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制度和政策體系。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強調,要進一步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吨泄仓醒搿鴦赵宏P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這為西部法學院校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指明了前進方向。
西部大開發離不開法治保障。國家安全法、生物安全法、長江保護法、濕地保護法、黃河保護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出臺,填補了相關領域的立法空白,完善了國家安全和生態文明法律制度體系。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明確指出,積極支持西部地區法學院校發展,進一步優化法學學位授權點布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為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提出,要以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務和保障,為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保駕護航。西部法學院校承擔著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提供法學理論支撐的光榮使命,在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西北政法大學是20世紀50年代國家按大區設置的5所政法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區法學教育、法學研究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校始終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西部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作為學校發展的戰略定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改革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建設高質量法學教育體系,在培養傳承紅色基因、德法兼修、理實并重的時代新人,服務全面依法治國實踐,勇做服務地方發展的“智囊團”“思想庫”“人才庫”等方面勇于擔當作為,為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提供了法治人才保障和法學理論支撐。
加快建設環境法治人才培養體系 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貢獻法治力量
學校面向法學專業本科生、碩博士研究生開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教育。早在20世紀80年代,學校就開始在本科生中開設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是全國較早開設該門課程的院校之一。學校于1998年獲批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專業二級學科碩士點,開始培養環境法治高層次專門人才,每年招收13名左右研究生。2012年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后,設立西北地區環境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法律問題研究方向并開設了相關課程。學校構建了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體系。近二十年來,每年面向1000余名法學專業本科生開設了專業必修課《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以及《環境資源法學案例研習》《自然資源法律實務》《能源法律實務》《企業環境責任法律實務》《環境資源概論》《環境法診所》等專業選修課。面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開設專業必修課《環境法基本理論》《環境法熱點問題研究》《污染防治法專題》《國際環境法與比較環境法》,同時面向法科研究生開設《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理論與實踐專題》等公共選修課!董h境與資源保護法學》課程2023年獲評省級一流線上線下課程。
學校高度重視環境法師資隊伍建設,組建了一支業務精湛、職稱學歷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學校在經濟法學院設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教研室,11名教師具有高級職稱。專職教師團隊中多人擔任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副會長,西安市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會長等學術團體的重要職務。多人受聘為全國檢察機關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技術專家、陜西省人大常委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咨詢專家、省自然資源委員會委員、省市區生態環境部門法律顧問等。
環境法師資隊伍結合國家和西部地區環境與資源保護現實需求開展學術研究,在生態環境補償、環境健康權利、秦嶺黃河法治保護、雙碳法治等領域產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環境法教師主持申報的“西部國際河流開發與保護法律保障制度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環境治理合作法律問題研”“我國城市污水處理業PPP模式的法律制度完善研究”“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立法問題研究”“我國旱災防治法律體系研究”等項目獲批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近十年來,環境法師資隊伍出版《環境與公共健康安全法律問題研究》《環境資源法前沿熱點問題研究》《決勝綠色法庭:生態文明建設司法保障機制研究》等專著,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干旱區資源與環境》《法律科學》等刊物發表環境法專業學術論文200余篇。2023年7月,學校和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西部開發法律研究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2023西部開發·環境資源法治論壇”,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力。
環境法師資隊伍著力推進成果應用和轉化,打造一流社會服務體系,充分運用專業知識服務西部大開發:主持《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陜西省環境教育條例》《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陜西省城市集中水源地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調研和起草工作;環境法師資隊伍圍繞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問題撰寫的調研報告為政府提供決策參考,為完善陜西秦嶺生態補償問題產生了積極作用;1名教師入選生態環境部、中央社會工作部發布的“2024年十佳生態環境志愿者”名單。
加快建設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 為共建“一帶一路”貢獻法治力量
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涉外法治的重要論述,立足中國-中亞國家經貿合作法治保障、“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范區建設、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深化法學教育教學改革,充分發揮法學學科實力雄厚,哲學、政治學、新聞傳播學、理論經濟學、公共管理學等學科協同發展的優勢,著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色和區域特色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西北政法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起步早,學術積淀深厚。在著名國際私法學家劉振江教授與劉海山教授的帶領下,在幾代學人的努力下,已發展成為西部地區領先的國際法學研究、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咨詢服務與信息資料中心。學校于1984年招收國際私法專業碩士研究生,1999年成立國際法學院。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步入快車道,共培養涉外法治人才3004人,其中本科2394人、碩士586人、博士24人。獲批教育部、中央政法委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招收“西北地區對外開放法律問題研究”方向法學博士研究生。獲批教育部、司法部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涉外律師、國際仲裁)研究生培養項目,首屆50名涉外律師法律碩士順利畢業。學校聯合西安外國語大學開展“法學+德語”“法學+俄語”聯合學士學位培養項目。獲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實施教育部“國際組織法治人才培養項目”,首批5名同學已經到國際組織實習。
