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1 民事執(zhí)行和解制度的理論基礎(chǔ) 雷運龍; 3-20
2 國家比喻的意義轉(zhuǎn)換與現(xiàn)代國家形象——梁啟超國家有機體理論的西方背景及思想淵源 雷勇; 21-34
3 “在法權(quán)中存在”的基本結(jié)構(gòu) 許小亮; 35-51
4 破產(chǎn)重整程序中的管理人制度 金春;Stacey Steele;Andrew Godwin; 52-66
5 人格物確立的法理透視 冷傳莉; 67-74
6 清代保甲制度的困境 張德美; 75-84
7 出入境邊防檢查的行為模式分析 陳立波; 85-94
8 風(fēng)險分配與刑法歸責:因果關(guān)系理論的反思 勞東燕; 95-107
9 中國式“量刑指南”能走多遠——以美國聯(lián)邦量刑指南的命運為參照的分析 汪貽飛; 108-120
10 歷史維度的親屬相盜立法論考 魯昕; 121-126
11 比較法視野中的訴審?fù)粏栴} 屈新; 127-132
12 民事證據(jù)契約效力探析 舒瑤芝; 133-140
13 弱勢群體保護中的政府創(chuàng)新動力機制分析 褚松燕; 141-147
14 管理、監(jiān)督過失及其判斷 王良順; 148-155
15 從一田二主到永佃權(quán)——清末民國民法對永佃制的繼承和改造 鄒亞莎; 156-160
16 經(jīng)濟法責任的歸責原則 陳婉玲; 161-167
17 法治時代的教育公共政策:從“依法治教”到“教育法治化” 梁興國; 168-175
18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犯罪罪名探析——從中觀的規(guī)制對象和微觀的判斷要素切入 郭文龍; 176-181
19 反社會人格——刑事犯罪之人格基礎(chǔ) 張建秋; 18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