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格物明法:獨角神獸精品展”開展式在中國政法大學海淀校區舉行。展覽由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蔣勇律師專項基金、中國政法大學黨委宣傳部、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主辦,中國法律史學會法律古籍整理專業委員會、中國政法大學傳統法治文化創新發展基地、無訟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天同律師事務所和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等單位協辦。
開展式嘉賓與師生合影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李秀云,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蔣勇律師專項基金管委會主任、無訟網絡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曉東,天同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重慶辦公室負責人王曉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原秘書長、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韓秀桃,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館長張勇、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阿風、北京聯合大學檔案系教授沈蕾、《中國法律評論》執行主編易明群,中國法學會周明錢、馬毓晨、姚國艷、劉瑜,以及學校各相關學院、職能部門負責人和師生代表參加了開展式。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李秀云致辭
李秀云副校長在致辭中表示,中華法文化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燦爛瑰寶。作為一所以法學教育為特色的高校,中國政法大學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作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學校依托學科優勢與特色,將科研、教學、育人、文化傳播、服務社會融會貫通,積極探索法治文化傳承創新的“法大模式”,取得了豐富的實踐成果,十余場系列傳統法治文化主題展的成功舉辦已成為法大特色校園文化的亮眼名片。開展儀式正值畢業季,她寄語畢業生繼續肩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投身中國式現代化文化的新征程,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同時,期待學校與社會各界繼續通力合作,講好中華法治文化的故事,讓文化賦予中華民族振興更加磅礴的力量。
主辦方張曉東女士致辭
張曉東女士作為主辦方代表介紹了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蔣勇律師專項基金對傳統法治文化和青年法治人才成長的關注與支持。本次展覽的絕大部分展品系張曉東女士的個人珍藏。她情真意切地分享了自己的收藏故事,講述鐘情于傳統文化賦予生活的美好意義。她表示本次展覽圓了自己兩個心愿:一是讓神獸從設在各地的天同律師事務所分所跨越千里首次匯集到北京,集合在蔣勇律師的母校中國政法大學。二是在北京服裝學院崔巖老師的幫助下復制出在歷史上流行的獬豸冠。未來,希望通過展覽等文化活動的平臺,將熱愛傳統文化的社會各界人士匯聚在一起,為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發揚光大貢獻一份力量。
策展人李雪梅教授致辭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學術主持李雪梅教授向大家介紹了策展理念。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獨角崇拜與祥瑞崇拜,創造了形制各異的獨角神獸,而其中與法律聯系最為緊密的就是獬豸。獬豸代表了公平正義的執法理念,她希望從事法學教育和法律實務的人士及其后備軍心里駐有這只神獸,時刻提醒、鞭策自己。她介紹本次展覽有很多亮點,最大的亮點是復制了獬豸冠并首次在高校校園中展示,體現了展覽的學術追求和育人意義;其次是將時間跨度2000余年、近百種的神獸匯聚一處,在國內也尚屬首次;三是展覽設計以鳳凰形象為基調布置綠植花卉,配以鹿、鶴等標本和雅致的音樂,營造出神獸在花園中憩息的祥和景觀。展覽給觀眾提供了一個欣賞、探究和發現的場景,希望大家在觀賞中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那只理想的獬豸。
北京理工大學韓秀桃教授致辭
韓秀桃教授回憶了法大杰出校友蔣勇律師對行業格局發展和法律文化傳承的巨大貢獻,希望法大學子能繼續傳承法治之光,發揚傳統文化,做有胸懷、有格局、有擔當的法律人。他講道:獬豸是中國傳統法治的代表形象,與西方正義女神的形象截然不同。同樣,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式的法治內涵,與西方的也不一樣。在當下,如何通過深入挖掘、傳承中華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來夯實現實法治的根基,這是法律人應該自覺關注的重要課題。相信本次展覽會對這一使命作出應有的貢獻。
王曉雨律師致辭
王曉雨律師分享了自己與蔣勇律師之間的動人故事。他表示,蔣勇律師懷抱著對法律的信仰與追求獻身于法治事業,為中國法律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后輩法律人,大家會繼續傳承蔣勇律師的精神,踐行法治理想、追求夢想之光,繼續沿著他確定的使命、愿景和價值觀堅定不移地走向未來。
領導嘉賓為展覽開幕剪彩
展覽現場
本次展覽展示了百余件歷代神獸實物和神獸拓片,以及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提供的數件珍貴動物標本。
在展示環節中,北京服裝學院崔巖老師向大家講解了精心復制的兩頂獬豸冠。
一頂是根據宋代聶崇義撰《三禮圖集注》中“法冠”圖像復原的宋代獬豸冠。冠體為鐵柱支撐的方巾式,方正嚴謹,體現了宋代文人獨特的氣質風格。另一頂是參考明代《藍章畫像》和《藍田畫像》中的冠飾以及孔府舊藏梁冠而復原。冠體為進賢冠式樣,冠額正中嵌有獬豸,上有三梁,在明代為五品官員所服。在崔老師的講解過程中,中國史專業的孫翔同學身著明代獬豸冠服緩步走來,引得現場觀眾連連稱贊。
感想體悟
參觀的同學在展廳中流連忘返,并通過各種途徑發表自己的觀后感:
通過展覽我更深地理解到復制獬豸冠的目的不僅在于對古代司法官員服飾的考證,而是要傳承“獬豸”這一重要的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符號,以更好地發揚現代法治精神。
——人文學院2022級中國史研究生 孫翔
通過本次展覽,我加深了對古人“造神”理念和公正觀念的理解。法大青年學子應將崇法向善、奉法守正的理念厚植于心,為中華優秀法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貢獻力量。
——法學院2021級法律史學博士生 陳仁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