學校加強制度建設,制定《西北政法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建設實施方案》《西北政法大學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基地建設任務分解表》,成立國際仲裁學院,明確基地在機制建設、學生選拔、課程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六大方面的工作任務,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認可。2023年,國際法教師團隊榮獲第二批陜西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國際私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獲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構建全英文課堂教學、英文模擬法庭訓練、英文法律文書寫作訓練和參加國際化學術講座“四位一體”的雙語培養機制。同時,學校在國內多個法院、仲裁機構、知名律師事務所建立實習實訓基地,暢通“中國+中亞國家”實踐實訓渠道,建立沿線國家學生實習實訓基地,不斷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學校擁有一支職稱學歷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學術研究能力強的高水平涉外法治研究隊伍,專職研究人員40人、兼職研究人員20余人。研究人員中有省部級以上人才項目獲得者5人,國家級學術團體副會長3人、常務理事6人,1人受聘為外交部國際法咨詢委員會委員,1人受聘為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
學校依托國家級涉外法治研究培育基地、司法部“中國-中亞法律查明與研究中心”、中國法學會“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和國際法學院(國際仲裁學院)的研究力量開展共建“一帶一路”法律政策研究,提供涉外法律方面的咨政建議、涉外法治人才培訓、立法建議等智力支撐,服務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及企事業單位的涉外法律、國際經貿合作與貿易摩擦預防、國際商事爭端解決等方面的涉外法治需求。在涉外法治領域,學校教師先后出版中英文學術專著40余部,在《中國法學》《中國國際法學刊》《東亞與國際法學刊》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中英文論文200余篇,其中被《人大復印資料》《法學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全文轉載30余篇。獲得省部級獎勵30余項,其中,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3項、第八屆錢端升法學研究成果獎1項、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3項、司法部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2項。絲綢之路區域合作與發展法律研究院與西安國際港務區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學校產出的研究成果和提供的智力服務為共建“一帶一路”和提高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貢獻了法治力量。
加快建設國家安全法治人才培養體系 為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貢獻法治力量
學校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于2016年1月成立國家安全學院(反恐怖主義法學院),是國內最早開展國家安全、反恐怖主義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單位之一。學校依托法學優勢學科,設立了國家安全法學、反恐怖主義法學和人權法學等新興和交叉學科,通過對西北地區國家安全法律問題、反恐怖主義法律問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法治保障問題等深入研究,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西北地區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通識必修課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和《國家安全教育》,開設《民族區域自治法學》《西部輿情與社會治理》等選修課,大力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團結進步和國家安全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編寫了《中國國家安全法教程》《中國反恐怖主義法教程》《國際恐怖主義犯罪問題研究》《反恐怖與去極端化前沿問題探究》《反洗錢與反恐怖主義融資教程》等一系列國家安全、反恐怖主義專業教材,在全國國家安全法治、反恐怖主義法治教育教學中走在了前列,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國家安全學院自成立以來,培養本科畢業生近1000人、碩士畢業生近300人,培養反恐怖主義和國家安全法律問題方向博士生近30人,畢業生大多在西部地區法治實務部門就業,為西部地區的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作出突出貢獻。
學校堅持“四為”方針,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和西部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建成一批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人權研究中心為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獲批陜西省委統戰部、陜西省民宗委“陜西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我國宗教中國化研究基地”,“西北地區社會穩定與國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獲批為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反恐怖主義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選“一帶一路”智庫聯盟。學校擁有一支致力于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法律問題研究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現有專任教師40余人。學校教師聚焦反恐維穩法律問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保障進行系統研究,出版系列專著數十部,在《法學研究》《中國法學》《民族研究》《邊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文化》等權威或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主持的“遏制宗教極端主義法律機制研究”“新疆散居少數民族權利保護問題研究”“‘反恐’背景下網絡民族宗教極端信息治理研究”“中亞宗教極端主義與新疆穩定研究”等項目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學校先后舉辦了五屆“總體國家安全觀·長安論壇”,在學術界和實務部門產生了良好的反響。學校主辦“人權與國際團結”“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新疆婦女權益保護的成就與優勢”“新疆婦女權益保障的成就”“高質量發展與新疆人權事業成就”等聯合國人權理事會中方邊會及學術研討會共7場,會議均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社等廣泛報道。學校在反恐維穩法律問題、國家安全法治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保障、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立法改進、完善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等方面資政成果豐碩。
西北政法大學將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西北、面向全國、輻射“一帶一路”,把法治人才培養和法學理論研究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謀劃和推進,加快建設高質量法學教育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助推中國式法治現代化,通過法學、政治學、經濟學、新聞傳播學等多學科融合發展,以國際法學、經濟法學、民商法學院、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等傳統法學學科與國家安全法學、社會治理法學、人權法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學引領協同創新,精準對接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西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民族團結與邊疆穩定等國家戰略需求,為奮力譜寫西部大開發新篇章貢獻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