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論
1.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意義
李林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
<正文>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第一次以執政黨最高政治文件和最權威政治決策的形式,對在歷史新起點上帶領全國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做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略部署,對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決定》的頒布實施,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作為現代政黨的領導執政理念、治國理政韜略和執政治理方式,躍升到了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依憲執政和依法執政的歷史新高度,意味著當代中國的“五位一體” 建設和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一個理性化、法治化和規范化的新階段,意味著當代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邁出了制度更加成熟、體系更加完備、執行更加有力的堅實一步,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依法治國,迎來了全面高速發展和系統協調推進的又一個春天。
2.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徐顯明 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
<正文>走什么路,舉什么旗,定什么制,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改革發展的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走對路。如果路走錯了,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舉措也都沒有意義了。” 綜觀世界各國的法治經驗,凡是法治搞得比較成功的國家,無一不是走對了路,舉對了旗,定對了制。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有一條貫穿全篇的紅線,就是我們要走自己的路,這條路叫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3.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張文顯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
<正文>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法學理論的新概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法治建設的新思維、新綱領。法治體系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法治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要大力推進中國法治現代化。
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及其重大意義
信春鷹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
<正文>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概念,其中包括完備的法治規范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等。在法治體系的整個鏈條中,嚴密的法治規范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及其重大意義系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決定》第二部分圍繞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提出了一系列目標和任務。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規則指引,引領和規范改革發展,這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
5. 構筑多元動力機制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周漢華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
<正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依法治國與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治方針,國家政治生活逐步進入正軌。十五大報告明確規定,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國家根本大法的保障。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實行,全社會對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國務院于1999年頒布《關于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是新中國第一次就政府法制和依法行政工作做出的專門決定。2004年,國務院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首次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要求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
