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久视频免费观看视频,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无码,韩国三级HD中文字幕

福州大學法學院:卓越生態法治人才與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探索
發布日期:2024-06-27  來源:民主與法制周刊  作者:黃輝、賈麗萍

79aea7cb60a5dcc79abc32273138ddb6.png

 >>福州大學法學院全景 作者供圖



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要求新文科建設要“進一步打破學科專業壁壘,推動文科專業之間深度融通、文科與理工農醫交叉融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賦能文科教育,實現自我的革故鼎新”。2021年,教育部發布《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提出新文科建設要“根據新技術和新產業發展趨勢,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研究探索跨學科、跨專業的文科教育組織模式”。2021年,《教育部關于加快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實施意見》發布。

2021年10月,教育部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福州大學“生態法治復合型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獲批文科復合型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項目。2023年12月,教育部確定“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名單,福州大學成功入選。福州大學是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理、工、經、管、文、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部共建的“雙一流”綜合性大學。福州大學法學專業始創于1993年,2001年成立法學院,2005年獲批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批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10年獲批法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2021年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點和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歷經30年的發展,福州大學法學院已成為東南地區法學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法學院。

近年來,福州大學法學院依托環境法研究所和國際法研究所,進一步夯實環境法與國際法方向的本碩博人才培養機制,在教育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方面持續發力。法學學科的環境法學、國際法學為優勢學科,依托法學、環境工程、外國語學、管理學等相關優勢學科,積極開展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和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探索實踐。


一、新形勢對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需求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對卓越生態法治人才的需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越來越受到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明確了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任務。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福建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2014年3月,國務院確認福建省成為第一個進入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地區,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之后,福建省成為第一個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試點。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來閩考察,生態文明建設為考察的重要方面。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需要具有“法學+環境資源學+生態管理”等跨學科復合型知識結構的人才助力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建設發展。

(二)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對卓越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

習近平法治思想強調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中國的法治建設要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還需要一大批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需要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法治人才的培養,需要攻堅克難的任務是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國際化、復合型”的涉外法治人才。卓越涉外法治人才,應該是政治上堅定、理論功底扎實、知識面寬廣,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獨立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善于維護國家利益、勇于推動全球治理規則變革、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法治骨干力量。

福州大學法學院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基于開放的地緣和區位實踐優勢,利用在生態環境法和國際法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的積累,響應需求,積極開展探索實踐。


二、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和卓越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探索

福州大學法學院依托國家級一流法學本科專業、教育部首批新文科項目——“生態法治復合型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和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聯合經濟與管理學院、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開設“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實驗班”“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實驗班”,以實驗班為抓手,開展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和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的探索實踐。

(一)科學設定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目標

1.培養“懂法律、愛生態、善管理”的卓越生態法治人才。法學院主動適應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新任務新要求,在緊盯“雙碳”目標、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的同時,積極回應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對“多元化、復合型、高素質”生態法治人才的迫切需要,力圖培養具有“法學+環境資源學+生態管理”等復合知識的“懂法律、愛生態、善管理”的卓越生態法治復合型人才。

2.培養“懂法律、寬視野、國際化”的卓越涉外法治人才。法學院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通過“一流學科”建設,特別針對“一帶一路”法律保障等法治建設需要,形成特色鮮明的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方向。以“法學+外語+思政”的復合型國際化培養模式,完善“本碩博一貫制”的培養機制,培養涉外復合型卓越法治人才。

(二)優化升級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機制

福州大學法學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政策,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新文科的理念為指導,以法治中國建設需要的“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為目標定位,通過設立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實驗班和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實驗班的方式,從“創新培養模式、深化課程設置改革、優化師資配置、建構系統化的課程思政機制”四個方面促進法學專業與學校的管理學、環境資源學、外國語學等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實行全程“雙導師”制,打造“反饋-改進-提升”的良性教育生態,落實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思想,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戰略。

1.創新培養模式。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卓越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秉持“夯實法學、管理學、環境資源學、外國語學基礎,注重法學與經濟學、公共管理、環境工程、外語、人文地理與城市規劃、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按照“差異化培養、內涵式發展”思路,設置包括“課堂教學+專家系列講座+社會實踐調研+模擬法庭”等多元的教學模式,充分運用線上線下方式進行分享式、互動式、啟發式、模擬式、體驗式教學,實行全程“導師制”的精英班教學,完善考核評價模式,突出考核學生生態法治意識、涉外法治思維、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2.深化課程設置改革。依照“法+環境資源+生態管理”“法學+外語+思政”的復合型人才培養需求,科學設置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堅持法學、環境資源學、外國語學、管理學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為先導,法學、環境資源學、外國語學、管理學知識融合課程為主流,增加法學、環境資源學、外國語學、管理學學科交叉的特色課程,實現交叉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設置“專家系列講座”課程,邀請法學、大數據、人工智能、史學等領域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開設講座。開展“實務專家進校園”系列活動,邀請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生態環境管理部門、涉外法律機構、環境資源類和外向型企業、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律所等實務部門專家為實驗班開設專題講座,并與實驗班學生面對面互動交流。

