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專題]
專題絮語
崔建遠(1·5~5)
1.論合同違反強制性規定無效的判斷標準
——以《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16條為中心
易軍(1·6~24)
2.債務人的責任財產
——債權人撤銷權、代位權及公司債權人保護制度的共同基礎
許德風(1·25~42)
3.債權人撤銷權和破產撤銷權的同頻共振
朱虎(1·43~61)
4.論違約損害賠償的范圍及計算
——對《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60條至第62條的釋評
崔建遠(1·62~78)
5.違約獲益歸入權的體系定位與適用限制
謝鴻飛(1·79~98)
6.期前以物抵債協議:性質、效力與規則適用
劉保玉、梁遠高(1·99~116)
7.論贓物的善意取得
——以刑民交叉為視角
王利明(1·117~133)
8.刑事合規制度的分則體系
李本燦(1·134~153)
9.行政犯的價值矛盾:基于概念史研究的新解
黃小飛(1·154~171)
10.法不溯及既往的憲法意涵及其界限
姜秉曦(1·172~190)
11.內心事實型欺騙行為的可罰性限縮及其實踐應用
羅鴻燊(1·191~208)
第二期
1.超級平臺重要規則制定權的規制
解志勇(2·5~17)
2.公共數據授權運營中的國家擔保責任及其調控面向
張濤(2·18~30)
3.數據財產權的分置性理論構造與刑法保護
熊波(2·31~45)
4.盜竊罪認定的基礎難點及其理論應答
——以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一起再審改判無罪案件為中心的考察
付立慶(2·46~64)
5.論逃稅罪的保護法益
——基于“稅收債權之履行利益”的分析
李貌(2·65~80)
6.正當防衛第三人效果的教義學闡釋
——以正當化根源為解釋進路
陳昊明(2·81~95)
7.重復供述排除規則的反思和超越
牟綠葉(2·96~110)
8.“法檢公”三機關關系原則的解釋論展開
——兼論制約與監督的關系
田夫(2·111~125)
9.論《民法典》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與破產法在擔保制度上的融貫性
李永軍(2·126~142)
10.論作為處分行為的抵押合同
李運楊(2·143~160)
11.論以遺囑設立居住權與狹義繼承之區分及規范構造
李琳(2·161~176)
12.論債權多重轉讓的一般確權規則
——兼評《民法典合同編通則解釋》第50條
蔡睿(2·177~192)
13.專利許可使用權性質的重新界定及規則完善
戴哲(2·193~207)
第三期
1.異源妊娠是女性生育權嗎
王新宇(3·5~20)
2.社交電商模式的法律風險預防與合規監管優化
印波(3·21~35)
3.裁判說理視角下的犯罪論體系:爭議解構與理念重構
潘星丞(3·36~57)
4.竊取商業秘密的行為定性
石亞淙(3·58~71)
5.公訴證據標準的認知把關及其智能輔助
謝澍(3·72~85)
6.精英理性與民意:弗曼案因何失敗?
史佳楠(3·86~101)
7.不實告知誤導締約場景下的合同解消
俞彥韜(3·102~117)
8.替代交易規則的體系化適用反思
潘重陽(3·118~129)
9.企業集團實質合并破產認定的動態體系論
劉江偉(3·130~143)
10.夫妻之間隱私權的界定與類型化探析
夏江皓(3·144~158)
11.論環境侵權因果關系中的“相當性”評價
竇海陽(3·159~172)
12.在功能主義與規范主義之間:生態損害責任的體系性控制
程玉(3·173~190)
13.論合伙財產的物權歸屬
——對《民法典》第969條的評注
唐勇(3·191~207)
第四期
1.“事實”與“案件事實”概念之再探討
——基于哲學與法學雙重視角
舒國瀅(4·5~27)
2.論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的構造
張明楷(4·28~44)
3.完善刑事證據制度若干重要問題探討
陳光中、魏家淦(4·45~55)
4.負有照護職責人員性侵罪的法益證立與實質認定
姚建龍(4·56~69)
5.村組治理中的自治、管治與共治:規范依據、實踐現狀與制度優化
高其才、池建華(4·70~87)
6.追求允協:清代“犯罪存留養親”的規范建構與司法實踐
王進文(4·88~102)
7.博丹主權概念的公法屬性及其中世紀基礎
——再論“君主不受法律約束”
郭逸豪(4·103~116)
9.加密電子數據之搜查
余韻潔(4·117~136)
10.連帶債務個別免除效力規則的教義學構造
——兼對《民法典》第520條第2款的反思
張蕓(4·137~154)
11.誠實信用與背俗給付財產返還規則
趙詩文(4·155~172)
12.我國濕地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困境與破解
唐雙娥(4·173~191)
13.《民法典》第1179條第1句(一般人身損害賠償)評注
李承亮(4·192~207)
第五期
1.偷換收款二維碼取財行為定性探究
——兼與孫運梁教授商榷
劉明祥(5·5~25)
2.網絡店鋪轉讓的權屬及其變動規則
楊立新(5·26~39)
3.銀行監管的比例化和《巴塞爾協議III改革最終方案》的中國化
沈偉(5·40~57)
4..憲法何以成為根本法?
——根本法概念的觀念史變遷
陳明輝(5·58~75)
5.防御性緊急避險的型構
——基于修正目的說的展開
張小寧(5·76~89)
6.論因果關系認識錯誤的體系定位與解決路徑
賈易臻(5·90~107)
7.合意漏洞填補視角下情勢變更制度重塑
韓富鵬(5·108~130)
8.論類推適用民法作為商法漏洞的填補方法
陳彥晶(5·131~149)
9.利益衡量視角下對賭協議可履行性判斷的規則設計
包康赟(5·150~163)
10.論違反反壟斷法合同的無效范圍
——以競爭自由與合同自由的關系為中心
葉周俠(5·164~178)
11.法律史研究格局的形成與“規范的”法律史
——以歐陸近現代學術史為對象的反思
吳訓祥(5·179~192)
12.《民法典》第445條(應收賬款質權)評注
李鳴捷(5·193~208)
第六期
1.中國式現代化語境下憲法監督核心范疇的規制要素論
趙謙(6·5~20)
2.論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構建
李思遠(6·21~36)
3.論合法則性INUS條件作為結果歸責的基礎
喻浩東(6·37~56)
4.論詐騙罪中被害人的共同答責
趙書鴻(6·57~75)
5.輕罪案件認罪認罰與未決羈押影響關系的實證分析
徐暾(6·76~91)
6.犯罪偵查中的間接引誘及其法律規制
陳真楠(6·92~108)
7.我國管理型司法變革的現實圖景與整體調控
郭松(6·109~126)
8.解釋論視角下過失相抵和減損規則的區分與統合
李鼎(6·127~143)
9.社會責任條款下董事義務司法審查的理論反思與規則因應
孫寶玲(6·144~158)
10.低價發行新股的公司法規制
溫笑侗(6·159~172)
11.中國特色證券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的功能實現
肖宇(6·173~189)
12.氣候損害訴訟中的因果關系證明
高利紅(6·1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