6. 以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江必新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十八屆四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召開全會專題研究依法治國,并第一次就此專門作出決定,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作出的歷史性貢獻,具有里程碑意義。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對新時期的司法工作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全面理解和切實落實這些部署要求,是非常重要也非常緊迫的一項任務。
7. 構建法治引領和規范改革的新常態
陳甦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
在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與歷史進程中,改革與法治是兩大時代主題,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正在進行的兩大社會系統工程。改革如何進行,法治如何建設,不僅是在其各自領域需要持續性地提出與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也是在改革與法治之間必須聯系性地提出與解決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改革與法治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系統關聯和實踐上的機制互動。
8. 堅持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
莫紀宏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以黨的文件形式第一次就執政黨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作了全面和系統的論述,明確指出:“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認真貫徹落實《決定》關于黨的領導與依法治國相互關系論述的重要精神,必須從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兩個角度,全面準確地考察和把握“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的意義及其在制度操作層面應當采取的具體措施。
立法與改革:以法律修改為重心的考察
付子堂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胡夏楓 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
摘要:1978年以來,中國逐步從“創法時代”邁向“修法時代”。1978—1993年,是中國改革啟動及社會開始轉折的艱難階段,立法工作的重心放在對"政治屋頂"的修繕甚至重構上。1993—1998年,立法理念總體上注重與改革發展的決策相結合,市場經濟法治化初現端倪。1998—2008年,法律創制步伐放緩,法律修改力度加大,市場經濟法治化全面鋪開。2008—2014年,立法進入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梳理與總結1978—2014年改革進程中法律修改的基本經驗,分析立法工作重心逐步向法律修改轉移的特點,有助于準確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立法與改革關系的規律,更好地觀察和把握中國社會的發展軌跡和未來趨勢。
關鍵詞:依法治國 法律修改 法律體系 立法與改革
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權能
韓松 西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
摘要:土地所有權的性質不具有唯一性,其權能結構與其性質相適應,不能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土地所有權的權能結構硬套在我國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之上。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公有制基礎、集體成員的集體共有權、集體土地的社會保障性、集體土地的資源性等特殊性質,決定了應當在公私兼顧的基礎上,從民法上的財產私權性與社會法上的土地社會保障屬性以及土地管理法上對社會公共利益的兼顧等多維度完善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權能,賦予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經濟功能實現的權能、社會保障功能實現的權能以及因公共利益使其權能受到限制的利益補救權能,通過多項權能的體系化實現農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目的。
關鍵詞: 集體土地所有權 權能 集體共有 社會保障 利益補救
土地流轉的中國模式:組織基礎與運行機制
凌斌 北京大學法學院
摘要:土地流轉機制是當前中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革的一個核心問題。農村土地流轉的實踐對現有理論提出了挑戰,體現為私人交易和公共征收之間的第三條道路。三十多年來,地方的土地流轉實踐中出現了許多重要的制度創新。總結這些地方制度創新,可以揭示出土地流轉的“中國模式”。土地流轉的中國模式,以政府和集體的組織協調為基礎,體現為對土地供需各方的雙重代表和雙向協調。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村集體組織的居中協調,既是當代農村土地流轉的組織基礎,也是其相對于“私易模式”和“公征模式”的比較優勢。土地流轉的中國模式,為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中國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礎。
關鍵詞: 農村土地流轉 私易模式 公征模式 土地流轉的中國模式
我國意定動產擔保物權法的一元化
董學立 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
