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法學》2009年第3期目錄、摘要、關鍵詞
〔論文〕
從自我創設,到政治慣例,到法定權力
——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權的確立過程 林彥·5·
摘要:執法檢查權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與全國人大常委會逐漸壯大的過程如影相隨、相伴相生。時至今日,執法檢查已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最常規、最穩定、最有影響的監督手段。其發展演化的過程表明,權威是在不斷的慣常化運作中為人們所熟知、習慣、接受和尊重的。當社會需求和組織智慧默契地交融、合作與相互強化時,權力的合法性便在其日復一日的運行中自我強化。該過程也以小見大地說明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已初顯其矯健的身軀,但仍應對其可能存在的問題保持清醒的認知。
關鍵詞:執法檢查;自我創設;政治慣例;法定權力;制度創新
化解企業部分改制下債權僵局的制度設計
——兼對最高人民法院改制司法解釋第6條、第7條理論基礎之爭的反思
樓建波·26·
摘要:企業部分改制下的債務糾紛包含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債權僵局與惡意逃債。為化解債權僵局,立法上應要求改制企業與新設企業對原有債務共同承擔責任。這一制度安排的內容表現為債務承擔規則,但實質是一種事先的風險分配機制,而不是事后的救濟措施。由于我國現行立法的空缺,司法實踐客觀上扮演了確立基本交易規則的角色。然而,因缺乏對債權僵局與惡意逃債的清晰界分,并受制于現實中惡意逃債現象的普遍性,司法實踐與學理研究都滑向了單純的債權人保護視角,忽略了基本交易規則與例外規則的區別。其結果是,破解改制債權僵局的基本制度安排始終未能建立起來,反欺詐規則被不適當地擴大適用,法官基于樸素認知在個案范圍內實現的公平卻沖擊了整個司法秩序的統一,最終導致企業部分改制陷入糾紛不斷、司法游移、論爭不清的三重困境。
關鍵詞:企業改制;債權僵局;惡意逃債;債務隨資產轉移原則;企業法人財產原則
生物安全法之效率價值探析
——兼評蓋斯福德生物技術經濟學的效率觀 于文軒·46·
摘要:經濟學上的效率理論為生物安全法的效率價值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借鑒,但由于經濟分析方法本身的功利主義局限性,以及生物技術經濟學理論存在研究目的迷失、研究前提不真實、在成本——收益割裂研究傾向等方面的缺陷,經濟效率并不能成為生物安全法效率價值的全部內容。在生物安全法的價值體系內,效率價值具有符合正當目的、重視條件約束、全面均衡發展、關注隱性因素等四個方面的內在規定性,以及社會利益相關性和可持續性等兩個方面的特征。如果效率價值與生物安全法的正義價值和秩序價值發生沖突,則效率價值應在價值取向上服從于正義價值和秩序價值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生物安全法;效率價值;生物技術經濟學
〔連載〕
作為政治司法運作中心環節的審判
——1949至1956年華縣人民法院實證研究(下) 高其才、左炬·56·
摘要:階級立場、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是1949至1956年基層審判必須遵循的原則,并集中體現在審判組織與審判方式的確定、案件事實的調查、審理的進行、裁判的做出等方面。這一時期的基層審判組織經歷了由獨任制占絕對主導地位到兼行獨任制與合議制的轉變。法庭審判作為反革命案件與重大刑事案件的主要審判方式,對其他案件的法庭審判以及巡回審判與就地審判、公審均產生了重要影響。發現與認定案件事實乃是基層審判的主要環節,為此通過訊問、庭審獲取被告口供,經由主動、廣泛、徹底的調查獲取證人證言,同時綜合運用其他證據實屬必須,而在此基礎上的結案一方面大致遵循了這一時期有限的法律、政策規定,更重要的是堅持了政治標準并兼顧了情境合理性,在此前提下基層司法機關針對不同案件分別采用了調解、判決、移轉等結案方式。總體而言,1949至1956年基層審判秉具初創性、階級性、群眾性、主動性、追求客觀真實等特質,體現了“政治司法”的基本特征。
