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產權全球化:現代轉向與法理反思
余盛峰 清華大學法學院
摘要:全球知識、經濟與法律正形成相互催化、共同演進的多維度大循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愈益凸顯。古典知識產權建立在主客二元論與勞動價值論兩大范式之上,19世紀中期以來,古典知識產權經歷現代轉向,持續表現出系統化運作特征,其范式發生了重大革命。伴隨互聯網時代到來,知識產權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信息”正取代“能量”與“物質”成為當代財產法的核心范疇。知識產權全球化也是知識產權美國化的過程,美國知識產權全球布局的戰略利益日益彰顯。從國家制造業社會向全球信息化秩序的范式轉型,要求中國必須調整法律發展思維,在法律部門重構、群體利益平衡、全球規則主導三個層面加強戰略意識,學習全球治理經驗,反制美國法律霸權,積極參與并引領世界新法律秩序的構建。
關鍵詞:知識產權全球化;法律美國化;互聯網革命;現代轉向;新自由主義
論文學中的法律——以英美法理學研究為例
許慧芳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要:“文學中的法律”(Law in Literature),即對文學作品中的法律問題的研究。依循學術發展歷史脈絡,通過對“文學中的法律”的興起與復興兩個階段的學術背景、研究主題、研究方法以及對理論研究和學術實踐所產生影響的闡釋和分析,以綜述性研究的方式,對“文學中的法律”的研究論域進行界定,揭示“文學中的法律”對于法律人文教育的價值,以及拓展法律人文化理論研究方面的意義。
關鍵詞:文學中的法律;學術發展;研究論域
中美BIT談判中的國家主導經濟議題研究及我國的對策
孔慶江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
摘要:美國于2012年4月公布的雙邊投資條約范本增加了針對“國家主導經濟”的條款,對與美國締結投資協定的國家的國有企業施加了嚴格的規范,并對國家主導的經濟管理體制產生重大影響。中美雙方正在加快雙邊投資條約談判,美國政府無疑將以自己2012范本作為其在談判中所堅持的重要參照文本。如果美式雙邊投資條約得以在中美之間締結,它所設立的國際投資制度將給中國施加前所未有的國際義務,并將前所未有地影響中國組織經濟的模式。在這個背景下,中國政府宜深入了解“國家主導經濟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以中美雙邊投資條約有關議題談判為契機,主動推動并深化國有企業和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另一方面,也應充分認識到美式雙邊投資條約在此問題上的規則對我國的沖擊,慎重設定談判目標及相應的路徑。
關鍵詞:中美雙邊投資條約;談判;國家主導經濟
著作權法中不受保護的“時事新聞”
盧海君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
摘要:“時事”是客觀事實,“新聞”是一種文體,“時事新聞”是用“新聞”這種文體對某種客觀事實的表達。著作權法上所謂不受保護的“時事新聞”應指受合并原則限制的對特定客觀事實的表達或不具有原創性的表達。相對于文字性表達來說,用可視的方式表達特定客觀事實受合并原則限制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在通常情況下,照片報道、圖片報道和音像報道等可視的表達方式不屬于著作權法中不受保護的“時事新聞”。“時事新聞”是一種表達方式,只有“時事”本身才具有時效性,“表達”并不具有“時效性”,因此,“時事新聞”的時效性是個偽命題,據此所做的司法判決當然也缺乏合理性。“時事”的提供者可能付出了艱辛勞動和大量投資,盡管“時事新聞”可能受合并原則限制或不滿足原創性要件而不受著作權法保護,但惡意竊取他人勞動成果的行為應屬不正當競爭行為。
關鍵詞:時事新聞;思想表達兩分法;合并原則;不正當競爭
為刑事審限制度辯護——以集中審理原則之功能反思為視角
于增尊 中國政法大學
摘要:針對廢除刑事審限制度改采集中審理原則的建議,現有的回應主要從保留審限制度必要性的角度展開論述,缺乏對集中審理原則的正面檢視。考察域外司法實踐可知,集中審理原則并無明顯的價值優勢,不僅防范訴訟拖延、提高審判效率的功效未達,保障裁判者心證新鮮和判決公正的功能也遭到沖擊。理性的做法,是在保留審限制度的基礎上,吸收集中審理原則合理內容完善我國刑事訴訟法制。
關鍵詞:集中審理原則;審限;效率;公正
清代司法的中層影像:一個官員的知府與臬司經歷
汪雄濤 1: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2: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
