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下午,由北京大學法學院、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主辦的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前沿論壇2023暨“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發布會在凱原樓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顧濤,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陳奇偉,北京仲裁委員會、北京國際仲裁中心主任郭衛,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海虹,中國石油集團資本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海濤,北京大學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黨委書記吳璽宏,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吳志強,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黨委書記郭靂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會議。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研究團隊和來自立法機構、執法監管部門、司法機關、頭部企業、律師事務所的業界人士代表和相關研究機構、法學院和各兄弟院系的專家學者代表等約80人出席會議。論壇由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路姜男主持。
顧濤在致辭中表示,智能時代技術與法律規則的結合日益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領域和核心競爭力體現。北京大學歷來注重跨學科工作的建設和發展,“北大元法智能系統”是北大交叉學科研究的重要成果結晶。北京大學將持續加強人工智能與法律等人文社科的交叉研究,為進一步服務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大局、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貢獻新的北大智慧。
陳奇偉在致辭中代表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向北大法學院、北大人工智能研究院與北大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表示熱烈祝賀。他強調,最高人民法院一直高度重視前沿信息技術的應用與智慧法院的建設,開創了中國特色、世界領先的互聯網司法新模式。他表示,很高興看到北大法律人工智能不僅有力回應了智能時代的挑戰和機遇,而且堅守人民情懷,以為普通民眾提供泛在化、精準化法律服務為使命,成功推出了具有開創性的北大元法智能系統。他認為,這一系統的推出充分表明了北大法學與人工智能學科在法律智能化前沿領域強大的學術探索創新能力。他希望該系統盡快具備通用化的服務能力,早日為司法實踐提供服務支撐和智力支持,也期待與北大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在智慧司法、法律人工智能等領域進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和推動智慧法院服務保障審判工作現代化進程,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貢獻力量。
郭衛在致辭中代表北京仲裁委、北京國際仲裁中心對“北大元法智能系統”作為北京大學在法律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學術成果得以發布表示熱烈祝賀。他指出,法律人工智能的應用是全體法律人的共同使命,本次發布會是對新的法律行業生態模式的重要探索。北京仲裁委員會期待與北大法學院展開進一步的互利合作,資源共享,共同推動法律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發展。
王海虹在致辭中指出,法律人工智能的實現需要司法部門與高等院校的充分合作。司法智能化是司法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院具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司法審判的現實需求。她表示,“北大元法智能系統”具有自然語言處理、案件事實提取、提供審判輔助服務等三方面的專業性和強大實力,隨著產研合作、應用場景的進一步明確,這一系統必將不斷進步,期待“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系統從實驗室成果轉化落地為實際應用工具,為現實中的司法審判業務有效賦能。
顧濤、陳奇偉、郭衛、王海虹致辭
吳璽宏在致辭中代表北大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向北大法學院和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楊曉雷研究團隊表示熱烈祝賀。他認為,“北大元法智能系統”是北大法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北大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之間學科交叉、協同發展的重要成果。他表示,人工智能研究院倡導為機器立“心”,為人文賦“理”,用人文社科的思想賦能人工智能發展,用數理模型賦能人文學科的研究。他指出,“北大元法智能系統”是邁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將為北大智能學科的理論和實踐做出重要貢獻。
吳志強在致辭中表示,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法律領域,是一項具有價值挑戰性和創新性的探索。“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的目標在于顯著提高法律工作效率與法律治理水平,為社會各界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務。未來,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將繼續深化與北大法學院的合作,支持“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的升級與迭代,助力智能法治社會的建設。
