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暨《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英文期刊工作研討會,在明德法學樓601國際學術報告廳順利召開。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龍杰出席簽約儀式并致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黃文藝主持會議。《中外法學》主編王錫鋅、《法學研究》副主編謝海定、《比較法研究》副主編丁潔琳、《法學家》副主編尤陳俊、《清華法學》編輯部主任徐雨衡、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對外傳播中心主任劉鵬、《中國法律評論》評級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齊梓伊、中國法學雜志社(China Legal Science)副編審拱莉,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學術事業部副主任(主持工作)蔣文博、人文學術事業部副主任徐陽、人文學術事業部期刊分社分社長孫海芳,《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編委會名譽主任朱景文、編委會主任丁相順、編委會副主任丁曉東、張文亮出席簽約儀式及研討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首先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對法學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表示衷心祝賀。他表示,高等教育出版社一直以來堅持為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服務,是我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出版的主力軍,具有廣泛知名度和國際影響力。2006年法學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合作的《中國法學前沿》期刊質量精良、榮譽等身,2022年正式更名并轉型為《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后繼續向國際社會深入宣傳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與法治道路,為講好中國法治故事、展示法治中國形象,促進中外法學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希望法學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能夠發揮各自在國際法學學術交流和出版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為中國法學研究事業和對外法學交流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龍杰向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長期以來對高教社和法學刊的支持表示感謝,并介紹了高教社近70年來的發展成就,以及法學刊17年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績。龍杰副總編輯表示,高教社將全力與人大法學院合作辦好法學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做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成果、法治立場的科研助力和國際傳播工作,不斷強化期刊的政治性、增強期刊的權威性、提升期刊的話語引領性、完善期刊的平臺服務性,向世界講好中國法治故事。
雙方致辭結束后,黃文藝院長與龍杰副總編輯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王軼副校長與龍杰副總編輯共同為 “《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編委會辦公室”揭牌。
簽約儀式結束后,《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工作研討會召開,《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編委會主任丁相順主持研討會。
編委會名譽主任朱景文首先對《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的歷史發展與所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回顧和介紹。他表示,《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中國法學前沿》(曾用名))不僅是我國最早被收錄進ESCI的法學領域學術期刊,同時是國內發行的英文法學期刊中排名最高的期刊,2020年期刊Q值從Q4提升至Q3。今后編輯部應進一步重視期刊的選題工作,真正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化學術道路。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學術事業部副主任蔣文博首先對朱景文教授長期以來對《中國法學前沿》(曾用名)關注和支持表示誠摯感謝,他指出,文摘系列期刊最初創辦時,目的就是將中國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理論動態第一時間以英文方式向世界推廣學習。目前,高教社在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系統期刊領域中,已經形成了“7+1”的期刊體系。未來,高教社將進一步深化期刊發展,組織重大選題工作,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為法學界的同仁做好服務。
研討會中,特邀專家和特邀編輯就法學領域的對外交流情況及《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的辦刊定位、辦刊模式、重點選題方向及如何提升翻譯質量、擴大國際影響力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中外法學》主編王錫鋅指出,《中國法學前沿》(曾用名)在早期創辦過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今后辦刊過程中,期刊需要進一步加強自我定位,思考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文摘的功能與意義,并要有意識的選擇能產生國際對話的主題和文章,找到國際與國內關注的最大公約數,使得期刊真正取得吸引力、影響力和創造力。
《法學研究》副主編謝海定指出,創辦英文期刊的最大作用是形成一個中國觀察世界、同時世界也在觀察中國的雙向窗口,因此必須要以中國的法律事件與法律文本為辦刊中心。要以基于學術和專業的語言開展國際對話,明確期刊的學術屬性,才能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謝海定副主編同時表示,希望今后能與《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展開更多形式的密切交流和合作。
《比較法研究》副主編丁潔琳指出,學術性是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基礎。要以基于國際的通行話語體系傳播中國聲音,選擇世界性的話題例如環境保護、知識產權理論、人權立法等開展學術討論,達到促進溝通、相互了解的學術交流效果,并增強期刊的國際知名度。
《法學家》副主編尤陳俊指出,服務學術傳播的翻譯性文章首先需要注意文章質量,要注意關注國外讀者的閱讀習慣與寫作方式,選擇真正具備國際學術視野、能夠展開國際對話的文章。同時,期刊籌辦可以朝著專業化專題化的方向發展,使某期期刊能夠成為某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合集,并嘗試提供相關的文獻目錄。
《清華法學》編輯部主任徐雨衡表示,首先要向朱景文教授等老一輩學者篳路藍縷的開創性貢獻表示深深敬意,她指出,《中國法學前沿》(曾用名)是中國法學界的一面旗幟、一張名片,代表著朱景文教授這代人與人大法學院的心血。未來期刊要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強話語權,需要不斷提出新概念新思想,增強原創性,關注新興交叉學科,并預祝期刊未來越辦越好。
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對外傳播中心主任劉鵬指出,在傳播中國學問的國際過程中,法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提供了較好的視角切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首先要在價值觀層面贏得人們自發的閱讀,其次要在方法論層面運用學術與事實說話,最后要在本體論層面發現真正具備值得傳播的內容。
《中國法律評論》評級評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齊梓伊指出,首先要向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簽約合作協議表示熱烈祝賀,她表示,要堅持全球視野的發展模式,開拓國際合作的發展模式,積極舉辦國際學術會議,邀請學者共同探討熱點問題,提高學術影響力。同時,要積極做好公眾號等各種形式的宣傳,提升自身優勢。
中國法學雜志社(China Legal Science)副編審拱莉指出,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英文學術期刊憑借著語言優勢成為了學術發表與學術溝通的重要平臺。拱莉副編審介紹了China Legal Science期刊在創辦工作中的有益經驗,分享了工作流程,并期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強強聯合,共同做好對外宣傳和闡釋中國法學前沿的法學理論。
在交流環節,《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編委會副主任丁曉東指出,未來選編文章要更多考慮國際共同關心的話題,同時在原創部分可以更多向青年學者傾斜。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陸海娜教授與拱莉副編審進一步交流了英文稿源問題等。
會議最后,丁相順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簡要總結,并向與會各位專家學者表示了誠摯感謝,希望《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在學院領導與各位專家的鼎力支持下,一定能夠完成向海外學術界傳播中國法學聲音、講好中國法治故事的使命任務。
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文學術事業部期刊分社劉海首席編輯、翁立萌編輯、殷夏飛編輯、韓一嘉編輯、盧彥名編輯、熊世鈺編輯、霍俊名編輯、王晉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陸海娜教授、張吉豫副教授、吳至誠副教授、余履雪副教授、鄭維煒副教授、彭雅麗講師,《中國高等學校學術文摘·法學》李婷編輯,以及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張冉、丁亞琪,天津財經大學法學院袁慧等特約編輯參加研討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