問題不斷出現,目前中國民法典的制定也已經提上日程,民事法律的時間效力問題將會是立法者和學者都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之一,德國法的相關理論與規定可資借鑒。
論侵害生命之損害賠償責任--解釋論的視角
葉金強
內容提要:侵害生命的損害賠償責任由受害人生命權侵害責任和近親屬身份權侵害責任組成。生命侵害于死亡不可逆轉地將要發生時構成,仍有主體資格的受害人此時即取得了生命侵害之撫慰金請求權以及死亡賠償金請求權,這些請求權于死亡實際發生時轉由受害人的繼承人繼承。身份權侵害于受害人死亡時構成,近親屬取得撫慰金請求權以及繼發的物質損害賠償請求權。被撫養人的撫養利益以及繼承人的繼承利益,均通過繼承規則來實現,而不采固有利益侵權構成之模式。我國生命侵害之賠償實踐中,精神利益被過度低估,導致最終的賠償數額的高低主要取決于物質損害的大小,引發了"同命不同價"之批判。解釋論上,可根據《侵權責任法》第16條及第22條之規定,在堅持物質損害賠償差異化處理的同時,對精神損害作平等的評價,認可受害人生命侵害之撫慰金請求權,并大幅度提高受害人及其近親屬的撫慰金數額,來彰顯生命的精神價值,實現人格平等的價值訴求。
犯罪參與類型再思考--兼議分工分類與作用分類的反思
閻二鵬
內容提要:犯罪參與類型的設置在本質上是對構成要件符合性的解釋,以此為理論基點,在犯罪參與立法上形成了一元參與體系與二元參與體系。在二元犯罪參與體系之下,以犯罪事實支配理論為代表的實質客觀說形成了正犯界定的實質化傾向,但此種理論學說完全顛覆了其賴以建立的前提即基本構成要件與修正構成要件之間的制度性區別。我國刑法學界傳統觀點在共犯人類型上形成的分工分類法與作用分類法的認識過于表面化,對于犯罪參與類型與構成要件之間的關聯應為學界研究的重點。
保險合同復效制度比較研究
梁鵬
內容提要:我國規定保險合同復效須由投保人與保險人達成協議,這種模式容易導致保險人濫用同意權阻礙保險合同復效,寬松的可保主義模式能夠平衡投保人與保險人之間的利益。衡量投保人提供的可保證明是否符合復效要求應當采取理性保險人標準。復效合同性質上應為原合同與新告知內容的特殊組合,對新告知內容,投保人應當履行告知義務,保險人對新告知內容的抗辯應自復效之時起算,而自殺免責期的起算則應從保險合同成立之時起算。在寬松的可保主義制度下,自動復效階段的復效時點為投保人補繳保險費及其利息之時,可保復效階段,保險合同復效的時點因情況不同各有差異。
公共起訴資格的生成
陳承堂
內容提要:根據起訴資格的私法模式,救濟與權利是相互依存的,只有那些自身權利受到威脅(或損害)的人才有資格獲得救濟。然而,此種旨在維護個人普通法權利的私法模式對于規制型國家中大量出現的制定法利益已不敷其用,從而導致體現這些制定法利益的公共起訴資格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確認起訴資格的標準相繼體現為不法侵害標準和"當事人遭受損害"條款標準,并且寬泛的"當事人遭受損害"條款標準導致的違憲爭議也隨著法蘭克弗特法官所創造的"私人檢察總長"術語而得以消解。
內幕交易規制的立法體系進路:域外比較與中國選擇
傅穹 曹理
內容提要:內幕交易監管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世界各國規制內幕交易的立法體系可以歸納為信義進路與市場進路。信義進路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拓寬信義義務人范圍邊界與判斷其交易主觀狀態的歷史;市場進路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限縮或廢除內幕交易認定的主體與主觀要件與完善內幕交易客觀構成要素的歷史。中國資本市場內幕交易難以禁止的現實困境,實則是內幕交易行為構成體系邏輯混亂的一個映射,并已對內幕交易行為認定與責任追究構成妨礙。就內幕交易規制立法體系變革方向而言,我國目前不宜引入信義進路,而市場進路或許更適合我國法制傳統和資本市場實際。在市場進路指引下,任何不當使用內幕信息的行為皆應被認定為內幕交易,廢除現行法中關于內幕交易行為構成的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同時完善客體要件和客觀要件,既能推助內幕交易規制立法的功能實現,又可彰顯證券法的核心宗旨和基本原則,或為契合本土實際并體現世界最新立法趨勢的內幕交易立法改革方案。
美國無效辯護制度及其啟示
申飛飛
內容提要:無效辯護制度是有效辯護制度良好運行的必要保障。通過對美國無效辯護制度的考察,可以看到,無效辯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刑事辯護的質量。我國辯護制度運行狀況堪憂,委托辯護質量不高,指定辯護在司法實踐中流于形式。就目前情況看,在所有案件中借鑒無效辯護制度的時機還不成熟,而率先在死刑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將無效辯護制度應用于委托辯護與指定辯護,不僅可行,而且緊急。但是,因為司法傳統以及刑事訴訟制度的差異,對于無效辯護的判斷標準、證明責任、救濟程序、律師責任的承擔等,我國應采取不同于美國的思路。
論國際組織高級職員的豁免--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卡恩案說起
李贊
內容提要:國際組織豁免經歷了從外交豁免到職能豁免的演變,直到聯合國建立才真正確立了國際組織豁免的職能必要性理論。對于國際組織高級職員而言,豁免是指其不受一國國內法院的管轄。國際組織高級職員享有職能性豁免,為了履行組織職務、達成組織目標,其公務行為受到豁免的保護。在很多情況下,出于履行職能的需要,也會授予部分國際組織高級職員外交豁免,但即使是那些在享有職能性豁免的同時還享有外交豁免的國際組織高級職員,也只就其公務行為享有豁免,非公務性行為依然不受豁免的保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其職員只享有職能豁免,不享有外交豁免,其私人行為不能豁免于國內法院的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