郭靂在致辭中對各方長期關注與支持北大法學院各項事業發展表達感謝。他表示,法律與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北大法學院長期致力于法律與科技的交叉研究,并在探索和發展中,為我國法律數字化工作做出了多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貢獻。“北大元法智能系統”是伴隨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在新的發展階段所獲得的重要成果,是北大法學院將法律人工智能應用于社會實踐的重要嘗試。北大法學院期待與法律界、科技界的有關部門、行業企業、服務機構等多方合作,共同推進法律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北大元法智能系統”在大家的關注和支持下茁壯成長。
吳璽宏、吳志強、郭靂致辭
在“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發布環節,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首席法律科學家楊曉雷,首席智能科學家閔可銳,應用場景負責人王益為分別就智能系統研發的價值驅動與理念認知、研發邏輯與技術路線、應用場景與賦能潛力發表了主題演講。
楊曉雷圍繞法律“要”智能化、法律“能”智能化、法律“如何”智能化三個維度,在人類社會進入智能社會的新形勢與社會法律新形態下,闡述了“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研發的背景、理念和價值目標,通過解析法律的內容構造、運行方式、效用發揮與信息科學之間的關系,闡述了智能化是法律發展的必然趨勢,闡明了法律實現智能化的關鍵在于法律推理智能化,作為通用法律智能,智能化的法律推理將在未來促生通用法律智能系統,“北大元法智能系統”就是通用法律智能研發的基本成果體現。
閔可銳在演講中闡明,具備“懂人話”“無幻覺”“守規則”“可解釋”“可推理”五項能力的模型才是人類社會需要的AI法律模型。他表示,“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經歷了百億規模的參數的預訓練,內化中國法律法規數萬部,回答引用法條的準確率達到極高水準,從而做到“懂人話”“無幻覺”。該系統通過一階邏輯表達式克服了形式化表達的難點,并結合符號化算法進行推理,做到“守規則”“可解釋”“可推理”。他指出,基于“規則推理引擎+法律大模型”的元法系統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基座,能夠在不同應用場景構建法律智能系統。
王益為現場通過傳統法律咨詢場景模擬與“北大元法智能系統”實際使用的演示對比,全面呈現該系統具備“一說就懂”“一直都在”“一勞永逸”“一應俱全”“一絲不茍”的“五個一”優勢,并基于該系統在立法、司法、執法、守法等領域的應用場景論證了大模型的能力如何作用在實際的工作場景與具體任務中,展現了該系統全領域釋放通用法律智能能力的應用前景。
楊曉雷、閔可銳、王益為發表演講
在現場體驗環節,與會嘉賓充分試用了“北大元法智能系統”。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基于自身實際需求,設計問題向智能系統提問、咨詢。“北大元法智能系統”操作頁面簡單實用,降低了對使用者的門檻要求。在法律問題的咨詢中,智能系統不僅能夠應對簡單的單輪問答,在多輪追問中也有非常好的表現。在輸出法律咨詢結果的同時,也展示出援引規范、類案裁決、推理邏輯的能力。其卓越性能給各位試用者留下深刻印象,與會嘉賓就實際應用場景、結果輸出準確度與研發團隊進行了充分交流。
與會代表試用系統并交流體會
在圓桌論壇環節,十一位嘉賓代表分為兩個階段分享試用“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的體驗,并先后討論了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的應用價值分享、法律人工智能的前景展望。
在圓桌論壇第一階段,天津市人大法工委原主任高紹林,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審管辦主任、北京市審判業務專家黃海濤,北京市浩天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母澈昌與執法監管部門、央企合規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分別結合各自行業屬性和業務特點,對“北大元法智能系統”予以高度評價,并在具體應用價值層面進行展望,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建議。
第一階段圓桌論壇
在圓桌論壇第二階段,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法務與合規部主任陳文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法務部總裁張健、北京市元合律師事務所主任邢科科、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曉海、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員楊耀東、北大法學院副院長戴昕分別基于各自的體會和思考探討了以“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為代表的法律人工智能技術在推動行業模式創新、促進技術迭代進步、助力法治社會建設等方面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廣闊應用前景。
第二階段圓桌論壇
最后,北京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北京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楊曉雷代表主辦單位總結致辭。他對蒞臨論壇指導的各位領導、嘉賓表達感謝。他表示,法律人工智能在價值本體層面無法替代人,但在工具價值層面,可以有效賦能人類的法律職業工作。“北大元法智能系統”是基于中國法律體系,以北大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首創的法律規則推理引擎和全棧自主研發的法律大語言模型所構建的智能法律系統,其基本屬性體現在法律規則推理引擎。在未來,該系統將致力于法律實踐的各個領域,并在賦能社會生產生活中歷練成長。
楊曉雷總結致辭
本次法律人工智能前沿論壇以“北大元法智能系統”的發布為契機,邀請業界頂尖人士、專家學者、一線實務工作者就法律人工智能的研究與發展進行對話交流。來自政、產、學、研、用的各領域代表普遍認為,“北大元法智能系統”不僅能應用于公共法律服務,還能夠廣泛應用于立法、執法、司法、企業法務等法律場景,從而實現通用的法律智能技術,構建通用的法律智能系統,推動法律和社會治理的智能化,實現智能社會的良法善治。
本次會議既是對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過往六年工作的系統回顧,也是未來法律人工智能事業發展的嶄新起點。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將繼續深耕法律與人工智能協同交叉學術資源,落實國家、北京市和北京大學整體戰略規劃,深化“人工智能+法律”交叉研究,完善通用法律智能技術理論研究與實踐應用,賦能社會治理智能化,助力智能時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