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政法論壇》2019年第2期
發布日期:2019-12-02  來源:政法論壇

目錄

“全面依法治國”專欄

新時代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的現實意義及其法律實現——兼議《反壟斷法》的修改………孫晉

主題研討論中國的法學教育

法學學科結構的重塑研究……解志勇
四型人才”導向的“四跨”——中國政法大學法治人才培養新模式……盧春龍
學訓一體”法律職業倫理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創新……劉坤輪
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之道與術……那占川

論文

清代中國司法類型的再思與重構——以韋伯“卡迪司法”為進路……徐忠明
商務印書館與美國憲法在中國大陸之翻譯及傳播……胡曉進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核心問題研究……孫運梁
論規范研究統領下的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徐陽
登記立案制度之構建與完善——兼議登記立案制度之功能……王二環

評論

疲勞審訊的認定與界定——以817個實務案例為基礎的展開……易延友
在原則與例外之間:油氣因素對海洋劃界的影響……朱利江
情節要素的適用路徑變革與探索——以情節與數額關系為著眼點……于志強 王鼎
中國古代法律之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研究——一種法政治學分析……青維富
中國古代宗教治理的法律解讀……建志棟
平行進口中商標“混淆可能性”的判定:歐盟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馬旭霞

馬克思主義法學本土化研究

權利的人性分析——兼論人格杈獨立成編……涂永前

 


 

新時代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的現實意義及其法律實現

——兼議《反壟斷法》的修改

內容摘要:以發展動能轉換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要特征的新時代,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乃題中應有之義。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其基本內涵是處理好競爭政策與主要表現為各種產業政策的政府宏觀調控的關系,前者遵循市場經濟一般規律,以最大化自由公平競爭環境來優化資源配置;后者作為政府規制經濟的重要手段,本身帶有彌補市場缺陷和干擾破壞市場競爭的雙重屬性。隨著競爭政策地位上升為基礎性地位,產業政策將在挑戰中得以優化升級。新時代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意義重大,它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新戰略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依歸,是完善宏觀調控優化產業政策的基本路徑。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需要三條法律路徑予以保障:一是釋憲,二是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三是盡快啟動《反壟斷法》的修訂;后兩者可以有機結合協力推進。

關鍵詞: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市場決定論;完善宏觀調控(產業政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反壟斷法修訂;

作者:孫晉;新疆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

 

法學學科結構的重塑研究

內容摘要:針對法學學科結構不盡合理、社會急需領域學科供給不足等深層次問題,可以從認識、整合、證立、回應等基本功能角度予以優化和重塑。整體方案是:將法學學科分為"基礎學科"和"領域學科",基礎學科負責國家根本法律制度、法學基本原則和方法論的塑造,領域學科負責局部法律制度的構建。基礎學科又可劃分為傳統型和現代型兩類,前者包括理論法學(法理學、法史學等)、憲法學、民商事法學(含民事訴訟法)、刑事法學(含刑事訴訟法),后者則指行政法學(含行政訴訟法)。領域學科包括經濟法學、社會法學、環境法學、國際法學、軍事法學、網絡法學以及其他具有開放性、回應性、針對性、靈活性特點的新興法學學科。

關鍵詞:法學;法學教育;學科結構;學科設置;

作者:解志勇;中國政法大學;

 

“四型人才”導向的“四跨”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人才培養新模式

內容摘要:中國當前的法學教育和法治人才培養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道德熏陶,知識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學科交叉融合不夠,涉外型高素質法治人才培養不夠等四大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政法大學在本科人才培養方面堅持"德法兼修、明法篤行"的人才培養導向,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跨學科專業、跨理論實踐、跨學院學校、跨國家地區"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模式。經過多年實踐,該模式培養了一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畢業生發展狀況良好,復合型效果明顯,引領了國內法學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四型人才;四跨培養模式;德法兼修;明法篤行;

作者:盧春龍;中國政法大學;

 

“學訓一體”法律職業倫理教學模式的實踐與創新

內容摘要:無論是國際層面的比較研究,還是國內層面的實證研究,都反映出傳統的中國法學教育存在著重技能教育輕德性培養的不足,無法有效實現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養目標。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政法大學采取了成立專門的法律職業倫理教研室、開設法律診所、加強實踐實訓等措施,開創了"學訓一體"法律職業倫理教學模式。經過不斷總結發展,該模式形成了集教學體系、研究體系和獎勵體系的立體成果群,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的重要性獲得法學界共識,進入了《法學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法學類專業教學質量立格聯盟標準》核心課程體系。

關鍵詞:“學訓一體”;德法兼修;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行業標準;國家標準;