3.建構系統化課程思政機制。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以《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課程為示范引領,著力提升課程思政質量建設。充分挖掘和激活法學、環境與安全工程、涉外法律事務、經濟與管理等領域的思政元素,統籌推進“行業思政課程+專業思政課程”的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一體化建設。從政策引導、經費投入、教師培訓、經驗交流、示范推廣、績效考核等方面,不斷完善實驗班課程思政建設保障體系,增強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建設的支撐力。

4.優化師資配置。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卓越涉外法治人才的培養依托“虛擬教研室”“一流課程建設”等項目,以法學院為基礎,整合吸納管理學院、環境與安全學院、外國語學院、人文學院等不同學科領域的師資力量。同時,通過開設“新生入學教育系列講座”“專家系列講座”“實務專家進校園”等活動,吸納公檢法司、大數據中心、生態資源、涉外機構等部門人才資源,組建“文理交叉、理實結合”的“業務精深、充滿活力”師資團隊。

5.設立實驗班,全程“雙導師”制。通過實驗班精英班教學,開展制度化的“名家講座、學術交流會、學術論壇、讀書報告會、實驗班班刊”等多元的實驗班學術交流活動,深耕細讀經典著作,夯實跨學科知識儲備,健全知識架構,突出思維訓練,錘煉思維能力,崇科學之精神,蘊人文之素養,育卓越法治之才。

卓越生態法治人才和卓越涉外法治人才實驗班實行班主任和學科導師共同指導的雙導師制。班主任對實驗班學生四年全程跟蹤管理。學科導師負責對學生課程修讀、學術成長、人格修養等方面進行悉心指導。


三、迎接挑戰做好下一步培養規劃

在傳統文科向“跨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轉型時期,“法學+環境資源+生態管理”“法學+外語+思政”的復合型知識結構卓越法治人才培養探索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了困難和挑戰。比如,法學院系專業課程與交叉課程學院相關課程開設安排等可能存在一定沖突,現行傳統的單一學業成績評價標準還無法完全適應跨學科人才培養要求等。

下一步,福州大學將按照教育部“生態法治復合型卓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新文科項目和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的建設要求,通過將新文科建設要求的“復合型知識人才培養”與涉外法治基地要求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一體化設計,按照“學生中心、產出導向”的原則,強化校內各學科資源與人力資源整合的同時,拓寬與校外各優勢資源及平臺的溝通與協作。

(一)拓展“卓越法治人才實驗班”2024年2月,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建設啟動會召開。福州大學將按照“生態法治”及“涉外法治”兩個人才培養方向整合提升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規劃設計,進行兩者的一體化管理,實現人才培養資源的整合共享及人才培養效果的融合提升,形成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整體化規劃設計。

(二)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按照實驗班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等特點形成科學的學業考核評價標準。充分發揮福州大學多學科、強專業的資源優勢,打通學科壁壘,開展針對“卓越法治人才培養”的跨學科、跨專業的“本碩博”一體貫通的培養模式。

(三)加強校內教學二級單位之間的合作配合。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設理念指導下,實現各學院在課程開設安排師資資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協同配合,進一步擴大雙向選課、雙向師資共享的范圍和程度。進行課程模塊化設計,形成“法學+生態+管理”及“法學+外語+思政”不同方面的交叉課程設計模塊,進一步完善跨學科、跨學院課程選課機制。

(四)充分利用校外資源。進一步加強與校外優勢資源平臺合作培養人才的力度。持續全面深化法學院與省內包括司法廳、生態環境廳、法院、檢察院等實務部門在內的共建合作關系,加大與校外實踐基地協同培養人才的力度。通過整合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拓展學生實踐平臺、積極參與創新探索海絲中央法務區建設,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做好卓越法治人才培養工作。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局勢復雜多變,人才日益成為大國博弈的關鍵要素,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支撐。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人才做支撐,福州大學法學院將致力于培養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扎實、具有生態思維、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善于維護國家利益的“德才兼備、國際化、復合型”的卓越法治人才。

(作者:福州大學法學院院長 黃輝;福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賈麗萍)



責任編輯:譚則章
本站系非盈利性學術網站,所有文章均為學術研究用途,如有任何權利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