摘要:清代司法官員在入仕以前大多并未修習刑名,其讀書以外的法律經驗便成為重要的前奏和歷練。在知府和臬司時所處的司法鏈條上,雖然書吏、差役和幕友經常為非,訟師也從中作梗,但清代的地方司法并未脫序。因為州縣司法一旦突破底線,就會引起知府和臬司的干預。知府與臬司作為司法體制的中層,其鏈條角色,主要是維系下層。疑難與冤抑通常源于州縣衙門的無能或是瀆職,而兜底和洗冤則是知府與臬司在清代司法中重要的中層功能。
關鍵詞:司法;中層;知府;臬司;《道咸宦海見聞錄》
檢察機關審查逮捕權異化與消解
汪海燕 中國政法大學
摘要:審查逮捕權是一種裁決性權力,具有中立性。我國檢察機關審查逮捕權的正當性基礎是其與偵查權、公訴權的分離。然而,我國檢察機關審查逮捕時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偵查、引導偵查甚至補充偵查,內部考核制度等因素又“倒逼”審查逮捕公訴化,同時,審查逮捕兼具“糾錯型”偵查監督功能。這使得審查逮捕權異化為偵查權、公訴權和“糾錯型”偵查監督權。為使我國審查逮捕權回歸程序裁決權之“本性”,應改革審查逮捕偵查化、公訴化的相關規則和考核制度,將偵查性質的行為從審查逮捕中剝離,并將審查逮捕與“糾錯型”偵查監督活動分離,禁止“捕訴機關合一”的作法。
關鍵詞:審查逮捕權;偵查化;公訴化
我國刑法應取消組織賣淫罪
徐松林 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
摘要:我國刑法為組織賣淫罪規定了極其嚴厲的法定刑,致使組織賣淫罪的罪刑配置嚴重失衡。“賣淫”概念的多義性造成組織賣淫罪定罪上的困難和混亂。組織賣淫罪與強迫賣淫罪以及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全方位競合,無獨立成罪之必要。
關鍵詞:組織賣淫罪;賣淫;罪刑失衡;法條競合
合法私募與非法集資的界定標準
王榮芳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摘要:當前,融資難成為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而進入我國才20多年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被視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金融創新工具。然而,由于目前我國缺乏界定合法私募與非法集資的明確法律依據,實踐中,民間私募股權融資者面臨著巨大的法律風險。因此,明確合法私募與非法集資的法律界限,保障民間私募股權融資的合法空間,平衡民間融資便利與金融壟斷保護,對于發展多層次金融市場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私募發行;非法集資;民間融資
論無律師幫助被追訴人之弱勢處境及改善——以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為視角
羅海敏 1: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2: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
摘要:我國新刑事訴訟法多項改革舉措是以被追訴人能夠獲得辯護律師幫助為適用前提的。這些舉措有利于進一步加強辯方力量、保障被追訴人權利,但也加劇了有律師幫助與無律師幫助被追訴人在刑事程序中的處境差異。要改善無律師幫助被追訴人的弱勢處境,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實施是根本途徑,而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在基本定位、適用范圍、適用階段、可操作程度以及對法律援助質量控制的重視程度等方面仍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
關鍵詞:被追訴人;無律師幫助;弱勢處境;改善
人民檢察院在“兩法”銜接中職責之反思
練育強 華東政法大學
摘要:從規范“兩法”銜接的一部行政法規四部規范性文件的規定來看,人民檢察院在“兩法”銜接中職責包括:立案監督、移送監督、接受涉嫌犯罪的案件、提供咨詢建議等。其中立案監督、接受涉嫌犯罪的案件以及提供咨詢建議等職責都有著法律上的依據。由于移送監督只是國務院行政法規予以規定,因此與法律保留原則相沖突。此外,最高人民檢察院“檢例第7號”指導性案例也將人民檢察院在“兩法”銜接中的職責定位于訴訟監督,而不是移送監督。因此,要切實解決“兩法”銜接中存在的問題,應回到“兩法”銜接本身,然后在此基礎上確定人民檢察院所應具備的職責。
關鍵詞:人民檢察院;“兩法”銜接;職責;反思
量刑反制定罪否定論
鄭延譜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
摘要:在定罪與量刑的關系上,定罪決定量刑的理論必須堅持。惟有定性準確,方能實現量刑適當。司法實踐中個案定性準確量刑失當的現象出現時只需援引刑法第63條第2款減輕處罰的特別規定即可。當量刑失當現象在司法實踐中反復出現時,須由立法者對該條文法定刑設置加以及時修訂。量刑反制定罪對通說關于罪刑關系的批判是沒有道理的,以刑制罪理論是對罪刑法定原則的反動與顛覆,對刑事司法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予以拋棄。
