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培養服務國家戰略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涉外法治人才
發布日期:2024-11-11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作者:池澤梅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培養一大批符合新時代國家需要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是新時代賦予法學教育的重大使命。在這一背景下,中山大學法學院堅持需求導向,推出系列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特色舉措:開展英美法全英文教學實驗班項目;全國首創港澳基本法二級學科;與律所、仲裁機構簽訂聯培協議,開展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涉外法律、國際仲裁)研究生培養項目;成立中英國際海事法學院,大力推進境外聯培與交換生項目,積極推送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先后獲批國家級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

  日前,中山大學法學院院長張亮在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表示,長期以來,中山大學法學院根據國家重大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實際以及學科發展規劃,積極倡導聯合培養與實踐教學兩大方式,不斷探索創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高質量培養新時代涉外法治高層次人才,聚力服務涉外法治建設總體布局和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建設。

  

  夯實涉外法治高層次人才培養基礎

  

  中山大學法學院肇始于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法科學院,此后多番更名,中途幾經學系撤銷、合并與復辦。2001年9月,中山大學撤銷法政學院,并在原法律學系的基礎上復建中山大學法學院,發展至今。

  值得關注的是,中山大學法學專業是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擁有法學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法學碩士學位一級學科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含涉外律師專業碩士、國際仲裁專業碩士)授予權。設有法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全國首創立法學和港澳基本法兩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近年來,學院堅持面向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發展國際法、港澳基本法等傳統優勢學術方向,積極發展壯大海洋法治等新興涉外法治方向,充分發揮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為國家海洋強國建設、“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提供智力支持。

  中山大學法學院歷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采用自主培養與引進外來優秀學者相結合的模式,擴大師資隊伍規模,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同時,注意充分發揮專業教師、學科帶頭人的學術影響和能動性,不斷引進外來優秀人才。此外,學院還設置“伯樂獎”,對積極參與建言獻策、貢獻力量、成功引進人才的教師,在年度考核等各方面給予傾斜和獎勵。積極發揮校友力量,設立吸引高層次人才(講座教授)的校友基金,吸引和招募國內外青年優秀人才。目前,該學院已組建一支政治立場堅定、法學根底深厚、熟悉中國國情、通曉國際規則的高水平專兼職教師隊伍,其中專任教師54名、專職研究人員(含博士后)15名,為學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注入強大動能。

  中山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是首批國家級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該基地以依法治港治澳跨境法治和涉外海洋法治為重點研究方向,進一步為該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提供重要指引和關鍵支撐。目前,中山大學法學院成立中山大學涉外法治研究院、中山大學教育立法研究基地等國家級、省部級高端涉外法治科研平臺多個。不斷加強涉外法治理論和實踐前沿課題研究。近五年,公開發表學習論文共488篇,出版專著27部,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9項(次)。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數45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項,均聚焦海洋法治、港澳法治、國際經濟法治等重大涉外法治前沿課題。200余項決策研究成果獲中央有關部門采納。

  

  構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

  多方協同育人格局

  

  7月9日,廣東省涉外法治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要深化高校與涉外實務部門協同培育機制,建好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積極與國外和港澳高水平、國際組織和境外機構交流合作。

  “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掌握的技能較多,需要高端實務平臺的培養以及高端業務的反復錘煉。高校的培養主要為打好涉外法治理論基礎,也即‘扎好馬步’,至于能否‘華山論劍’,得靠實務部門持續的系統培養,需要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協同培養。”張亮告訴記者,基于此,法學院始終堅持“聯合培養”,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機制。

  成立中山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基地(培育),與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廣東省人民檢察院、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廣州海事法院、廣東省司法廳、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等16家單位簽訂合作共建協議,按照“訂單式”需求,選聘實務導師30名,聯合培養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人才。

  從共建協議可見,在人才培養方面,由法學院在本科一年級遴選合適的優秀人才,單獨編班,實行小班教學,推行“學業導師+實務導師”的“雙導師制”,聚焦提升學生的法學專業能力、外語能力和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跨文化溝通能力。在課程、教材、實習體系建設上,開設課程由法學院與實務部門共同協商、討論確定,并由法學院圍繞課程編寫出版相關教材。實務部門協助安排學生的實習、實訓,并提供一定數量的實習機會和實習崗位。同時,實務部門將在行政職責范圍內,為該基地畢業生的就業創業提供便利條件。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實務部門可根據廣東涉外法治需求,選派優秀涉外法律實務專家為法學院學生開設或合作開設一定數量的涉外法律實務課程。在資源貢獻方面,探索建立外國法律和案例資源、高端學術資源和人才資源共享機制,推進法學院和科研機構、涉外企業、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合作,加強與港澳地區人才交流。

  5月23日,中山大學校長高松率團訪問香港城市大學,全面拓展兩校在法學、醫學、新能源等領域和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深度合作,兩校法學(律)學院共同簽署了《香港城市大學與中山大學法學精英項目合作協議》,旨在加強本碩貫通和研究生雙學位培養,致力于推進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促進雙方在法學教育、人才和科學領域的深度交流合作。

  這是中大法學院加強對外交流合作,構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多方協同育人格局的又一亮點舉措。