關鍵詞:1949至1956年基層司法政治;司法審判
〔專題〕
行政裁量控制的模式選擇
——硬法控制模式的失靈催生混合法控制模式 宋功德·82·
摘要:法律設定行政裁量的初衷是借助能動行政的公共選擇解決私人選擇的非理性問題,但對行政裁量的控制不力會誘發裁量濫用,造成公共選擇的非理性,為此,人們試圖運用技術、技巧和制度等元素來控制裁量。本文將行政裁量的法制控制區分為硬法控制、軟法控制和軟硬并重的混合法控制三種模式。本文認為,當下要解決裁量控制不力問題,一方面要將裁量設定的“以授定控”理念轉變為“量控為授”,根據混合法的實際控制力設定行政裁量范圍;另一方面要更新“法即硬法”的傳統法律觀念,在繼續強化硬法控制力的同時高度關注軟法品質的提升,據此建構一種軟硬并重的混合法控制模式。
關鍵詞:行政裁量控制;硬法失靈;混合法控制;軟法
行政裁量與判斷過程審查方式 王天華·96·
摘要:本文以探究行政裁量的司法審查方式為目的,結合我國的判例材料,對日本的“判斷過程審查方式”進行考察。判斷過程審查方式立足于“行政裁量等于法律的程序性實體拘束”這一行政裁量觀念(發展了的裁量一元論),對行政裁量進行程序性實體審查。它作為“行政裁量問題的大陸法范式”,對我國構建行政裁量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行政裁量;判斷過程審查方式;行政裁量的司法審查
基層行政執法裁量權研究 宋華琳·109·
摘要:基層行政執法裁量權集中體現于給予相對人權益的給付行政領域和給相對人帶來不利影響的秩序行政領域。基層行政執法裁量權的運行受到案件負荷、執法資源、相對人談判能力、行政機關自利傾向等因素的影響。為此要設計出簡化且公正的基層行政執法程序,理性看待信息化給基層行政執法程序帶來的雙重影響,可以嘗試通過制定裁量基準和書面執法指南來規范基層行政執法裁量權。
關鍵詞:行政法;街頭官僚;行政裁量;裁量基準
〔評論〕
非法集資活動的刑法規制 彭冰·120·
摘要:對于非法集資活動,我國《刑法》中適用最為廣泛的是“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但以此定罪既不符合對該罪的法律解釋邏輯,錯誤擴大了其適用范圍,也不利于構建對非法集資活動的有效規制體系,未能為民間金融的合法化預留空間。實際上,對于存在合理需求的非法集資活動應以“疏導”代替“堵塞”,以直接融資手段進行處理。體現在刑法規制上,對于非法集資活動的刑罰,就應當以“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代替“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但要達到這一轉型,《證券法》中尚需要擴大證券的定義,相應該罪名也應當改為“擅自公開發行證券罪”。
關鍵詞: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
上市公司管理報酬法律制度的理論與現實 杜晶·131·
摘要:中國上市公司管理報酬實踐呈現效用不明的特點。為了引導報酬制度走向有效激勵,需要從理論上深入認識管理報酬的本質,并整合我國現有法律制度資源。受信義務訴訟是規制管理報酬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法官既要避免直接對報酬數額做出評判,又要發展出適當的審判規則。我國證監會頒布了新規則,加大了薪酬披露力度,披露重點則應轉向對報酬結構、細節和決策過程的披露。我國上市公司應重塑監事會的監督權,監督薪酬委員會制定報酬計劃過程的獨立性。我國的機構股東應更積極地參與到上市公司管理報酬的制定當中去。
關鍵詞:管理報酬理論;善意義務;薪酬披露;監事會股東能動主義
語言哲學與法律語言規范化研究 宋北平、陳勇·150·
摘要:作為從對世界的本體認識轉向對語言本身認識的語言哲學,在語言和世界的關系之宏觀層面的認識論上,在理想語言設計之中觀層面的方法論上,其對法律語言規范化研究具有無可替代的重大意義。特別是其語言意義的理論和學說,在微觀層面的操作上,可以直接指導法律語言規范化對具體語言問題的研究。不過,中外任何學科的學者之所以沒有探討過語言哲學和法律語言之間的關系,主要應該歸因于這個課題的復雜性和跨越性。
關鍵詞:語言哲學;法律語言;規范化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