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三農”法治人才 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訪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法律系主任楊述興
作者:□本社記者 任文岱
1993年,建立法學學科,成立法律系;2002年,成立人文與發展學院,法律系歸屬該學院。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法律系緊扣“三農”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發展主題,積極探尋國家發展和鄉村變遷的路徑、軌跡,在“三農”法治方面取得豐碩學術成果。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法律系主任楊述興表示,近年來,該校法學學科積極服務“三農”法治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形成了“12345”學科建設之路及發展格局,并在涉農高校法治人才培養理論和實踐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
形成“12345”學科建設發展格局
楊述興介紹,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法律系一直深耕“三農”法治領域。該校法學碩士一級學科下設經濟法學、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學、民商法學和知識產權法學四個學科方向。除注重基礎研究外,該校教師還注重學科交叉研究、構筑當代中國農業農村法治研究新議題,擴大法學學科在“三農”法治領域的影響力,提升其服務的社會能力。
楊述興表示,該校法學學科圍繞“三農”法治主題,致力于建設特色型、創新型法學學科體系,并力爭建成全國“三農”法治學術重鎮和重要智庫,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鄉村振興”戰略,打造中國農業農村高端法律服務智庫。為實現這些目標,該校法學學科已形成了“12345”學科建設發展格局。
“1”指一個中心,即以農業農村法治研究為中心,立足中國農業大學“世界一流,農業特色”辦學定位,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法律人才,服務中國農業農村法治建設,打造中國農業農村法律制度研究重鎮。
“2”指該校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堅持“入主流、辦特色”兩個基本點。“我們既要遵循法學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又要依托中國農業大學的學科優勢,突出‘三農’法治特色,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的農業農村法治專門人才。”楊述興說。
“3”指三大講座,該校的“農業農村法治講座”“法學大講堂”“法學研究方法工作坊”。
“4”指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與農村法制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村產權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業農村資源環境法治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農民權益保護中心,這作為該校法學學科建設、發展和研究的重要平臺,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農”法治研究陣地。
“5”指該校法學學科在5個主要研究方向開展農業農村法治研究,即農業經營主體法律制度、農村土地法律制度、農業農村資源環境法治制度、食品安全與農產品安全法律制度和農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
大力培養“涉農”法治人才
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學科一直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將培養具有深切家國情懷、深厚學術底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新時代復合型法治人才作為教學目標。
楊述興介紹,該校法學教育積極踐行“六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立足深厚的專業傳統、弘揚鮮明的“三農”特色、貫徹“道器合一”的教育理念、打造行動育人的培養模式、秉持開放的國際視野。同時,立足當下,積極探索新時代下涉農高校法治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
2021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納入高校法治理論教學體系的通知》印發后,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學科對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調整,明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導地位,將《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納入法學專業核心必修課。同時,優化育人大綱,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和工作要求貫徹落實到法治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并充分挖掘每門課程的思政元素,注重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在教學過程中,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學科注重突出特色,開設了“農業法”“土地法”“食品安全法”“農村習慣法”“農業知識產權法”等特色課程以及“法律職業倫理”課程,注重強化學生師德教育和法律職業倫理技能訓練。
楊述興說,培養熟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國際規則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法治人才,要打通人才培養與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鏈接脈絡。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學科積極推進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課程和項目,包括開展本科生科研訓練(URP)、新生農村認知體驗、法律現象觀察與實踐、法律實習、模擬法庭實踐教學、診所法律教育、律師實務和法學專業科研訓練等。
另外,中國農業大學還積極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學科競賽項目。楊述興介紹,近3年,該校法律系學生獲批國家級創新創業項目4項,北京市創新項目11項,本科生科研訓練項目(URP)32項。
積極投身鄉村振興
“近年來,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學科多名教師參與了鄉村振興、農村土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等立法咨詢工作。”楊述興說,在新工作計劃中,建設“農業農村法治”系列教材,是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學科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楊述興表示,按照新工作計劃,預計在5年內,他們要完成5本特色教材,包括《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法》《農村土地法》《農村資源環境保護法》《農村習慣法》《農業知識產權法》,并力爭將“農業農村法治”系列教材納入中國農業大學“大國三農”系列教材建設計劃,為該校乃至全國農林院校法學專業學生提供課程教材。
“在科研方面,我們希望能形成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高質量學術成果,并舉辦高級別學術論壇、學術會議,引領農業農村法治研究方向,為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更多的平臺。”楊述興說,新的一年,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學科將繼續保持農業農村法治研究領域特色優勢,把一般研究與特色研究、國內研究與對外交流相結合,建立國際農業法學研究平臺,拓展農村法治研究的世界視域。
楊述興表示,多年來,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學科師生積極投身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以扎根實干精神和創新行動理念為法治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未來,他們將繼續深化社會服務,通過學術成果轉化、行動研究、社會實驗等多種方式投身鄉村建設,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