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憲法理論的核心命題及其哲學底蘊
作者:苗連營(鄭州大學法學院)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憲法的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主體性、原創性、標志性的思想觀點,其中,“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憲法與時俱進和不斷完善”“堅定憲法自信,增強憲法自覺”等核心命題,在新時代中國憲法理論和實踐中具有全局性、統領性、基礎性意義,并彰顯出鮮明的理論風格、完整的理論形態,蘊含著深厚的哲學底蘊、縝密的哲學思維。對此進行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體系化凝練,既關系到對中國憲法理論的精準闡發,又關系到對中國憲法實踐的科學認知,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憲法學知識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最重要理論資源和話語資源。
關鍵詞:習近平法治思想;中國憲法理論;核心命題;哲學思維
行政罰款適用規則的體系性解釋——基于《行政處罰法》第29條展開的分析
作者:章劍生(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
摘要:1996年《行政處罰法》第24條確立了“一事一罰”的行政罰款適用規則,但如何適用卻是爭議不斷。2021年修改的《行政處罰法》第29條增加了“同一個違法行為違反多個法律規范應當給予罰款處罰的,按照罰款數額高的規定處罰”一句,確立了“擇一重罰”的行政罰款適用規則。“一事一罰”中的“一事”是同一個違法行為,應以構成要件為認定標準,“一罰”是“罰款”,分別有基本模式、法條競合和想像競合三種適用情形;“擇一重罰”中“擇一”是在多個法律規范中選擇其中一個適用,“重罰”是最高額罰款。“擇一重罰”僅適用于想像競合情形。
關鍵詞:行政處罰;一事一罰;擇一重罰;法條競合;想像競合
立法上如何安排行政沒收?
作者:熊樟林(東南大學法學院)
摘要:立法上如何安排行政沒收,一直是行政處罰法上的難題,尤其是“沒收違法所得和沒收非法財物”,人們一直以“制裁性”為靶子,反復質疑現有的立法安排。從根本上來看,行政沒收兼具行政處罰和保安處分的雙重屬性,二者的區分不在于是否具有制裁性,所有行政沒收都具有制裁性。但是,并非所有行政沒收都是行政處罰,因為“制裁性”并不是行政處罰的唯一要素。因此,將行政沒收從《行政處罰法》中全部予以剔除,并不妥當。但是,反過來將所有行政沒收都收入《行政處罰法》的處罰種類條款中,同樣也不妥當。較好的立法策略是將行政沒收寫入《行政處罰法》,但不在處罰種類條款中予以列明,而是另設專章。這可以很好地兼顧行政沒收的行政處罰和保安處分的雙重屬性,也是德國《違反秩序法》第五章的立法邏輯,應作為我國《行政處罰法》未來的修改方向。
關鍵詞:行政沒收;行政處罰;保安處分
行政處罰構成要件法定原則的邏輯展開
作者:譚冰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
摘要:我國行政處罰法對處罰法定原則的制度布置偏重于法律效果側面,對構成要件側面較為忽視。構成要件法定可分解為違法行為法定和要件要素法定兩個維度。在違法行為法定維度,只有法律和行政法規擁有違法行為的創設權,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僅能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授權立法或執行性立法補充設定部分違法行為。在要件要素法定維度,應秉持相對法定主義,容許立法設置空白要件和不確定法律概念,但應提升空白要件的明確性,并構建不確定法律概念的具體化規則。基于“行為—要素”框架的處罰要件法定原則,具有運行封閉和認知開放的特點,有助于保障行政處罰系統在維持自主運作的前提下動態調適。
關鍵詞:行政處罰;處罰法定原則;違法行為;要件要素
刑事訴訟中防止突襲性裁判問題研究
作者:龍宗智(四川大學法學院)
摘要:突襲性裁判未讓當事人充分利用程序法所提供的攻擊和防御的機會,同時違反法院訴訟關照及釋明義務,打破合理預期。禁止此種裁判,源于“訴訟主義”原理及由此產生的程序正當性要求,也是維系法的可預期性與裁判公信力的需要。刑事訴訟的特殊性,使禁止突襲性裁判面臨一些特殊的情況和困難。德、日刑事訴訟法中關于“法律觀點變更”及“起訴書的變更”的規定具有借鑒價值。我國刑事訴訟禁止突襲性裁判的歷史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但目前在犯罪事實增量、量刑情節及法律適用、認罪認罰和二審案件,以及改變證據構造上,仍存在突襲裁判。防止突襲裁判,應當明確若干法律界限,在增強程序正當意識的基礎上,加強訴訟釋明,確認突襲性裁判違法性,完善相關立法和司法解釋。