作者:劉坤輪;中國政法大學;

 

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之道與術

內容摘要: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較以往卓越法律人才培養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具體的標準。新時代的法學教育如何承擔起培養卓越法治人才的重任,需要認真梳理法學高等教育的成敗得失,從豐富的法治實踐中汲取養分,但首要的是需要從高等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出發,審視法治人才培養的理念和路徑、方法。當前法學教育宜定位為法律職業教育,以培養特定服務面向的法治人才為第一責任,但并不排斥通識教育。新時代卓越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內容是德法兼修、協同育人。

關鍵詞:卓越法治人才;法學教育;德法兼修;法律職業共同體;

作者:郜占川;甘肅政法學院;

 

清代中國司法類型的再思與重構

——以韋伯“卡迪司法”為進路

內容摘要:韋伯關于傳統中國"卡迪司法"的論斷,在學界引發了廣泛的爭論,迄今仍未取得共識。為了彰顯現代歐陸法律和司法的獨特性,韋伯運用了"理想類型"的研究方法,以"卡迪司法"為概念工具,分析了傳統中國司法的類型要素,將其歸入"卡迪司法"類型。沿著韋伯的進路,昂格爾、滋賀秀三、寺田浩明等學者進行了拓展性的考察,提出了傳統中國法律和司法的新類型和新解釋。清代司法的類型可以基于四個關鍵因素來建構:第一,清代法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體系,其特點是以情理為正當性基礎,法律規則具體化和細則化。第二,家產君主制與官僚制構成的政治架構,對立法和司法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三,司法官員的類型與知識結構,決定了司法實踐的風格。第四,自理詞訟與審轉案件的區分,主要是程度上的差異,而非性質上的不同,其司法理念和目標是貫通的。據此,清代中國可以視為"情法兩盡"的司法類型,這一判斷也符合清人的自我認知。

關鍵詞:韋伯;卡迪司法;清代中國;司法類型;情法兩盡;

作者:徐忠明;中山大學法學院;

 

商務印書館與美國憲法在中國大陸之翻譯及傳播

內容摘要:以翻譯出版外國學術著作為重心的商務印書館,成立一百二十周年以來,推出了大量涉及美國憲法的(編)譯著作,比如清末的《列國政要》與《歐美政治要義》、民國時期的《美國共和政鑒》與《美國憲法釋義》,以及民國至今持續出版的查爾斯·比爾德系列著作。這些介紹美國憲法文本與體制的書籍,一方面為清末以來的歷次立憲活動提供了重要參照,另一方面也成為中國知識界認識和研究美國憲法的階梯。而且,其中一些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美國憲法中譯本,被其他書籍所轉引、收錄,反復印刷、發行,形成數量和受眾都非常可觀的二次傳播,影響深遠。

關鍵詞:商務印書館;美國憲法;《列國政要》;比爾德;二次傳播;

作者:胡曉進;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核心問題研究

內容摘要: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客觀上要求為他人犯罪提供幫助,與其他幫助性質的正犯一樣,該罪的罪狀自然要求依附于他人的犯罪,起碼他人實施了侵害法益的行為,才能對該幫助行為人予以處罰,這是由該罪的實質幫助犯性質決定的,不能以此否定該罪是獨立的罪名。本罪明知的含義只能是明確知道,是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明知,不能為了減輕證據證明的困難便背離刑法解釋的基本原理,任意擴大明知的認定范圍,可以通過推定來認定明知。從罪狀表述上來看,本罪的幫助對象只限于犯罪而不包括違法行為,這可能導致該罪的適用范圍過于限縮。有必要著眼于行為的客觀面進行考察,將犯罪解讀為符合刑法分則客觀構成要件特征的行為,而不是在完全符合犯罪構成的意義上解讀本法條中的犯罪。網絡犯罪幫助行為刑事責任的獨立性由弱到強,以共犯責任與正犯責任組成網絡犯罪幫助行為刑事責任體系,從司法解釋中對個別罪名實現幫助行為正犯化到最終在立法上統一設置幫助行為正犯化的基礎性罪名。

關鍵詞: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量刑規則;明知;幫助行為正犯化;

作者:孫運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

 

論規范研究統領下的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方法

內容摘要:盡管社會實證研究是對制度運行、理論實效進行檢驗的科學方法,但它不是刑事訴訟法學基礎性研究方法,只是在基礎性研究方法統領下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規范研究是刑事訴訟法學基礎性研究方法。其理由在于:這源于所有部門法學研究的共性規律;刑事訴訟法律規范對訴訟活動有顯著的構建功能;規范研究是能夠實現刑事訴訟法學理論增量的研究方法。法教義學研究是刑事訴訟基本研究方法,是司法取向研究的基本范式。規則、學說和案例三位一體、齊頭并進,構成法教義學研究的完整視野。程序裁判的缺席、案例來源的匱乏,使刑事訴訟法教義學視野殘缺。全視野的刑事法教義學需要理論與實務的合力推動。立法取向的研究更具有開放型,應倡導多元方法綜合運用。