關鍵詞:量刑;定罪;關系
尼采的“大地”與中國之天命觀:法則展開之源敘事
張薇薇 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
<正>引子本文論及“法則展開之源敘事”——這里不是談理性的西方意義上的普適法則,而是一種平行于理性法則、內在于、以及最終超越于理性法則的源法則1敘事;即以詩性的正義觀來看法則之進路。2在這里最主要的是運用西方哲學家尼采之理論,以其之哲學,來解構普適主義法則之固有思維與僵化模式;而本文最終要解構與對比的,是尼采的與儒家的,并擺正儒家真正的位置。而重新給予儒家準確解釋的題中應有之義,也要同時反對法家化(包括形形色色當今的法家理論)之法則意識,以期重新理解中國
法律碩士聯考二十年:制度回顧與政策反思
戴一飛 教育部考試中心
摘要:回顧法律碩士聯考制度二十年的形成與發展,追問這項考試究竟該“考什么”和“怎么考”兩大核心問題,揭示出考試內容在自洽性方面的欠缺。基于法律碩士入學考試兼具選拔性、專業性、復合性以及職業性等特征,應當對其采取分類考試和分類命題的做法,(非法學)試卷定位于能力傾向測驗,效法LSAT或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考試,考查一般能力,考核內容無涉法律專業知識,(法學)試卷定位于成就測驗,采用“司法考試化”的命題路徑。法碩聯考應力圖在制度上形成對我國法學教育中學術型與應用型研究生分類培養的呼應與銜接。
關鍵詞:法律碩士聯考;專業學位;法律教育;能力傾向測驗;成就測驗
私法效應:行政法的一個多維分析框架
賈媛媛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學院
摘要:在侵權責任領域,混淆行政與民事的不同歸責方式與原則、以行政違法存在性來論證侵權責任成立與否的保護性行政立法模式,是導致侵權類案件審理中行政規范效應值銳減的主要原因。現代行政法的功能視野不應局限于單一的“行政權—公民權”二維關系,為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活動提供請求權基礎的私法規范效應當成為現代行政法之次生功能。在由多級相關利益沖突和共存而組成的多維功能分析框架下,行政法應當在規范設計和義務配置上,吸納具有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原權請求權基礎和保護民事法律關系的次生請求權基礎,兼顧調整性和保護性雙重立法模式的需求。
關鍵詞:行政規范;侵權責任;規范效應;次生功能;行政立法
文明復興視野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再造
王英偉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
摘要: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后,適應中國趕超型發展戰略,中國大學人才培養的基因被強力置換,以“國家主義”為本位的極端專業化的“工具理性”成為人才培養的主導理念并具體落實為教育教學體系的塑造,師資隊伍等教育教學資源的重組和培養。這種人才培養模式雖然改變了舊中國不能培養學科配套工程技術人員的落后狀況,保證了為建立國家獨立的工業體系和經濟發展對專門人才的需求,但由于“價值理性”的弱化和缺失,導致人才培養在“文明傳承”、“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建構”、“創新型人才培養”上的三個斷裂。隨著“全球化語境下的中華文明復興”,中國高校需要進行一場文明復興視野下的人才培養模式再造。
關鍵詞:文明復興;人才培養模式再造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規范分析
程雷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摘要: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但法律實施的基本前提是對規范本身的有效分析與合理解釋,當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實施就面臨著急迫需要進行規范解釋的困境。法解釋學應當著重回答何為排除、排除誰的證據、何為非法言詞證據、何為非法實物證據、何時排除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否則立法者寄予厚望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法律規定勢必會重復“兩個證據規定”的老路,實施狀況前景堪憂。
關鍵詞:非法證據排除;兩個證據規定;法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