關鍵詞:刑事訴訟;突襲性裁判;訴訟釋明;正當程序
我國民事責任體系定位與功能之理論反思
作者:馮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摘要:在體系定位上,我國民法學將民事責任作為基本概念之一,與民事權利、民事義務同為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在體系功能上,民事責任承載民事權利的法律之力。這些觀點有待檢討。在區分民事實體法與民事程序法的情況下,民事權利的法律之力應分解到這兩個法律系統之中。在民法體系內部,民事權利的法律之力可以由請求權來承載,民事責任不宜成為與民事權利并列的基本概念。我國民法學中以制裁為最終后果的民事責任,在觀念上沒有區分民事權利強制實現時可能進一步引發的實體法問題與程序法問題,實體法由此取得對程序法的主導地位。從精神內核來看,我國民事責任的理論學說與德國學理上之前提出的實體性訴權學說相近。我國本土民法學理論體系與知識體系的構建任重道遠。
關鍵詞:民事責任;損害賠償;請求權;訴權;人格權禁令
公司組織機構職權規范的制度安排與立法設計
作者:趙旭東(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
摘要:《公司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草案》)對公司組織機構職權新的設計展現了弱化法律強制、尊重公司自治的強烈意識和立法取向,但在具體制度安排上,需要深入考慮、慎重決策和科學設計。組織機構規范屬強制性規范還是任意性規范,公司法未予明確規定,《草案》也未予回應,公司立法對此不應再漠視閃避和忽略模糊,應對此給予直接回應并作出明確區分。公司法對董事會職權的列舉性規定具有示范性法律功能,是公司立法為公司投資者和公司治理提供的標準化法律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此種立法方式符合我國公司投資者的行為方式和現實需求,是行之有效的中國立法模式和中國特色,對其存留取舍需要慎重權衡,不應輕易改變和放棄。經理職權的任意性不等于法定職權規定的不必要和無意義,公司章程對經理職權的設定同樣需要公司法提供反映普遍規律和科學管理要求的范本和參照。《草案》對經理授予職權的規定不僅是公司內部的職權分配,更直接牽涉公司對外進行民商事行為的代表行為與法律效力。依該規定,相對人為確認經理的對外代表權,須承擔公司章程和董事會授權文件的審查義務,由此對相對人設置了原本沒有的章程或文件審查義務。此與公司治理成本與效率優化選擇的目標有所背離。
關鍵詞:公司組織機構職權規范;任意性規范;董事會職權;經理職權
公司法修訂的立法選擇筆談
作者:林一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干部)劉斌(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公司法修改工作專班成員)沈朝暉(清華大學法學院,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公司法修改工作專班成員)丁亞琪(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
編者按:2021年12月,《公司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引起了我國商法學界的高度關注和持續熱議。《草案》定位于“系統的修改完善”(見《修訂草案說明》),對現行公司法進行了多處實質性修改,但其中諸多重大問題還存在分歧。本期特邀公司法修改工作專班成員以及比較法學者深度剖析本次草案公布的背景、法律移植與本土化中面臨的問題以及形成具體條文的過程。本專題筆談共包括四篇文章,涵蓋了董事責任限制、公司分配、單層制董事會監督功能構造、實質董事等重要議題,均為公司治理和公司資本制度中的重要問題,也是《草案》進一步完善的重要著力點。在我國公司法發展進化的道路上,本刊力求貢獻智識、助力添薪,以促進形成一部現代化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公司法。
刑事追訴時效的實質與從舊兼從輕原則的適用
作者:陳偉(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重慶市新型犯罪研究中心)
摘要:刑事追訴時效系刑事責任的法定消滅事由,在跨越前后不同的刑事法律規范時需要審慎評判時效制度的適用。刑事追訴時效制度的實質是督促刑事追訴權的及時有效行使,這是理解刑事追訴制度的核心,在刑事追訴已經啟動的情形下非因特定事由不能以超過時效期限來排除刑事責任的追究。舊刑法的時效制度存在非周延性,此時需要結合刑事追訴權的教義實質進行漏洞填補。在新刑法的法定刑未發生變動且時效制度具有明確指向時,原有的刑事追訴權仍然蘊藏于案件背后具有持續效力,此時基于追訴時效核準制度的局限性勿需尋求該路徑。從舊兼從輕原則需要在權益保障與處罰妥當之間予以兼顧,不能以追求最終的從寬處罰作為其適用的惟一衡量標準,更不能在追訴時效適用時以不追究刑事責任作為貫徹該原則的實踐歸宿。