關鍵詞:規范研究;非規范研究;社會實證方法;法教義學;

作者:徐陽;遼寧大學法學院;

 

記立案制度之構建與完善

——兼議登記立案制度之功能

內容摘要:法院立案似乎"宿命"般地承載了社會不同層面的期待。登記立案制度雖然明確了形式審查,但依然存在審查內容的爭議與審查方法的不足。外加裁判權公信力不足、案件流量激增、當事人濫訴等諸多因素,也引發了對登記立案制度功能的探討。訴權與裁判權的鏈接仍有欠"火候"。訴權的抽象性,限制了其解釋力。而立案范圍的確定離不開裁判權在憲政框架下的職責承擔。糾紛所涉利益是訴權主張的基礎,將訴權與裁判權二者"口徑"統一起來,并回應了訴訟制度利益目的論。糾紛所涉利益是糾紛形成的"元點",當事人的行為均是圍繞此點的"互動"。該要素的提煉便于糾紛的識別,界定裁判范圍。補足糾紛所涉利益要素的識別,有利于明確訴權的具體權利形態,完善以訴權與裁判權為關系組合的結構,增強制度解決糾紛以及吸納異議的能力,證明立案審查運營的正當性。總之,登記立案制度可以"立體"、"豐滿"并"動"起來,通過制度結構的完善,利用制度內生的"能量",挖掘制度"潛能",不斷提高制度運行的綜合效果,以回應社會的期待。

關鍵詞:審查內容;利益要素;制度結構;制度功能;

作者:王二環;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疲勞審訊的認定與界定

——以817個實務案例為基礎的展開

內容摘要:經對817個有關疲勞審訊的案例數據的分析,以疲勞審訊為由提出的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獲得支持的比率達到10. 40%(包含涉及以其他理由提出非法證據排除申請的案件);在這些案件中,法院純粹以疲勞審訊為由排除非法證據的比率達到12. 07%。實務中,認定是否疲勞審訊的變量一是審訊持續的時間,二是審訊的起止時間(是否夜間),三是被審訊者的生理和精神狀態。其中,前兩個變量是最具有決定性的。經統計考察,司法實踐存在著對亮線規則的迫切呼喚,因此應建立以亮線規則為主、暗線規則為輔的疲勞審訊認定規則:一是午夜之后的訊問一律認定為疲勞審訊,但可有若干例外;午夜之前的訊問則由法官自由裁量認定;二是持續時間超過16個小時的訊問一律認定為疲勞審訊,16小時以內且不屬于午夜之后的訊問則由法官自由裁量認定。有關疲勞審訊的亮線規則的建立,能夠促使有關疲勞審訊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實際適用中更加明確,防止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真正推動個案公正和程序正義的實現。 更多還原

關鍵詞:疲勞審訊;亮線規則;持續時間;夜間訊問;非法證據;

作者:易延友;清華大學;

 

在原則與例外之間:油氣因素對海洋劃界的影響

內容摘要:國際海洋法法庭特別分庭于2017年判決的科特迪瓦與加納之間的"大西洋劃界案"對油氣因素對海洋劃界的影響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檢驗,堪稱教科書式的判例,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油氣活動對海洋劃界默示協議影響和油氣因素對海洋劃界主流方法影響方面,該案維護了海洋劃界國際法原則,彰顯了海洋劃界國際法的可預見性,有利于法庭吸引潛在的海洋劃界爭端。但是,在油氣活動對海洋劃界國際責任影響方面,該案避開了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83條第3款實質義務的解釋,而且對劃界判決效力的闡述有鼓勵爭端當事國在爭議海域不保持克制之嫌。中國應當依據東海和南海劃界爭端的不同情形,仔細評估油氣活動現狀,采取有針對性措施,切實維護中國的海洋權益,同時應當根據具體情形建議周邊國家達成某種實際性臨時安排,還應當警惕周邊國家可能對中國就劃界爭端責任問題提起強制仲裁。

關鍵詞:油氣因素;海洋劃界;大西洋劃界案;國際責任;