  中山大學,建校于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以及對外開放前沿的廣州,毗鄰港澳、融通全球,涉外法治工作走在前列,這為中大法學院著力培養國際化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在本科層面,2013年以來,法學院實施推進“英美法”全英文教學實驗班項目,每個年級最多可接收50%的本科生,課程師資包括境外高校教師、學院有海外學術背景的教師以及合作高校選派的師資,11年來共開設英美法課程59門次,修讀學生超2200人次。在此項目下,法學院與香港城市大學簽署并實施法律博士合作項目,引入香港法律博士項目優質課程。學生獲取法律博士學位后可直接參加“英美法”國家執業資格考試。創建中英國際海事法學院,與世界海商法名校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法學院建立戰略合作,選派多名本科生赴英國進行海商法學習。2023年“海商法”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獲評教育部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在研究生層面,與校內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等多家單位緊密合作,推動國家安全、海洋法治、數字法學等新興領域,與傳統學科交叉融合,發揮學部強大學科集群優勢。在涉外律師、國際仲裁研究生培養項目上,建立跨學科交叉培養模式,確定“法律+外語+N”差異化、特色化的培養定位。同時,與6家高水平律師事務所、9家知名仲裁機構簽訂聯培合作協議,探索“專業+行業”聯合培養機制,組建涉外法治人才聯合培養團隊,開展“雙師同堂”教學,全面實行校內外“雙導師制”聯合指導模式。由法學院與聯培單位共建產教融合實踐聯培基地,由35位具有豐富法律實務經驗的專家擔任校外導師,全過程、實質性協同參與研究生培養方案制定、教學培養、專業實習、學位論文等各項工作。

  除此之外,中山大學還與美國、法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知名大學法學院建立穩定合作交流關系,大力推進學生互換,開展博士生聯合培養,每年為境外高校選派交換生約40人。數據顯示,近5年來,法學院本科生境外升學率持續增加,約占當年畢業生總數的25%左右,主要去向為英國劍橋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法學院校。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實務能力的涉外法治人才

  

  今年暑期,中山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選派優秀本科生參加在深圳舉行的全國首屆“涉外法治與灣區實踐”青年夏令營活動。讓學生通過探訪法院、仲裁院、涉外律所及高科技企業,與專家學者交流、參加模擬法庭比賽等,直擊深圳涉外法治的探索軌跡,零距離接觸和學習一線涉外法治動態。

  “活動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與粵港澳律師的研討交流。通過聆聽分享和互動提問,讓我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法律風險等領域有了更為直觀和準確的理解。”中山大學法學院2022級本科生何浩權說,通過參加夏令營,將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進一步加強了自己的法律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自己對未來職業發展有了更為清晰的目標和規劃,更加堅定了服務國家涉外法治建設的理想信念。

  以實踐為導向培養涉外法治人才,是涉外法治工作的客觀要求。記者了解到,近年來,中山大學法學院依托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山大學法學實驗教學中心,在全國首創示范法院項目、創新法律診所教學模式、成立法學學科競賽中心,培養出一批適應涉外法治工作需要的實踐型、實戰型人才。

  據介紹,2016年,法學院聯合北京大成(廣州)律師事務所在全國首創示范法院(模擬、仿真法院),主要集中開展全新的高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示范法院項目一年開展兩期,至今已連續開展11期,并作為一門常設課程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包括理論授課、案件研討、模擬訴訟、互換開庭、復盤推演等,最大限度發揮學生自主性,通過實際辦案使學生充分理解我國司法現狀和法律適用要義,領悟法學理論、法律規范與司法運作之間的關系,進而反哺傳統的法學教學。值得一提的是,以該項目為依托,中山大學法學院先后開展“兩地民事訴訟制度比較研究暨粵港民事案件模擬法庭”“粵港澳大灣區民商事訴訟制度比較研究暨粵港澳三地模擬庭審”活動,成為大灣區比較司法研究的示范品牌。

  法律診所是由“課堂教學”和“案件代理”兩部分組成。在課堂教學中,圍繞學生承辦的案件,采取提問、討論、模擬、反饋等方式,讓學生自己獲得事實和法律上的認識和判斷,一改“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在案件代理階段,學生在具有律師執業資格的教師指導下,依法從事免費提供法律意見、法律指引、接受案件咨詢、代寫文書等公益性法律服務工作。2020年,中大法律診所獲評“全國示范法律診所獎”。

  法學學科競賽中心旨在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從而不斷提升學生法學研究與實踐能力。中心設有主任、副主任各1名,每年針對國內外重大賽事,組建競賽隊伍,并在專業教師團隊和上屆隊員助理的協同指導下,進行準備、模擬和參賽。截至今年6月,法學院在學科競賽中,學生獲國家級獎項19項、省級獎項28項、校級獎項37項,包括中國大陸地區紅十字國際人道法模擬法庭競賽亞軍、杰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比賽中國賽區季軍、中國WTO模擬法庭全國亞軍、“學憲法講憲法”比賽全國冠軍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法學院還先后選派8名研究生到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國際海洋法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世界銀行等主要國際組織和機構實習,并廣受好評。其中,2022年度博士生楊文瀾作為唯一的中國籍學生,入選聯合國國際法院法官助理項目。

  “通過發展涉外法治學科、加強涉外法治研究、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我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質量不斷上升,整體成效顯著。”張亮表示,未來,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將更加注重體系化建設、國際化培養、實踐能力提升以及人才選拔與激勵機制的完善。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學法學院將繼續深化教育改革、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拓展國際交流合作,并深化科教融匯,以“法律+外語+N”的模式,培養跨文化、跨學科、跨法域的創新型涉外法治人才。


責任編輯:譚則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