關鍵詞:追訴時效;刑事責任;刑權力;從舊兼從輕
刑事訴訟遲延問題的三種實體性規制模式——量刑補償、職業懲戒與金錢支付
作者:郭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
摘要:刑事訴訟實踐中頻發的遲延亂象,意味著時間使用的低效和訴訟成本的浪費。附隨的懈怠、瀆職、貪腐等質疑,還將瓦解刑事司法公信。借鑒域外法治國家和地區的制度實例和理論思考,規制遲延的實體法措施可被提煉為量刑補償、職業懲戒、金錢支付等三種模式,其在設計原理、適用規律、功能側重等方面各有特色。我國的三類措施雖有雛形但卻效果羸弱,難以提升遲延者的時間濫用成本,亟需開展理論檢討和制度改良。首先,明確遲延作為啟動規制措施的事由,夯實兩者在制度上的因果關系。其次,廢除刑期折抵制度,將被告人的程序痛苦及遲延情況,確立為量刑從輕情節。再者,改良遲延懲戒的權限和時機,有效強化擬追責主體的抗辯權。最后,廢除“無罪賠償”原則,逐步實現金錢支付標準的明確化和法定化。
關鍵詞:訴訟遲延;量刑補償;金錢支付;職業懲戒
論遠程勘驗:基于偵查措施體系性檢視的分析
作者:裴煒(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摘要:電子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快速擴張促使偵查機關創新相關偵查取證措施,但同時也與傳統偵查措施體系產生了張力。遠程勘驗作為傳統勘驗措施從物理場域轉向虛擬場域的變形措施,一方面在形式上延續了傳統勘驗的概念表述,另一方面則在具體規則設計上不斷突破刑事訴訟法對勘驗的性質和功能定位。在此背景下,傳統偵查措施體系的完整性和內在邏輯的連貫性被打破,集中體現為遠程勘驗措施呈現出“名”“實”分離的狀態,以及遠程勘驗與提取、技術偵查等相關措施的關系紊亂。對此,在進一步修訂刑事訴訟法時有必要理順新舊措施之間的結構,從基本權利保障的角度使遠程勘驗回歸勘驗的性質與功能定位,在此基礎上協調遠程勘驗與相關措施的銜接過渡,并在尊重他國主權的前提下探索遠程勘驗跨境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關鍵詞:遠程勘驗;網絡在線提取;技術偵查;虛擬場域;偵查措施體系
當代法和經濟學發展的第三條進路——法學與經濟學的雙向校驗互動
作者:趙海怡(西北大學法學院)
摘要:科斯所代表的“法經濟學”、波斯納所代表的“法律的經濟分析”以及卡拉布雷西所代表的“法學和經濟學雙向校驗互動的耶魯學派”可以并稱為當代法和經濟學發展的三條進路。卡拉布雷西參與學科交叉研究所秉持的交互檢驗的雙向思維、建構綜合分析框架實現學科交叉融貫的研究范式,和對“法律實踐所可能包含的未經分析的有效人類經驗”的尊重與堅守,在克服科斯和波斯納理論研究范式既有缺陷的基礎上,為法學理論和經濟學理論的改進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新文科”建設背景下中國當代法學研究的發展和中國法治建設實踐均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法和經濟學;法律的經濟分析;新制度經濟學;卡拉布雷西
西方漢學家論中國自然法傳統
作者:肖洪泳(湖南大學法學院)
摘要:以尋求普遍原則作為實際法審查標準的自然法思想,對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具有難以估量的重要影響。中國的法律傳統中是否存在著類似的自然法觀念,基于中西文明語境的不同,認識可謂錯綜復雜。西方漢學家對中西文明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或洞察,他們對中國自然法傳統的思想判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中西文明之間的隔膜,但也同樣會存在一定的誤解甚至錯訛。李約瑟認為中國存在有法學意義上的自然法,主張禮即自然法,但否認中國存在科學意義上的自然法則。郝大維與安樂哲則嚴格區分邏輯秩序與審美秩序,否認禮是自然法。皮文睿則將儒家法學視為超越自然法的均衡論,而將黃老思想看成一種基礎自然主義的表達,從而認為其“道生法”的思想主張是建構于基礎自然主義之上的自然法觀念。借助西方漢學家考察中國自然法傳統的理論視角,我們可以就中西文明所尋求的普遍原則提供一條有效對話的路徑,促成人類共同價值的達成和實現。
關鍵詞:西方漢學家;自然法;自然法則;審美秩序;基礎自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