作者:朱利江;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情節要素的適用路徑變革與探索

——以情節與數額關系為著眼點

內容摘要:中國法域內的罪量要素正悄無聲息地歷經一場變革。以解釋方法存在的情節與數額一體化適用,為其司法展現。這一重大變革以擺脫情節要素的司法適用困境為內在動因,而追根溯源地探尋困境背后的癥結所在并以此對癥下藥地研究消解情節要素司法困境的路徑更具有現實意義。以情節與數額的關系為立足點,厘定情節要素在司法適用中存在的適用問題,以情節與數額在司法解釋中出現的互動關系為契機探討消解情節要素司法困境的實現方式,進而批判性地反思情節要素適用路徑的利弊,從而構建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情節要素司法適用模型。

關鍵詞:情節;數額中心論;司法困境;路徑重構;

作者:于志強 王鼎;浙江理工大學;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

 

中國古代法律之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研究

——一種法政治學分析

內容摘要:中國古代歷史發展有兩大特質:文明的連續性和政治的連續性。就中國古代法律發展而言,儒家學說和法家學說通過秦漢統治者所采取的擠壓方式和排壓方式有機熔合起來,塑造了中國古代的法律精神和特質,并持續影響著中國古代各朝代法律的發展,造就了中國古代法律發展的連續性。由此,從中國古代法律演進歷史來看,古代法律發展之基礎是被熔合起來的儒家學說和法家學說,而這些學說之熔合物則成為中國古代法律法典化和法律適用的基本準則,并持續地主導著中國古代的政治與社會生活。

關鍵詞:儒家學說;法家學說;法律編纂;法律精神;法律特質;

作者:青維富;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中國古代宗教治理的法律解讀

內容摘要:自孔子以來的儒學體系,奠定了中華文明重視道德倫理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禮樂刑政"并用。漢末以降佛教東傳,道教興起,宗教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重大影響,尤其作為外來的佛教在經典翻譯、信仰體系傳播過程中不斷調整自身并和王權博弈以適應中國"禮樂刑政"共治的大傳統。佛教通過對儒家經學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傳統法治的法律思維與法律思想。隋唐之際中國宗教形成獨特的宗教"道統",國家針對宗教"道統",形成道德疏導與相對自治的法律管理模式。宋元以來,傳統宗教在傳播過程中,部分思潮與區域化的宗法體系相結合,形成隱蔽獨立的社團組織,給中國傳統社會治理也帶來一定困難,社會不穩定時,尤為顯現。

關鍵詞:中國古代;宗教;治理;法治;道德;

作者:建志棟;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

 

平行進口中商標“混淆可能性”的判定:歐盟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

內容摘要:平行進口近幾年隨著自貿區數量的增多和電子商務平臺交易模式的興起在國內備受矚目,該領域內的商標侵權問題也是我國司法實務界關注重點。針對該領域的商標侵權認定集中于對"混淆可能性"的判定。歐盟區域內追求最大化自由貿易和貨物流通與我黨十九大中所強調的貿易暢通目標有相似的政策背景,歐洲法院針對商標"混淆可能性"的認定所考量的因素也具有一定變通性,而該變通性也使歐洲法院針對平行進口商標侵權的認定更符合歐盟境內貿易政策同時也平衡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沖突。因此歐洲法院判例法關于平行進口中商標侵權"混淆可能性"認定所考量的多位因素對我國法院在新時代新經濟環境下平行進口商標侵權的認定具有一定理論性和應用性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平行進口;商標侵權;混淆可能性;司法保護;利益平衡;

作者:馬旭霞;浙江財經大學法學院;

 

權利的人性分析

——兼論人格權獨立成編

內容摘要:人性不僅是人的理性,也是人的自然屬性。權利應順應人之自然本性,才能順其自然、才能滿足人之根本需要,只有順應人的自然發展的權利才是正當的權利。權利的自然要求并不否認權利意識之存在,權利意識并不僅是對自己權利的認識,還包括對別人權利的認識。權利雖建基于個人,但同樣取決于別人如何對待自己的權利。基于不同社會及社會關系,權利會有不同的解讀。權利來源于人格尊嚴,但是不能依個人自由意志無限擴張,權利的侵犯往往源于民事權利的濫用,同時國家對權利的保障權利也存在局限,所以要求個人自覺履行保障權利的義務。權利的保障需要將權利商品化,尊重權利就需要保證權利損害得到充分賠償。權利商品化要求人不僅是目的,也可以是工具。權利作為一種訴求保護,需要在遵循人的自然本性的基礎上,考慮到對別人權利實現的影響,從而通過法律規則與制度設計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權衡權利的分配,平等互利地看待權利,有利于更好地認識和保護權利。

關鍵詞:權利;人性;德性;

作者:涂永前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責任編輯:徐子凡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