摘要:我國意定動產擔保物權在立法上分類為動產抵押權、動產質權和權利質權;在此基礎上,立法又分別規定各類意定動產擔保物權的"定義、擔保物、擔保物權的設定、公示、效力、順位、實現和消滅"等。意定動產擔保物權分類的結構模式易于導致立法者對全局性制度的疏忽或遺漏,在此基礎上,對各類意定動產擔保物權的分別規定又可誘發制度之間的重復、不協調甚而沖突或矛盾。實證考察可以發現,我國意定動產擔保物權法制在以上兩個方面均存在重大缺陷,這些缺陷的現實存在佐證了以上學理認知。解決問題的近期措施是加強司法解釋工作,以解司法亟需;遠期目標則是制定一元的意定動產擔保物權法,以替代現有的多元的意定動產擔保物權法。以此,我國意定動產擔保物權法制得以現代化。
關鍵詞: 動產 擔保物權 抵押權 質權 一元化
內幕交易侵權責任的因果關系
曾洋 南京大學法學院
摘要:證券內幕交易侵權責任因果關系的研究,需要借助因果關系理論的發展并重新審視內幕交易的行為本質。投資者因內幕交易而致權益被侵害是完全被動的,"比較優勢論"有助于實現對內幕交易行為及其侵權責任的整體認知。內幕交易侵害其交易對手——“善意同時反向交易者”之“以信息對稱為核心的公平交易法益”,而非投資者的“知情法益”。內幕交易行為提升了投資者虧損發生的客觀可能性,二者之間具有事實上的因果關聯。依托以原因力、有責性、公平性等若干要素為中心的理論與價值判斷體系,并貫徹侵權法之填補及預防損害的補償性功能,經論證可知內幕交易侵權行為引致的損失限定為對手“交易損失的一半”,但應以相當于內幕交易人非法獲利(包括所獲收益或避免的損失)的投資者損失額為限。
關鍵詞: 內幕交易 因果關系 比較優勢論 信息對稱 公平交易法益
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適格的再考察
王亞新 清華大學法學院
摘要:利用2012年民訴法實施以來司法實踐中積累的相關裁判文書,區分起訴審查和實體審理兩個程序階段,可以對分別以裁定和判決就原告適格作出判斷的若干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例從法解釋論的角度進行分析。經考察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這兩類提起撤銷之訴的第三人的多種情形,可看到此類案件實際上很可能間接地起到遏制虛假訴訟或不誠信訴訟行為的作用,且具有規范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的程序運用或增進為第三人提供的程序保障等其他方面的潛力。不過,在原告適格等訴訟要件的審查和一些相關的程序設計上,司法實務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運用仍有待于進一步的改進、完善,并需要繼續獲得理論上的支撐。
關鍵詞: 第三人撤銷之訴 原告適格 程序階段 訴訟要件
規范說之本質缺陷及其克服——以侵權責任法第79條為線索
袁中華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摘要:通過解讀侵權責任法第79條,不難發現受害人需要就加害人“違反管理規定,未對動物采取安全措施”這一要件承擔證明責任。這種不合理分配證明責任的原因,在于解釋者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采用“規范說”理論。該理論在解釋方法上以文義解釋為主(偶爾采體系解釋)。這一方法論上的局限引發了其他諸多問題,當被視為該理論的本質缺陷。當該理論被用于未考慮證明責任問題的實體法規范時,必然導致不合理的證明責任分配。對此的解決之道是,克服方法論上的局限,引入以規范目的為導向的體系解釋方法,重新解讀法條之間的意義關聯,以確定法規范應然的“請求原因—抗辯—再抗辯”要件。這不僅有利于恰當解決證明責任問題,而且有助于證明責任理論的發展以及法解釋學的進步。
關鍵詞: 動物致害 證明責任分配 規范說 修正規范說
商標侵權的判斷標準:相似性與混淆可能性之關系
王太平 湘潭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摘要: 2013年商標法的重大修改之一是對商標侵權判斷標準的修改。然而,規定商標侵權判斷標準的商標法第57條第2項中的相似性與混淆可能性概念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均是不清楚的。混淆可能性吸收相似性、混淆可能性內化于相似性以及以相似性為基礎、以混淆可能性為限定條件成為世界各國或地區商標侵權判斷標準的三種代表性立法例。從法理上看,商標的通信本質決定了混淆性商標使用會影響商標功能的發揮,商標法立法目的決定了混淆可能性是商標侵權判斷的基本標準,商標權的基本權能決定了混淆可能性主要適用于商標和商品有一者不相同但近似或者類似的商標使用情形,維持公平競爭和自由競爭平衡的商標保護基本政策決定了混淆的程度是混淆可能性,相似性本身的重要性與歷史傳統的影響決定了相似性可以是商標侵權判斷標準的重要內容。從我國商標侵權判斷標準引入混淆可能性的基本動因來看,商標法第57條第2項所確立的商標侵權判斷標準可以解釋為以相似性為基礎和前提、以混淆可能性為限定條件,而傳統上內含于商標近似、類似商品、類似服務、商品與服務類似等概念的混淆可能性應該從這些概念中剝離。
關鍵詞: 商標法 商標侵權 相似性 混淆可能性
當代中國刑法法典化研究
趙秉志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法學院
摘要:刑法的法典化是統一刑法典的制定和完善過程。當代中國刑法的法典化程度,與中國社會形勢的變遷、法治的整體發展水平、立法技術的提升密切相關。中國刑法的法典化是歷史與現實的必然選擇,具有重要的法律文化價值、比較法價值、社會價值、現代法治價值和規范價值。中國應綜合運用外部和內部策略,制定和發展形式合理、內容全面、科學的統一刑法典。
關鍵詞:刑法立法的模式 刑法的法典化 單行刑法 特別刑法
死刑控制與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定位
左衛民 四川大學法學院
摘要:死刑控制與最高人民法院的關系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分析表明,2007年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收回死刑復核權,對其自身造成了一系列影響;最高人民法院的內部結構與實際功能,由此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并不完全符合現代法治理念下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定位。未來應該在考慮政治與社會條件的基礎上,有步驟地改造最高人民法院在死刑控制方面的工作職能與方式,以減輕最高人民法院不必要的工作負擔與資源消耗,促進最高人民法院將更多的資源用于應對更加宏觀、復雜的問題。
關鍵詞:最高人民法院 死刑控制 死刑復核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